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油比

气油比

气油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7679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测井技术、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天然气测井与测试技术交流会、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气油比的相关文献由1069位作者贡献,包括J·B·W·莫辛克、J·图夫博尔、R·J·维斯玛等。

气油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7679 占比:99.96%

总计:377812篇

气油比—发文趋势图

气油比

-研究学者

  • J·B·W·莫辛克
  • J·图夫博尔
  • R·J·维斯玛
  • R·雷梅斯玛
  • 王斌
  • 丁辉
  • 李振坤
  • 李泽申
  • 陈万群
  • 霍德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智强; 祝晓林; 王永平; 文佳涛; 刘超
    • 摘要: 为了优选气驱油藏的开发措施,提高其开发效果,需要准确判断不同措施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达西定律、物质平衡方程和油气两相渗流的幂函数关系将气油体积比与采出程度联系起来,推导出关于气油比、采出程度和采收率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稳定渗流条件下气油体积比随采出程度呈对数增长的客观规律,可通过气油体积比和采出程度的变化判断气驱油藏开发效果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气油体积比和采出程度关系图版可有效地评价气驱油藏的开发效果。通过矿场实践,对气驱油藏全寿命开发策略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适用于该类油藏的“控、卡、提、加密”全寿命生产管理策略。
    • 李爱芬; 安国强; 崔仕提; 张友平; 付帅师
    • 摘要: 地层油的体积系数、溶解气油比是油藏油气储量计算、开发方案设计等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其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油藏储量及产量计算的准确性。从高压物性参数的定义出发,论述高压物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地层油体积系数、溶解气油比的标准测试及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国内外PVT测试实例,详细论述数据处理方法,指出目前油田PVT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数据修正方法;对比修正前后体积系数、气油比的差别及其对储量计算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按目前行业标准测试的体积系数及气油比与实际值相比偏高,致使计算的油藏原油储量偏低。
    • 侯冬青; 刘小岑; 郑伟涛; 赵彬; 姜许健; 林清金; 王俊芳; 姚杰; 旷曦域
    • 摘要: 自开展注气开发试验以来,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整体呈现出地层压力升、日产油量升、自然递减降、综合含水率降的"两升两降"开发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油藏向气藏转变、低压向高压转变,注气受效井气油比逐渐上升。为了解决气油比上升引发的诸多问题,基于注气开发机理研究,立足现场试验和应用,从工艺流程、采油方式和注采关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主要对策为:优化地面工艺流程、强化参数监测,保证井控和地面安全;转变采油方式,明确气举采油为注气受效井从机采到自喷生产必要的过渡阶段,解决了机采不适问题,保证油井开井率和生产时率;完善注采井网,部署实现平面和纵向三环接替模式,严格控制注气受效井产气量和气油比,有效减缓气窜的发生。研究成果为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注气提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 熊瑞颖; 郭继香; 杨小辉; 吴鑫鹏; 孙新
    • 摘要: 油井生产过程地层能量衰减、溶解气析出将会改变沥青质的沉积特征,明晰油井生产工况变化对沥青质沉积的影响有利于维持原油高效稳定生产。本研究以顺北A油井为研究对象,通过薄层色谱法测试了原油组分,并采用高温高压固相沉积规律测试装置模拟了不同工况对沥青质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胶体不稳定指数CII随生产周期的延长而增大;气油比减小会促使沥青质在井口沉积,而油藏压力衰减会促使沥青质向地层沉积。
    • 姜玉峰; 葛东升
    • 摘要: 水力压裂是低渗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实施压裂作业后,需进行放喷返排作业;同时,考虑环保要求,海上平台对返排液的处理极其严格,返排技术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压裂的改造效果.着重分析了海上生产平台实施压裂返排的问题和难点,并针对高气油比的致密油藏,研究出了一套通用有效的压裂返排技术,为海上实施平台化压裂提供了借鉴.
    • 王海秀; 练章华; 王树立
