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涌潮

涌潮

涌潮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2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海洋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957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神州(中旬刊)、海洋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等;涌潮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存鸿、曾剑、潘冬子等。

涌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2.4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6957 占比:97.38%

总计:7144篇

涌潮—发文趋势图

涌潮

-研究学者

  • 潘存鸿
  • 曾剑
  • 潘冬子
  • 林炳尧
  • 王瑞荣
  • 杨火其
  • 谢东风
  • 张芝永
  • 陈刚
  • 孙映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昆; 杨元平; 陈刚; 钱盛杰; 张芝永
    • 摘要: 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并通过VOF算法进行水体自由表面的追踪,对涌潮作用下丁坝的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涌潮潮头刚到达丁坝时,多表现为波浪特性,经过丁坝后,多表现为水流特性。涌潮作用下,在坝头背潮侧沿涌潮传播方向长度为L、垂直涌潮传播方向长度为1.5L的范围内需要重点防护。
    • 李海静; 贾伟凯(整理)
    • 摘要: 水利科研工作中数学模型构建和物理模型构建为2大主要研究手段,研究结果相互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以期得出较佳的研究结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钱塘江河口治理研究中亟需加强数学模型构建和研究工作。潘存鸿作为新入职的科技工作者,在单位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深造学习,苦心专研,建构适用于钱塘江涌潮研究的数学模型,并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建设及其他领域提供技术服务。记录潘存鸿总工程师回忆并讲述治学及从事涌潮研究的过程。
    • 张舒羽; 丁涛; 刘进宝; 胡玉珊
    • 摘要: 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外研究涌潮的国家、机构、作者、载文期刊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在CNKI共检索出433个研究机构的632名作者在239种刊物上发表的652篇文献(1964—2020年),“钱塘江河口”和“长江口北支”是国内关注度较高的区域;“涌潮形态”、“河床演变”、“涌潮压力”和“涌潮高度”等为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涌潮数学模型”和“模型试验”等为涌潮研究的重要手段。在Web of Science共检索出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等34个国家224个研究机构的447名作者在143种刊物上发表的277篇文献(1908—2020年)。文献对中国的钱塘江、法国的Seine River、Garonne River和巴西的Amazon River等关注度较高;“turbulence”、“sediment transport”、“hydraulic jump”、“wave”和“environmental impact”等为研究的热点问题;“physical modelling”、“field measurements”和“numerical modeling”等为涌潮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涌潮研究论文数量在年际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研究成果丰富。因受特定的河口地域条件限制,涌潮研究机构相对集中,论文发表总量不多。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国内外涌潮研究现状,可为河口涌潮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
    • 黄婷; 张怀; 石耀霖
