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木刻
水印木刻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598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文艺评论、美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等;水印木刻的相关文献由17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海鹏、杨春华、周一清等。
水印木刻
-研究学者
- 赵海鹏
- 杨春华
- 周一清
- 王晨
- 伍必端
- 力群
- 单应桂
- 卢鸿基
- 吴海寿
- 周韦华
- 宋源文
- 张新予
- 张树云
- 张海欧
- 晁楣
- 李以泰
- 李俊华
- 李晓夏
- 李桦
- 李焕民
- 王琦
- 禾宙
- 赵宗藻
- 车兆和
- 邵大箴
- 郝伯义
- 陆放
- 陈曦光
- 马鸿增
- 魏泉
- 丁雅丹
- 万脂亮
- 乔余
- 于海东
- 付永康
- 何溶
- 冯俊臣
- 冷杉
- 刘嘉嘉
- 刘新
- 刘绍昆
- 刘路欣
- 刘铃涛
- 卢丽媚
- 史济鸿
- 叶枝新
- 吕昊霖
- 吴俊发
- 吴子南
- 吴振翔
-
-
涂彦;
袁晶晶
-
-
摘要:
明末清初,胡正言在南京创立的十竹斋及其刻印出版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在形式和印制方法上都突破了传统木版画的方式,形式上脱离以往的插图式绘画,还使用最先进的水印木刻方式,使木版画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在我国印刷史和版画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版画艺术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方法探究十竹斋二谱版画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
-
王帅
-
-
摘要:
水印木刻历史悠久,是最具东方特色的画种之一,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水印木刻形式与表现语言日新月异。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水印木刻也不断摆脱传统创作模式,以更多元化的面貌丰富版画艺术。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尝试在水印木刻中,探索薄膜类和油画底料类肌理材料在水印木版画制作过程中的独特应用方式,从而推动水印木刻的创新和发展。
-
-
王雅馨
-
-
摘要:
版画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美术门类,在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被继承与发展。古代版画主要是在木板上用刀刻制画面,少数为铜版或套色漏印,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我国最早能确定绘制日期的版画见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首卷。唐、五代的版画大多以宗教经文为题材,作品古朴俊秀。西方版画以铜版和石版为主,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成为独特的绘画手段。工业革命后,机器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版画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新思路,艺术家们开始研究各种材料的运用,踏上了新的艺术道路。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借助媒体技术,版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逐渐为大众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体验工坊也让大众能切身体会版画自身独特的艺术韵味。
-
-
-
-
摘要:
水韵江苏版画薪火祖传2022年6月,“水韵江苏版画精品文献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展。木刻水印,是中国最古老的印刷术之一。2022年是“江苏水印木刻”概念提出60周年之际,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另有一层纪念意义。从传统文脉中提炼出现代水印技巧,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观念更迭,过去翻天覆地的山川工程逐渐让位于修复性的生态保护。
-
-
陈琦
-
-
摘要:
在中国现代版画中,江苏水印版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初,江苏版画家们秉承十竹斋优秀水印木刻技术传统,吸收新金陵画派的艺术思想创作出了一大批以江南风景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华润、优美动人的水印版画作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现代水印版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1963年,江苏水印版画在京展出获得了较大的反响,由此而奠定了江苏水印版画在国内版画学界的地位,张树云先生正是江苏水印版画的始创人之一。
-
-
-
-
摘要:
吴凡的版画创作多取材于平凡的生活,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的真谛,传达出普通人的情愫,给观众以亲切感。一次,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吹蒲公英玩,欢快的情景牵引起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从而创作了这幅作品。画家成功地运用了水印木刻的技巧,塑形颇具刀味,而套色却浓淡有致。
-
-
卢丽媚
-
-
摘要:
水印木刻是一种水性颜料在木板上经过印制产生的、具有特殊“水味”的版画艺术形式,其极具东方意蕴,与国画艺术语言中的“水味”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它特殊的“水味”,让色彩在水印木刻中别具一格、妙趣横生。色彩是绘画艺术创作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画家喜欢采用个性的色彩元素来表达信仰,来表达自我的情感。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法,将艺术个案与理论结合,在水印木刻的应用性研究中探索个性色彩的情感表达。
-
-
-
-
-
朱祥林
-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可谓源远流长.而水印木刻套色印刷术,经历了雕版、活字印刷术后始于明中后期南京胡正言的十竹斋,其代表作是《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与《十竹斋印谱》.与此稍后,则有湖州闵齐伋的《西厢记》,杭州黄一彬,黄子立,黄君倩,黄肇初等人的《武林版画》.以上刻工则皆来自徽州.其后清初李渔相继,其代表作为《芥子园画谱》.至民国,则由鲁迅,郑振铎等人共同努力重新刊刻《十竹斋笺谱》,与胡正言,李渔辈先后相继,皆在家国危亡之际,虽无回天之力,然以拳拳之心,为后世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延续了中华文脉,其心也苦,其功也巨.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传统印刷术如何能生存与发展,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难题,90年代西湖艺苑的结局就是眼前明摆着的前车之鉴,他的决定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人看好。但这时的他犹如当年项羽渡河救赵,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来实现他的梦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一步,他把“十竹斋”放在杭州,依靠科学,与时俱进,培育新人,由于以上种种独创性的措施与难得的机遇,十竹斋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而魏立中本人也成了木版水印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