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5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9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314581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当代经济、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湖南省土地学会2010年年会、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全国保护性耕地与农机农艺结合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文献由655位作者贡献,包括雷国平、张小虎、袁磊等。
土地可持续利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4581篇
占比:99.89%
总计:314930篇
土地可持续利用
-研究学者
- 雷国平
- 张小虎
- 袁磊
- 曲福田
- 杨庆媛
- 梅昀
- 陈银蓉
- 黄贤金
- 严志强
- 周宝同
- 姜广辉
- 张凤荣
- 张合兵
- 张文秀
- 杨小雄
- 谭仲春
- 龙花楼
- 万欢
- 代兵
- 任平
- 何春燕
- 何继新
- 侯光辉
- 刘友兆
- 刘沛林
- 刘洋
- 包浩生
- 吕建树
- 吴书光
- 吴次芳
- 吴静
- 周斯黎
- 周炳中
- 周生路
- 姚兰怡
- 孙杨
- 宋戈
- 容芳芳
- 密长林
- 张晓萍
- 张笑寒
- 张红凤
- 张蓬涛
- 彭补拙
- 徐保根
- 徐绍涵
- 曾怡乔
- 朱红梅
- 李佳
- 李俊华
-
-
张若彤
-
-
摘要:
以循环经济理念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将土地低碳利用引入传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中,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浙江省2018年各地级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循环经济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优化路径。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级市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地域差异较明显,近半数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位于平均水平以下;各地级市存在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各有侧重,但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低效粗放利用、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
-
-
王兴全
-
-
摘要: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土地是农垦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垦生存和发展之本,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前公司")为例,就如何推进农垦土地精细化管理进行探究,为农垦用好盘活土地资源,建立土地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提供实践经验。
-
-
-
-
摘要: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防止黑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促进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黑土地规划、调查、保护、修复、利用、监测、评价、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
-
赵秀池;
任盈盈
-
-
摘要: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制定的背景出发,梳理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由MDGs转变到SDGs的过程,列举了新时期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后深入探讨了SDGs对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及重塑作用。首先,在SDGs的影响下,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凝练和提升。过去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而现今需要在概念界定层面上体现土地兼具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土地的复合功能包括抵御灾害、保证民生的功能;其次,需要在“山水湖林田草沙”生命共同体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建立起人地耦合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实现系统内部各资源的有机循环及和谐统一;随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设计需要紧扣SDGs的各项目标,兼顾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发展,形成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土地可持续指标体系;最后,SDGs要求我国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执行力度,丰富执行手段,加大土地科技创新的投入,重视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土地在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
-
容芳芳
-
-
摘要:
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和2017年共三期LANDSAT数据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其进行监督分类,并利用混淆矩阵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判,利用监督分类结果制作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分类图,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及多样性变化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其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变化规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原因,提出相应建议,为该地区今后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
-
梁博;
杨小雄
-
-
摘要:
文章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13年至2017年的北流市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寻找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2013年至2017年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逐年上升,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分值出现波动较大;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状况良好,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资源环境协调性上存在阻碍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
-
容芳芳
-
-
摘要:
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和2017年共三期LANDSAT数据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其进行监督分类,并利用混淆矩阵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判,利用监督分类结果制作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分类图,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及多样性变化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其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变化规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原因,提出相应建议,为该地区今后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
-
邱丹;
顾杰
-
-
摘要:
文章构建了基于生产集约、生活和谐、生态平衡三大目标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引入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9年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系统间协调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9年,浙江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及生产、生活、生态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系统间协调度较高,部分年份存在协调性高而发展度低的问题.
-
-
韩英英;
王映月
-
-
摘要:
土地城市化作为现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表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产权属性发生明显变化,虽然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但也随之出现城市范围无限制外延扩展等问题,影响到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本文对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造成的具体影响及实际问题开展分析,并提出土地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以供参考.
-
-
武斌贤
-
-
摘要: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利用状况.洮河流域经济发展受流域内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直接影响,通过对洮河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能够促进其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洮河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至2018年洮河流域土地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水平,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城市化率、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类驱动因素,其次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遍率等社会协调类驱动因素,最后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生态资源类驱动因素.
-
-
-
-
-
邵晖;
胡宝清
- 《2006年全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工具,论文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广西地区2004年生态足迹,从供需平衡情况、供需结构、区域间横向对比等方面定量地分析了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况.计算的结果表明广西2004年的生态足迹赤字达到0.892944hm2/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内土地的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内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做出调整,以提高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
-
-
张现林;
张存州
- 《2007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开发区土地是开发区及其所在城市持续发展的基本资源,也是最为重要且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区具有的更新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结构、提高环境质量、疏散人口等功能的体现,都将最终落实到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以,坚持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效率是每一个开发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
-
-
商彦蕊;
李会霞;
黄定华
- 《2006年全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不断地占用大量耕地,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求提高农产品数量、改善质量,双重压力威胁着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耕地整理潜力的方法进行了评述,并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针对邯郸市的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耕地整理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