    • 摘要: 钱塘江因其恢弘的涌潮现象而举世闻名,对钱塘江涌潮形成机理的探究具有理论与应用双重价值.本文建立了考虑非线性、频散以及耗散作用的二维高阶Boussinesq型方程,并结合有限体积数值方法来描述钱塘江涌潮这一物理过程,复演了最具代表性的“交叉潮”、“一线潮”和“回头潮”三大潮景,同时展现了涌潮的二次自由面起伏现象,重现了钱塘江涌潮的形成、发展和消亡三个完整阶段.从涌潮高度、涌潮速度等涌潮传播表征指标进行探究,分析了不同河段潮景的形成过程以及特征,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论相吻合.潮景的形成是涌潮进入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交叉潮”出现在涌潮的形成初期,Froude数接近1,涌潮高度在0.5 m左右;涌潮进入盐官河段后,强度开始增强,形成“一线潮”,Froude保持在1.45以上,涌潮高度最大可达3 m以上;“回头潮”出现之后,涌潮强度开始减弱,于三工段区域再次形成小规模的“一线潮”,Froude数在1.3~1.4之间,涌潮高度约为2 m;七堡之后,上溯的涌潮进入消亡阶段,Froude数减小至1.3以下,涌潮高度约为1 m.此次研究有助于对钱塘江涌潮特性的进一步认识.
    • 王忠权; 魏小旺; 陈文江
    • 摘要: 钱塘江海宁临江古海塘位于强涌潮河段,冲淤变化频繁,冲淤幅度大,随着治江围垦的发展,尤其是尖山围垦后,海宁段河势已发生明显变化,需分析新河势下堤前河床冲刷高程,为古海塘堤脚加固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分析上游富春江电站枢纽的下泄流量和对应时期的江道高程,可判断出海宁古海塘段近岸的造床流量,堤脚处最低冲刷高程发生在超过造床流量的大洪水冲刷之后紧接大潮冲刷形成。冲刷高程分析采用基于实测数据的多项式拟合分析方法和P-Ⅲ型曲线拟合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是钱塘江强涌潮河段堤脚冲刷研究较为有效的手段,分析成果可作为海塘堤脚防冲的设计冲刷高程。
    • 宋叶青; 赵艳琪; 潘国华; 孔增增
    • 摘要: 本文以强涌潮区船闸口门导堤施工围堰为例,提出一种适用于强涌潮区的管袋围堰结构,介绍了该工程中围堰的设计方案,针对强涌潮区围堰施工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详细的管袋围堰施工工艺,结果表明,应用该围堰能有效抵御强涌潮冲击,保障施工质量。
    • 张芝永; 谢咏哲; 陈红; 潘存鸿
    • 摘要: 为了探究现有不同方法生成涌潮的区别,研究涌潮模拟过程中网格划分及湍流模型选择等求解策略问题,应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流量生潮法和边界生潮法生成的涌潮水动力特性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了网格尺度、湍流模型选择对涌潮模拟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边界单宽流量一致的条件下,流量生潮法和边界生潮法可模拟得到水位变化、流速分布及传播速度均比较接近的涌潮水流;当网格尺寸不大于0.100倍涌潮高度时,网格尺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基本较小;相比标准k-ε湍流模型,RNG k-ε模型更适合于涌潮的模拟。
    • 钱盛杰; 陈刚; 金新; 罗红林; 何昆
    • 摘要: 为研究涌潮作用下弯道段与直道段丁坝局部冲刷差异,采用物理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分别用整体模型模拟弯道段丁坝,水槽断面模型模拟直道段丁坝。结果表明:涌潮作用下,位于弯道的丁坝局部冲刷坑较直道段深0.40~2.50 m;研究得出充分防护时涌潮作用下直道段、弯道段典型丁坝坝头局部冲刷经验公式,可供丁坝设计参考。
    • 黄君宝; 肖厅厅; 孙志林; 张芝永; 曾剑
    • 摘要: 针对河口地区桥墩等桩式建筑物在涌潮水流作用下出现的局部冲刷问题,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涌潮水流引发桥墩局部冲刷的机理以及局部冲刷坑形态变化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涌潮水流引发桥墩局部冲刷过程中桥墩局部切应力逐渐衰减,潮头水流虽然引发较大的床面切应力,但是由于作用时间短,所以只造成大量泥沙起动,在后续快水阶段桥墩局部冲刷迅速发展;涌潮强度和弗劳德数越大,桥墩局部冲刷越强烈;不同截面形式的桥墩,方形桥墩在局部冲刷坑发展过程中,由于涌潮水流下切强度更大,引发了较强的涡系结构,导致迎水面冲刷比侧面绕流冲刷更强烈,圆形桥墩迎水面和侧面冲刷程度相差不大;方形桥墩进行不对称旋转时产生的冲刷深度比对称旋转时大.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得到涌潮水流引发桥墩局部冲刷的综合计算公式,验证结果表明该公式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与试验值最大误差不超过12%.
    • 钱盛杰; 杨火其; 罗红林; 陈刚; 何昆
    • 摘要: 海宁市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一期(盐仓段)位于钱塘江观潮点,安澜海塘工程建设将改变海塘平面形态、断面结构,尤其是丁坝改造可能会影响工程岸段的涌潮景观,为保护及塑造盐仓段涌潮的多样性,需掌握盐仓段涌潮特性.通过现场观测、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得到盐仓河段江道下游涌潮斜向传播、局部反射及恢复一线潮头的过程,近塘涌潮涌潮传播方向、丁坝结构型式的影响而形成壅高冲天、翻坝、越塘等不同涌潮景观形态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