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工模型试验

河工模型试验

河工模型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30138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长江科学院院报、东北水利水电、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十五届全国水利量测技术综合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等;河工模型试验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宋为威、傅星乾、宋达昊等。

河工模型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0138 占比:99.97%

总计:330247篇

河工模型试验—发文趋势图

河工模型试验

-研究学者

  • 宋为威
  • 傅星乾
  • 宋达昊
  • 逄勇
  • 张鹏
  • 王茜
  • 甄自强
  • 瞿一清
  • 罗缙
  • 胡祉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辉栋; 郑海扬; 季山
    • 摘要: 1924年30岁从德国萨克森工业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德国国试工程师学位。归国后去南通拜见张謇,到南京拜见省长韩国钧。与韩商定延聘恩格司来华考察黄河。7月,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科大学成立,受聘为首席水工教授,兼任江苏省署水利佐理。著《海港工程学》,译《制驭黄河论》,呼吁科学治黄。1925年31岁任河海工科大学教授,兼教授会负责人,佐理江苏水利。韩省长卸任,延聘恩格司来华治黄之事遂罢。开办水力实验河槽,传授水工实验技术。这是我国最早的河工模型试验
    • 郭小虎
    • 摘要: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调度方案将进行相应调整,枯水期下泄流量将减小,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约5km处,补水量与减少的下泄流量相抵消。工程实施后丹江口大坝下游减水区与汇流区的水流流态复杂,同时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河床冲淤变化复杂,且具有明显的三维水流特征。
    • 王智; 宗原
    • 摘要: 松花江哈尔滨段河道单一河道和分汊河道相间,防洪任务重,河势变化可能引起河道的行洪能力、河道冲淤变化.针对哈尔滨段松花江河道的水文泥沙特性,通过以往河工模型试验成果,给出松花江哈尔滨段河道今后的河道演变趋势,为该段河道今后的防洪、河道整治以及临河、穿河及跨河工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 倪飞; 房世龙; 丁兵
    • 摘要: 模型试验中冲刷地形测绘装备相对落后,致使桥墩周围局部冲刷瞬时地形数据无法实时获取,冲刷动态发展过程及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工作难以开展.研制了一种模型桥墩局部冲刷瞬时地形数据等值线自动绘制装备,并利用室内水工模型试验优化了各组成的性能指标,量化了绘制装备的设计参数,分析了监测系统在模型应用中的测绘精度及在工程原型中的适用性.模型试验研究表明,该装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制作成本较低,精度及灵敏性较高,能够快速获取动态过程中局部冲刷瞬时地形等值线,适用于局部冲刷发展影响流场特性研究中的水下地形快速测绘,也可按放大比尺制作成型后应用于涉水建筑物周围水下地形监测.
    • 吴文霞; 魏凯; 刘加龙; 胡小龙; 魏红艳
    • 摘要: 保证堤防安全必先固岸护脚。在游荡型河道中,近岸水流尤为湍急,现有的很多护脚结构易破坏,导致堤脚易淘刷破坏,引起堤防安全问题。选取使用较为广泛的石笼结构为基础开展河工模型试验,设计不同流量、流速及水流方向的试验组次,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一种堤防堤脚水平柔性护垫结构,其宽度可取冲刷深度的1.5~2倍并增加适当安全余度,石笼单元体积以防护宽度范围内设置不少于3~4个石笼为参考。该结构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冲性和透水性,而且具有整体性和较强的地形适应性,当堤脚外部河床被初步淘刷后,可随坡就势保护堤脚河床,防止河床被进一步冲刷,从而提高堤防堤脚的保护效果。
    • 胡向阳(文/摄影)
    • 摘要: 2021年4月,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评奖结果并下发获奖证书。由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大型河工模型智能测控系统开发》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河流研究所近年来首次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的技术发明奖。获奖成果主要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我国大型河工模型试验智能测控系统开发”项目成果总结凝练而成。
    • 王浩; 彭国平; 陈启刚; 龚家国
    • 摘要: 水沙运动造成的河床冲淤演变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常造成河道淤积、河岸变形、海岸后退、水库淤积库容减少等实际工程问题,其与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紧密相关.研究精确、高效的河床3维地形测量方法并分析冲淤量变化,对河工模型试验及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推移质输沙试验,基于运动摄像恢复结构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SFM)方法,对床面冲淤前后分别进行3维地形重构,获取地形稠密点云.在此基础上,插入相同控制点获取实际地形3维坐标,并将3维点云坐标内插值在床面网格上,冲淤前后相减以精确获取整个床面冲淤前后变化.本文对使用SFM技术测量河床地形所涉及的拍摄方法、控制点选取、河道区域网格化及插值方法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SFM方法,分别对有、无块状模型的棋盘格进行体积计算,验证本方法相对误差小于4%;2)将此方法用于计算水槽试验冲淤量,与实际称量值对比,其结果值相对误差小于5%;3)本方法应用于大型河工物理模型试验时,其河床冲淤量计算相对误差小于10%.该方法对水槽试验和河床物理模型试验均适用,可快速高效重构冲刷前后河床3维地形,具有较高精度,为研究河床冲淤变化及开展水利模型试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王浩; 彭国平; 陈启刚; 龚家国
    • 摘要: 水沙运动造成的河床冲淤演变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常造成河道淤积、河岸变形、海岸后退、水库淤积库容减少等实际工程问题,其与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紧密相关。研究精确、高效的河床3维地形测量方法并分析冲淤量变化,对河工模型试验及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推移质输沙试验,基于运动摄像恢复结构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SFM)方法,对床面冲淤前后分别进行3维地形重构,获取地形稠密点云。在此基础上,插入相同控制点获取实际地形3维坐标,并将3维点云坐标内插值在床面网格上,冲淤前后相减以精确获取整个床面冲淤前后变化。本文对使用SFM技术测量河床地形所涉及的拍摄方法、控制点选取、河道区域网格化及插值方法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SFM方法,分别对有、无块状模型的棋盘格进行体积计算,验证本方法相对误差小于4%;2)将此方法用于计算水槽试验冲淤量,与实际称量值对比,其结果值相对误差小于5%;3)本方法应用于大型河工物理模型试验时,其河床冲淤量计算相对误差小于10%。该方法对水槽试验和河床物理模型试验均适用,可快速高效重构冲刷前后河床3维地形,具有较高精度,为研究河床冲淤变化及开展水利模型试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魏向阳; 苏沛兰; 谷蕾蕾; 刘春晶
    • 摘要: SfM是摄影测量领域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三维场景重构技术,目前已在地貌勘测、文物勘察、冰川演化、岩石勘探、土壤侵蚀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尝试和应用,而在河工模型方面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开展了输入照片数量对SfM法动床河工模型地形三维数字高程地形(DEM)重构精度影响研究,采用4个不同视角对河工模型动床冲淤地形进行拍摄,选取不同数量照片作为输入开展SfM法三维地形DEM重构,然后将每组DEM重构结果与传统测针法测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照片数量较少时,增加照片数量可改善SfM重构精度,但当照片数量较多时,虽可为SfM提供更多的床面变化图像信息,但同时带来由于特征点成像变化而引起的误匹配现象,反而可能导致SfM重构精度下降.鉴于不同动床模型的模型沙和光照等外部条件不同,实际应用时须针对不同模型的特点进行深入对比和分析,选取合理的照片张数开展SfM法动床冲淤地形测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