    • 摘要: 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输送的重要纽带.为解决海底管道面临的水合物生成和堵塞问题,文章结合海底多相流管道水合物生成的数学模型,采用OLGA对海底管道不同含水率、气油比和流量下水合物的生成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某海底管道的工艺参数条件下,水合物生成风险随着含水率和流量的增大而降低,随着气油比的增大而增加;海底水平管路和立管都有可能生成水合物,尤其立管常是水合物最大生成量的位置;模拟结果可为海底管道水合物的防治和保障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 鹿克峰; 程超逸
    • 摘要: Fetkovich油气两相气油比预测方程式反映出当储层反凝析油饱和度达不到流动条件时,生产气油比取决于储层凝析油的含量;而凝析气PVT等容衰竭实验也是在保持凝析油始终不排出条件下测定的.基于这两点认识,本文对衰竭式开发的定容凝析气藏提出了采用实际生产气油比拟合实验气油比曲线,确定天然气动储量的简单方法(以下称简易新方法).为明确简易新方法的适用条件,推导出新的凝析油饱和度计算公式,并联立Walsh广义物质平衡方程式和Fetkovich油气两相气油比预测方程式,形成了考虑凝析油流动的定容凝析气藏动态预测方法.以特高凝析油含量的凝析气藏为例,采用该方法对凝析油流动性与累积气油比的关系进行敏感性分析,明确凝析油在完全可流动与完全不流动状态下,气油比预测结果差异很小,证明了简易新方法对低、中、高凝析油含量的各类凝析气藏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简易新方法仅需PVT等容衰竭数据和产量数据,突破了现有动储量计算方法对地层压力和井底流压的依赖,且计算过程简单,结果与Walsh广义物质平衡方程式相近,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 刘建新; 付焱鑫; 胡文亮
    • 摘要: 随着西湖凹陷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以"三低"(低电阻率/低对比度、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油气藏为主要特征的复杂油气藏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在"三低"油气藏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收集整理西湖凹陷油气田大量地层测压资料应用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形成研究区超压的影响因素及超压点判断的方法;归纳了研究区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的分类,测压点主要分为5大类:有效点、超压点、干点、致密点、坐封失败点;研究了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的3类具体应用:计算地层流体密度及气油比,根据压力剖面确定流体界面,评价地层渗透率;并提出了新的油气藏气油比评价方法及流度与渗透率的转化关系.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在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及确定流体界面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电缆式地层测压资料在西湖凹陷的后续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杨莉; 杨宝泉; 顾文欢; 肖鹏; 胡伟岩
    • 摘要: M油藏地处西非尼日利亚深水区(水深1 500 m),流体为高挥发油,原始气油比高,纵向存在组分梯度,本文研究了该类型油藏注天然气开发的混相机理。基于组分梯度模型对组分随深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表征,评估了不同深度样品的混相压力,结果显示注伴生天然气在油藏条件下均可形成混相;建立了与实际油藏等效的机理模型,引入界面张力和混相因子评估了注入气体在油藏不同区域的混相状态,M油藏注采井间混相状态可分为4个区带,依次为气相带、非混相带、混相带和油相带,混相带宽度变化范围为50~270 m,并在混相带前缘到达油井时宽度达到最大;研究了混相带运移对油井生产气油比的影响,当气油比超过1 100 m^(3)/m^(3)以后,油藏整体由混相驱阶段依次过渡到混相带突破阶段和非混相驱阶段,并确定了气油比的判别范围。本文可以为油藏生产管理和注采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类型油藏的注气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 李瑞彪; 石宁; 陈兆明; 徐徽; 柳保军; 刘浩
    • 摘要: 白云西洼X1井的PVT实验报告中将"油样"Oil 1命名为"近临界流体",为了解决该流体到底属于何种流体相态类型这一问题,首先尝试用常规方法进行流体相态判别,Oil 1均判定为凝析气藏;然而,通过对X1井的PVT报告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发现,Oil 1在储层温压下完全呈液态,只有在低于饱和压力时才逐渐挥发,故该流体应该定名为近临界挥发油.基于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分析,发现该挥发油具有收缩率高、气油比高(1379.6~1846.9 m3/m3)、体积系数大(6.52)、 泡点压力高(14.82 MPa)、 储层原油密度低(0.4588 g/cm3)、黏度低(0.120 mPa·s)等特点.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Oil 1挥发油的多种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成藏期成熟—高成熟的烃源岩对其形成起决定作用,Ⅱ2-Ⅲ型烃源岩是其形成的物质基础,埋藏深、 盖层厚和后期不受构造运动影响也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建议:用常规方法进行流体相态判别时,务必参考流体PVT实验结果;挥发油藏在开采过程中压力要时刻保持高于泡点压力,否则会有大量油挥发成气、 原油体积收缩、 原油黏度增大,不利于开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