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绣

汉绣

汉绣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轻工业、手工业、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753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东京文学、美术教育研究、戏剧之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等;汉绣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洪光、任本荣、余戡平等。

汉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3.7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753 占比:96.21%

总计:4940篇

汉绣—发文趋势图

汉绣

-研究学者

  • 叶洪光
  • 任本荣
  • 余戡平
  • 邱红
  • 冯泽民
  • 宗雯
  • 彭玮
  • 李健
  • 秦杨
  • 赵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吕丹
    • 摘要: 硬装只能使室内空间具有基本的使用功能,软装却能使室内空间赋予活的灵魂,室内空间的硬装软装相辅相成,使空间拥有合理的布局,提升空间的情怀内涵。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断的增长,对室内空间的要求不再是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软""硬"的结合来打造有情感的室内空间环境,随之而来的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理念在室内家居设计中也越来越受到推崇,但盲目追求外在形式感的软装设计风格,并不能体现软装设计的内涵。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利用非遗织物文化与中式风格结合,不仅能保护濒临绝境的非遗文化,还能打破市场上千篇一律的样板模式,为有情怀、有特别要求的客户精心打造富有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感结合的家居软装陈设。文章主要以中式风格为例,探讨如何将汉绣、西兰卡普的精髓内涵与传统风格融合,打造更具国风特色的家居软装陈设设计。
    • 万云青; 李静
    • 摘要: 汉绣作为湖北地方民间工艺品,可以有效传承与发展区域文化基因。如何利用当代媒体技术的力量,以动态技术为传播方式、以媒体终端为传播载体对汉绣工艺进行动态传承,值得有关人员思考。该文分析以媒体技术动态呈现汉绣的方式与途径,以展示汉绣活化传承的时代之美。
    • 秦杨; 黄俊
    • 摘要: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得到有效传播。活化传承优秀传统艺术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如何更好地将非遗汉绣技术和现代设计进行良性融合,营造良好的汉绣发展新生态;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出更深层的数字汉绣;如何结合各学龄层的美育工作,提高全民对汉绣的认识,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这些都是我们对有效推广非遗汉绣艺术途径的思考。
    • 吕丹
    • 摘要: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封存,传承传统文化也不是简单的临摹复制,而是需要取精华、去糟粕,与时代接轨,以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在真正意义上保留民族文化的精粹。2004年以后,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这些政策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起了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列为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西兰卡普作为当地的传统特色文化,却面临消退甚至失传的局面。文章通过对目前汉绣和西兰卡普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可行性发展对策,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谋划策。
    • 陈俊宇; 刘艳
    • 摘要: 汉绣是荆楚一带的传统刺绣工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如今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文章着重阐述了汉绣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汉绣文化开拓市场的可行性。针对当前汉绣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4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汉绣在市场培育中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可行思路:一是加强技术手段,探索展示方式;二是构建信息网络,拓宽传播路径;三是加强市场调研,融入本土元素;四是打造品牌形象,加强互动体验。
    • 黄朝晖; 梁好; 李星宇; 李健
    • 摘要: 汉绣戏服是中国戏曲服装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同时也是汉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对汉绣汉绣戏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影响汉绣戏服其样式、色彩、图案等艺术特征形成背后的文化因素,阐释汉绣戏服与明代服饰、戏曲文化的关联性,并解读汉绣戏服的个性化特征,为汉绣戏服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使汉绣戏服这一非遗物质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有利于汉绣戏服的保护和传承。
    • 沈艺婷
    • 摘要: 汉绣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汉绣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处于基础阶段,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本文以汉绣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导致汉绣发展衰弱的主要原因,结合文旅融合理论,立足于汉绣技艺本身,提出汉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设计介入到品牌形象营造,再到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以扩大汉绣的传播范围,促进汉绣的传承和发展。
    • 刘行; 刘艳
    •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神的凝练,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汉绣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汉绣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重视汉绣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生发展迫切的时代需求。文章基于现实、着眼未来,给出相关建议:实现汉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汉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 摘要: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武汉、荆州、荆门、仙桃、潜江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绣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楚国丝织业发达。江陵二号墓出土了诸多战国绣品,与近代汉绣针法极为相似,这说明汉绣与荆楚文化一脉相承。汉绣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汉口的绣花街和石首绣林镇、洪湖峰口镇一带的绣花堤,皆因刺绣集中而得名。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
    • 孙春鹂
    • 摘要: 汉绣作为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织绣手工技艺,有着特别的艺术魅力,其图案独具韵味.然而,市场的乏力意味着消费者的不认可,其图案的审美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汉绣图案传统题材这一角度出发,逐一探索其创新方向,使汉绣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又能符合当下人民的审美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