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顶油藏
气顶油藏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83764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一届渤海湾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讨会、2000年中国国际石油天然气会议、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16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等;气顶油藏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子菲、刘佳、程林松等。
气顶油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3764篇
占比:99.98%
总计:283834篇
气顶油藏
-研究学者
- 范子菲
- 刘佳
- 程林松
- 李炼民
- 赵伦
- 余华杰
- 杨明
- 王皆明
- 郭平
- 陈存良
- 刘洪洲
- 吴晓慧
- 周春香
- 姜永
- 孟智强
- 宋珩
- 庞海玲
- 张安刚
- 张建伟
- 张春涛
- 朱成宏
- 李令喜
- 李扬
- 李晓平
- 李相方
- 杨正明
- 欧阳静芸
- 王迪
- 王雨
- 祝晓林
- 窦松江
- 葛丽珍
- 郑兴范
- 高鸿
- 鹿克峰
- Bill.TC
- 丁琳
- 乐潇
- 于东海
- 付蓉
- 任肇才
- 何巍
- 何应付
- 何芬
- 余忠
- 冯国庆
- 冯小宁
- 冯小宁2
- 凌建军
- 凌浩川
-
-
孙晓娜;
卫喜辉;
谢明英;
施征南;
吴刘磊
-
-
摘要:
针对注水油田开发过程中注采井间连通性认识不清、注采结构调整难度大,气顶油田开发过程中气顶气和溶解气渗流关系复杂,常规方法无法认识气顶油田开发特征等问题,为此采用示踪剂监测技术认识油气水流动特征。通过示踪剂监测技术,明确了注水油藏W井组的注采连通关系,根据产出曲线拟合求解得到注采井间高渗通道的物性参数,并调整注采结构,调整后W井组含水率降低,开发效果得到改善。通过示踪剂模拟技术,定量表征了低渗小气顶油藏N的气顶气产出量,明确了开发过程中存在气窜和油侵气顶两个生产阶段。
-
-
-
姜永;
王迪;
刘洪洲;
孙藏军;
黄磊
-
-
摘要:
气顶油藏是渤海黄河口凹陷常见的一类油气藏,该类油气藏具有典型的一砂一藏特征,单砂体储层薄,储量规模小.早期主要是采用"避气开发"、"油气同采"的开发模式.进入"双高"阶段后,随着气顶的"消失",气顶区内水淹规律异常复杂,使得该类气顶油藏在高含水阶段后的调整挖潜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多因素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开展了中小气顶油藏高含水阶段气顶区内剩余油富集机理研究,形成了气顶区不同剩余油模式下调整挖潜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能量开发或注水开发(油水黏度差异小)条件下,气顶区主要发生油侵;注水开发(油水黏度差异大)条件下,气顶区主要发生水侵.气顶区油侵模式下,采用水平井靠近气顶挖潜;气顶区水侵模式下,剩余油厚度要求大于6m~8m,垂向位置上距气顶2m~4m布井,同时远离气顶低部位注水,并控制注水强度.研究成果指导渤海"双高"阶段气顶区内调整挖潜取得了较好效果,调整井初期日产油50 m3~160 m3,对类似中小气顶油藏"双高"阶段气顶区内调整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邓森;
罗能强;
杨思远
-
-
摘要:
地层边界条件不同,建立的水平井产能公式也不同.传统的气顶底水油藏、气顶油藏和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公式都是在地层无限大情况下建立,并未考虑地层两边是封闭边界情况下的产能,因此,用镜像反映法将水平井映射成无限大平面内的无穷井排,再用势的叠加原理得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势,利用马斯凯特公式化简势函数,通过建立供给边界和井壁上的势,得到考虑左右封闭边界条件下水平井的产能公式,对水平井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王雨;
李扬;
陈存良;
吴晓慧;
杨明
-
-
摘要:
气顶油藏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压力平衡被打破,所以储层内的气体会侵入油藏.气体侵入油藏后会严重影响油的渗流能力,油井的产油量急剧下降.目前屏障注水较多地应用在渤海气顶油藏的开发中,但是对注水方式研究的内容较少.基于B油田的特点建立机理模型,对气顶油藏屏障注水运移规律及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注水可以有效地抑制油井气窜;周期性屏障注水既能利用气顶膨胀的能量,又能有效地利用屏障注水控制油井气窜,使得油井见气后生产油气比处于较低的水平,提高油井开发效果.
