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4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88847篇;相关期刊630种,包括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学、法律适用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4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2013‘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研讨会、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等;程序公正的相关文献由134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光中、刘计划、张卫平等。

程序公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4 占比:1.29%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88847 占比:98.63%

总计:90081篇

程序公正—发文趋势图

程序公正

-研究学者

  • 陈光中
  • 刘计划
  • 张卫平
  • 王敏远
  • 马元驹
  • 马红宇
  • 龙立荣
  • 冯建军
  • 吴国娟
  • 李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莉莉
    • 摘要: 法治最重要的是公正。司法公正不仅结果要公正,过程也应该是公正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障这一过程的公正性。回避制度是指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案件公正审理可能有影响的人员退离该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分析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含义以及历史沿革这一过程中,发现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仍然存在着不足,比如回避理由的不确定性,给予了决定回避主体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于参加案件审理应当回避的人员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因而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不能及时申请回避。对此,可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对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取长补短。例如,对“其他关系”“利害关系”做出更加具体化规定,确定回避理由,同时加大参加案件审理人员的信息公开度,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 吴玄娜; 靳梦娟
    • 摘要: 本文基于公平启发理论,采用问卷法和Scenario实验范式,探究公共政策领域权威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程序公正和结果宜人性交互作用的调节机制。我们假设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会显著影响程序公正和结果宜人性的交互模式。结果发现:只有认知信任会调节程序公正和结果宜人性对公共政策可接受性的交互影响模式,当认知信任高时,程序公正削弱了不利结果的消极影响;当认知信任低时,程序公正增强了有利结果的积极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程序公正和权威信任的研究领域,并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指导。
    • 李珂
    • 摘要: 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是关系到学术论文遴选公正性的重要基础。完善审稿制度,彰显程序公正,是学术期刊一直以来的关注重点。该文透视国内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现有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并以程序公正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厘清妨碍审稿公正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F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设计,为基于程序公正要求的学术期刊审稿流程创新提出新的思路。
    • 雷磊
    • 摘要: 司法人工智能具有人类法官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即无法应对不确定性,不具有人类常识常情,以及无法进行价值判断。司法人工智能的基本运行逻辑是基于历史数据基础上的预测,既包括基于类案裁判之历史数据的同案预测,也包括基于法院或法官个人裁判历史数据的个性预测。在同案预测中,司法人工智能有助于实现司法统一,但不一定能实现同案同判或依法裁判意义上的形式正义,更可能与实质正义相矛盾。在个性预测中,“法官画像”的现实主义逻辑可能与实体公正背道而驰,“买卖法官”的商业偏好逻辑必然侵蚀程序公正的理念。因此,司法人工智能无法实现司法公正,目前它的合适定位就是司法裁判活动的辅助手段。
    • 张家宇
    • 摘要: 解雇程序对解雇权的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和独特价值,但应有一定的限度,需合理平衡劳资双方权益.我国司法机关对违反解雇程序的审查裁判标准不一,影响了解雇权程序控制的实效和法律的安定性.对解雇权应给予何种程度的程序控制,英国解雇权程序控制的历史变迁对我国不无启示.我国司法机关应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劳资权利平衡的原则,严格审查解雇程序,既要保障解雇程序公正,又要实现裁判结果公平.改革事先通知工会的程序,完善违反解雇程序的法律责任,会使我国解雇权的程序控制更趋合理.
    • 韩学艳; 王旺
    • 摘要: 当事人同意原则承载着协调技术与司法、程序效益与程序公正的使命,是包括电子送达在内的在线诉讼的基本原则。传统诉讼背景下的当事人同意原则是静态的、封闭的,不能兼顾不同在线诉讼形式程序保障要求的差异,造成电子送达实践与当事人同意原则脱节甚至背离。构建体现动态平衡理念的当事人同意原则,是常态化推进电子送达的必然选择,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在线诉讼形式的程序保障需求,动态调整诉讼效益与程序公正之间的关系,方式是从事前同意向事后异议转变,基础是建设统一电子送达平台、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完善异议机制建设等。
    • 赵常成
    • 摘要: "程序违法的实体从宽"现象已在我国初见端倪,然而其正当性备受质疑.在刑事实体法上,沟通报应理论与规范预防理论均可以解释实体从宽的体系正当性,并且后一论证思路更为可取.在刑事程序法上,替代刑罚说、修正的沟通报应理论、修复程序公正说均可以解释实体从宽的目的 正当性,并为其合理适用提供限制方案.各个学说均存在一定不足,相形之下,量刑补偿理论是更为妥当的主张.这一理论认为,实体从宽是一种以补偿为中心的程序违法救济方式,是国家侵权责任的体现,并以矫正正义为法理基础.基于量刑补偿理论,程序违法的实体从宽应当坚持完全补偿原则、最后手段原则,并根据程序后果的不同补偿效果而对三种程序违法类型是否启动实体从宽进行补偿必要性审查.
    • 兰世民
    • 摘要: 法院整体回避,是指有管辖权的审判机关,因本院或者本院的工作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致使本院的法官均不宜行使审判职权,进而由上级法院指定辖区外的其他法院管辖该案的制度.从立法规范来说,整体回避的本源是我国公务员法中的地域回避,其性质是审判机关的地域回避,即有管辖权的法院因不宜行使管辖权而应当避嫌.立法或者司法解释应当对回避制度进行创新,规范法院整体回避制度,积极回应当事人的诉求.
    • 徐家祥
    • 摘要: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全面展开,量刑协商制度的研究已逐步发展成为立体化研究体系.在大量研究基础的涵摄下,量刑协商产生了法官参与模式、辩审协商模式、家长模式、商谈审查模式等多种模式建构方法.结合与域外之比较,发现量刑协商模式的建构需保持与司法适用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以坚持协商契约性、坚持协商平等、构建统一协商平台的要义为指导,可以对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更相契合的法官参与模式进行细化与修正.
    • 李滨
    • 摘要: 与不利于己的证人对质是被告人的基本诉求,也是法庭查明事实的基本方法.我国刑事程序在对质问题上贯彻了"事实查明"的内在逻辑,缺乏对质权的基本保障.在不认罪案件中,为了准确查明事实,维护审判程序的公正性,进而实现司法公正,针对最需要证人出庭的情形,确立对质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来说应合理限定出庭证人范围,明确不出庭的法定理由,科以官方促使证人出庭的勤勉义务,确立并实现对质权的底线性保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