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法律真实

法律真实

法律真实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043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盐城法院审判管理理论研讨会、2008第二届中国法治论坛等;法律真实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党君、田庚、史立梅等。

法律真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4.5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043 占比:95.41%

总计:6334篇

法律真实—发文趋势图

法律真实

-研究学者

  • 党君
  • 田庚
  • 史立梅
  • 尹翔
  • 张敬峰
  • 张能全
  • 徐瑶
  • 沈少栋
  • 任红云
  • 刘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澍
    • 摘要: 关于“刑事诉讼认识论”的理论争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似是而非的证明标准、僵化误用的证明模式以及异化失灵的程序设计均表明,“刑事诉讼认识论”并未对立法与司法实践产生足够积极的影响,理论实效不如预期.因此,亟需在我国刑事诉讼认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合理吸收域外成果,拓展知识边界,探索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可能.其中,将具有“硬科学”依据的认知科学引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并与“刑事诉讼认识论”有效对接,是知识创新的可能路径.“刑事诉讼认知论”与“刑事诉讼认识论”在知识背景、理论自洽性以及对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期许方面均存在区别,因此,欲探索理性认知向度的知识增量,就首先需要促成认知科学与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对话,进而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科学化贡献智识资源.
    • 赵欢欢
    • 摘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再一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民事诉讼的公平性和真实性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只有遵循《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审讯结果才能使人民信服.此法条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可以适用于所有司法领域,然而该事实究竟是法律真实还是客观真实?
  • 3. 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 北大核心 CHSSCD CSTPCD
    • 熊红文
    • 摘要: 受司法理念和司法环境等因素影响,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尺度把握存在防卫时机、防卫力度、防卫意图的认定过于严苛的问题.对此,在防卫时机认定上,只要不法侵害已经着手实施,被害人就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在防卫力度认定上,应综合审查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在防卫意图认定上,应结合双方人员的职业背景、性格特征、事件起因、双方工具选择、攻击力度和情节等因素审查判断.同时,应结合具体案件情形对无过当防卫和事后防卫予以准确区分.对于携带凶器入户盗窃的情形,适用无过当防卫应以制止犯罪为限.
    • 李若君
    • 摘要: 在全球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正当程序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公认的法治要素之一,是中美法官处理纠纷的共同制度前提.中美都需要客观公正的程序使诉辩双方信赖司法裁判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能够贯彻形式法治的司法方法.在程序法治之下,中美法官所运用的司法方法有三大共同点:其一是遵循释义学解释,中美法官执业的第一要求均是首先理解法律文本的意义;其二是坚守形式理性,在结合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时应确保推理过程不掺杂非理性的因素,中美法官均在可预测的诉讼程序之上借助全国统一的法律数据库和智能系统进一步确保实体法裁判尺度统一;其三是追求法律之真,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使得现代法治国家更加重视物证基础上的法律真实.
    • 陈世华1; 毛佳1
    • 摘要: 刑事案件的事实真实与法律真实不可重合,两者越接近,案件质量越高。案件事实通过证据体系回溯犯罪历程再现,便于法律的正确适用。侦查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收集充分的证据。证据收集必须满足法律要求,证据之间互相印证支撑,多个证据构成的证据体系指向明确特定,才能确定罪刑。
    • 琚明亮
    • 摘要: 诉讼证明观作为贯穿于刑事诉讼证明全过程的核心概念,其既可对诸如证明对象、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等问题起到直接的理论指引作用,又可在刑事程序设计及制度操作细化等方面指明具体的改革方向.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真实论,其在强调事实的绝对客观性与时空的相对有限性之外,同样关注裁判者在证明过程中所起到的主观能动作用,即在认识论之外辅之以价值论的论证理路.由此,诉讼合意中所凸显出的诉讼平和性、一致性等特征便与客观真实论或曰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并使后者在诉讼证明问题上一跃成为指导诉讼合意理论极为重要的方法论要素之一.
    • 邓超
    • 摘要: 犯罪构成理论是对犯罪事实进行型构和评价的工具,其目标是从纷繁的事实中找寻出具有刑法规范价值的因素,刑事证明标准用来测量这些因素是否违反规范,以及违反规范程度的规格。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对证明标准具有不同的指引功能。阶层性犯罪构成体系使得待证对象得以类型化,并具有层层推进的逻辑演绎功能,不仅规制了犯罪是否成立的思考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证明标准更加周延、合理,更具实质意义。以阶层性犯罪构成体系为指引,有利于实现"主观性"证明标准研究的再推进,为主观性证据的证明提供制度空间和逻辑基础,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层次化"标准的含义,为辩方寻找出罪路径提供一种方向指引,还有利于实现"进阶式"证明标准在刑事诉讼各阶段中的有所侧重,增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实现刑事证明标准的指引功能和人权保障功能。
    • 魏超
    • 摘要: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保护的法益是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信赖,认为本罪保护的法益是职务廉洁性的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嫌,与我国诉讼制度中的“法律真实”说相悖.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认为“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并非本罪主体的观点陷入了“自然主义谬误”.因本罪属于职务犯罪,刚入职的员工仅对入职后取得的超过合法收入的巨额财产负有说明义务;在不作为说的语境下,本罪的实行行为是“不能说明来源”,离职后的国家工作人员因主体不符,不可能成立本罪.
    • 龙玥
    • 摘要: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离我们越来越近。在眼球经济爆棚的今天,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却与法律真实不断地进行着碰撞。本文就新闻的真实性和自由性提出探讨,也对如何让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之间和谐统一提出了一些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