-
-
王雨;
李扬;
陈存良;
吴晓慧;
杨明
-
-
摘要:
气顶油藏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压力平衡被打破,所以储层内的气体会侵入油藏。气体侵入油藏后会严重影响油的渗流能力,油井的产油量急剧下降。目前屏障注水较多地应用在渤海气顶油藏的开发中,但是对注水方式研究的内容较少。基于B油田的特点建立机理模型,对气顶油藏屏障注水运移规律及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注水可以有效地抑制油井气窜;周期性屏障注水既能利用气顶膨胀的能量,又能有效地利用屏障注水控制油井气窜,使得油井见气后生产油气比处于较低的水平,提高油井开发效果。
-
-
-
-
葛丽珍;
李傲;
孟智强;
肖鹏;
祝晓林
-
-
摘要: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draw-down pressure control strategy on the development result of gas-cap/edge water narrow oil rim, and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percentage of such reservoirs, a large-scale 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model was designed by taking an offshore gas-cap/edge water narrow oil rim as the prototype on the basis of similarity criteria. Production experiments on the different adjustment timing and adjustment modes of horizontal well draw-down pressure were conduc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ose adjust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results of gas-cap/edge water narrow oil rim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aw-down pressure increased after gas channeling in the horizontal wells, and the recovery percentage increased from 28.32% to about 40.00%. When gas channeling lasts for a period of time, the recovery percentage from draw-down pressure increase was better than that when gas channeling occurs instantly, and the recovery percentage can increase by 2.09%;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result from draw-down pressure increase in single step mode is better than that in multi-step mode, and the recovery percent can increase by 2.47%.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draw-down pressure increase in single step after gas channeling lasts for a period of time is the bes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percentage of this type of reservoir. This pressure draw-down adjustment strategy has been applied in an offshore gas-cap/edge water narrow oil rim, and oil production increase is remarkable.%为了解生产压差调控策略对气顶边水窄油环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以海上某气顶边水窄油环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水平井生产压差不同调整时机和调整方式的生产实验,分析了生产压差调整时机和调整方式对气顶边水窄油环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井气窜后增大生产压差,采出程度从28.32%提高至约40.00%;气窜持续一段时间后增大生产压差要优于刚发生气窜时就增大生产压差,采出程度可提高2.09%;单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方式的开发效果要优于多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方式,采出程度可提高2.47%.研究表明,气顶边水窄油环气窜后生产一段时间再单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是提高该类油藏采出程度的最优策略.海上某大气顶边水窄油环采用该生产压差调整策略调整生产压差,增油效果显著.
-
-
何芬;
刘英宪;
姚君波;
马栋;
吴小张
-
-
摘要:
薄层边水气顶砂岩油藏能否高效开发,关键取决于能否根据实际地下油藏特征选取适当的开采方式.如何避免气窜与水锥是面临的难题.通过理论研究评价气顶、边水天然能量大小,尝试先期充分利用天然能量,东侧气顶内注气补充地层能量,西侧油环采油的开发模式,视地层压力情况后期增加新注水井点.实践证明该油藏开发效果显著,这为类似气顶油藏开发提供较好借鉴经验.
-
-
余华杰
-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16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制订高含CO2高含凝析油气顶低油柱窄油环油藏的合理开发方式、提高凝析油和油环油采收率,需要了解高含CO2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顶在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相变行为和不同开发方式对开发指标的影响.基于高含CO2高含凝析油气体样品的室内PVT实验结果,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模拟注CO2和CH4膨胀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同时对该油田进行了合理开发方式和开发井型井位优选,研究发现CO2和CH4均能使凝析气体系的弹性膨胀能力增强、最大反凝析压力降低及最大反凝析油量减少;循环回注采出气开发比衰竭开发提高油环油采收率约11.0%、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约45.0%;水平井开发效果好于直井,形成了一套此类气顶油藏高效开发的模式.结果表明:循环回注采出气对于高含CO2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顶,一方面可以保持凝析气顶的压力,另一方面CO2和CH4可以降低凝析气体系的露点压力、抑制凝析油的反凝析,从而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同时CO2和CH4较强的弹性膨胀能有利于气顶对油环油的驱替,提高油环油采收率,是最为合理的开发方式;水平井平行气油界面布井对于小跨度、低油柱高度的油环可以有效延缓气水锥进,提高油环油采收率,是最为合理的开发井型和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