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流域
洮河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150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丝绸之路、地下水、水文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7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洮河流域的相关文献由1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常斌、王帅兵、张春林等。
洮河流域
-研究学者
- 李常斌
- 王帅兵
- 张春林
- 杨林山
- 凡炳文
- 曹永萍
- 杨文瑾
- 孙科峰
- 杨志红
- 王万瑞
- 王刘明
- 姚尽忠
- 康尔泗
- 张媛
- 张建军
- 张济世
- 张钰
- 张雪蕾
- 徐进
- 曾桐强
- 武磊
- 王启优
- 王汉卿
- 蒲瑞丰
- 蓝永超
- 陈仁升
- 马艳年
- ChangBin13
- GaoFeng1
- HAO
- JiaGuo23
- LI
- LinShan1
- QI
- Qiang1
- ShuaiBing1
- WANG
- WenJin1
- XueLei1
- YANG
- ZHANG
- ZHU
- 于进
- 仲复捷1
- 何彬
- 侯圣山
- 傅罗文(R.Flad)
- 冯志云
- 冯振
- 凡炳文1
-
-
孙科峰;
曹永萍
-
-
摘要:
本文立足生态优先的发展视角,从流域生态系统所包含的生态要素入手,追溯洮河流域生态问题的根源,并以“洮河流域甘肃临洮段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相关实践”为例证,以点带面探寻洮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效路径,旨为洮河及黄河流域其他县区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护黄河重要生态功能及水源涵养区提供实例参考。
-
-
曹永萍;
孙科峰
-
-
摘要:
本文旨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系统地梳理洮河流域甘肃临洮段在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的经验启示,以点带面探寻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路径,为推动洮河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
-
侯圣山;
曹鹏;
陈亮;
冯振;
王立朝;
李昂;
刘军友;
李阳光;
郑浩
-
-
摘要:
洮河流域中游位于甘肃省南部,属泥石流高发区.耳阳河是洮河流域中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泥石流灾害尤其严重.为研究甘肃省南部小流域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以耳阳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流域内居民相对集中的6条泥石流沟,用FLO-2D模型模拟了2012年5月10日实际降雨条件下的泥石流运动特征和堆积特征,得到了泥石流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泥石流流体深度和流速在沟谷不同地段的空间分布,对“5·10”泥石流灾害过程进行了重现.模拟结果表明:泥石流爆发15~30min后达到洪峰,约3h后流量逐步回落;泥石流流动速度在流通区快,到沟口迅速下降,固体物质淤积阻塞河道.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发现模拟得到的泥石流发生过程、堆积区分布、泥石流影响区与现场调查和访问得到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进而,采用相同的方法和参数,对2.0%和0.2%降水频率下泥石流的堆积范围、深度和流速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制作了上述工况下的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圈定了潜在威胁较大的人口聚集区,为耳阳河流域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依据,也为类似泥石流提供了一种危险性分析的技术方法.
-
-
曹永萍
-
-
摘要:
洮河流域文旅产业的发展事关洮河及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视角,审视洮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现状,指出洮河流域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的路径定位,为推动洮河流域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
-
曹永萍;
孙科峰
-
-
摘要:
文章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视角,运用SWOT分析法,基于地区发展现状,全面分析了洮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和挑战,并立足资源禀赋,探寻了洮河流域文旅产业高质量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
-
-
武斌贤
-
-
摘要: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利用状况.洮河流域经济发展受流域内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直接影响,通过对洮河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能够促进其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洮河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至2018年洮河流域土地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水平,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城市化率、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类驱动因素,其次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遍率等社会协调类驱动因素,最后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生态资源类驱动因素.
-
-
牛最荣;
王启优;
孙栋元;
张芮;
武雪;
邢云鹏;
展士杰
-
-
摘要:
河川径流还现计算是准确反映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基础,同时也是水资源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选取甘肃省洮河流域李家村、红旗2个代表水文站长系列径流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在还原计算的础上,对洮河流域径流进行还现计算,同时对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6-2016年洮河流域李家村、红旗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分别为39.52×10^8 m^3、44.66×10^8 m^3,还原后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分别为39.69×10^8 m^3、46.11×10^8 m^3,多年平均还原水量分别为0.17×10^8 m^3、1.45×10^8 m^3,2站消耗水量主要用于农业灌溉;2站天然径流突变趋势基本一致,突变点均为1990年;李家村、红旗站径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修正还现后分别为31.76×10^8 m^3、38.77×10^8 m^3,减少径流量分别为7.93×10^8 m^3、7.04×10^8 m^3,分别减少20%、15%;还现后李家村站年径流呈现略微增加趋势,而红旗站年径流量呈现略微减小趋势;径流量呈现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21世纪00年代低于多年平均值,21世纪10年代高于平均值和不同丰、平、枯状态的年代际特证。研究结果为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提供基础支撑,对促进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指导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
-
闫兴沛
-
-
摘要: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是黄河水量的主要补给源,本文通过对洮河流域概况、水资源量进行介绍,并对洮河水资源及水电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尽管洮河水量丰富,但其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如何在兼顾社会经济需水要求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并能使这种活动得以持续进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
史银军
-
-
摘要: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分析河川径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水利工程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流域径流、降水、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根据DMC法诊断径流深序列变异点,基于水文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洮河流域径流的影响,并通过累积斜率变化率法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呈明显的减小趋势,降雨减少趋势不显著,潜在蒸发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径流序列突变点为1991年,人类活动期相对基准期径流减少量为57.5 mm,气候变化的影响率为23.8%,人类活动影响率为76.2%,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等剧烈的人类活动是影响该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
牛乐;
刘阳
-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拉扎节”是洮河流域民间的一种节庆习俗,分布范围包括定西市临洮县的衙下集、苟家滩、潘家集、三甲,渭源县的峡城、麻家集、田家河,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的五户、景古、连麓、草滩、胭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八角乡、卓尼县的勺哇乡等乡镇.山神祭祀本来是藏族群众的宗教习俗,但是“拉扎节”却主要集中在一些汉族村落,当代的藏族群众反而少有此活动,故推测应该与洮岷地区早期的古羌习俗及苯教文化有关,属于藏族山神祭祀与汉族民间节日的混合体,并具有苯教、萨满教、佛教、道教文化的融合特征.
-
-
张润平
- 《2017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中国古代对人类的区分,人群的区分,人种的区分,没有二十世纪以来苏俄、西方学术架构下"民族"意义的概念,有的仅是方位与地域、地区、地方的概念,所谓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东南西北是方位,蛮狄戎夷是代表四种不同生活方式,合起来代称各自方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洮河是黄河文明的母亲河.中国是多族群国家,洮河是多族群形成的摇篮,特别是汉藏语系各族群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