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杂居

民族杂居

民族杂居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民族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85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四川统一战线、东南亚纵横、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民族杂居的相关文献由183位作者贡献,包括郎咸平、钱素华、闵卫国等。

民族杂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24.6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585 占比:75.19%

总计:778篇

民族杂居—发文趋势图

民族杂居

-研究学者

  • 郎咸平
  • 钱素华
  • 闵卫国
  • 周艳
  • 娄仲俊
  • 宋恕
  • 张洁君
  • 张珏珺
  • 李华
  • 李敬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花溪风景区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区约17km,面积220km^(2)。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四季如春,是贵州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现在花溪风景名胜区由十里河滩、天河潭、燕楼马林、青岩古镇、黔陶孟关、高坡、小碧等7个景区组成。其中最著名的风景名胜,首推十里河滩上的花溪公园。花溪原名花仡佬,是一个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杂居的地方,仡佬族妇女喜欢美丽花哨的服饰,于是就以民族命名了。
    • 马小芳
    • 摘要: 笔者作为一名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对杂居地区的民族语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在调查和查阅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民族杂居的内涵,懂得了土族和土族的语言的特征和分类,知道了了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关系和区别,认识到在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为在多民族杂居地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探索方法。一是,构建土族聚居区普通话学习环境。二是,大力培养土族双语教师,必要的情况下推行双语教学。三是,构建开放、多元、共存的语言平衡系统。通过以上三点策略,在民族杂居地区,既推顺利行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促进了少数民族自身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
    • 宗喀·漾正冈布; 王振杰
    • 摘要: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 覃慧
    • 摘要: 语言态度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语言观,体现了人们对一种语言的价值、交际功能、社会地位以及发展前途等的认识和估价.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玲珑村是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村,布依族、苗族都使用本民族母语,以汉语方言作为族际交际语,但两个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却不一样,语言态度也存在差异.本文通过田野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对该村不同民族的语言态度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差异和共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以期推动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
    • 刘华
    • 摘要: 普通话与规范字是我国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帮助人们更方便沟通.民族杂居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作十分重要,能够明显提升社会交际效率.文章主要以保安族作为分析对象,探究民族杂居地区中普及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策略,在分析民族杂居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及保安族中普及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阻碍基础上,提出了紧抓教育阵地,铸牢学生语言文字基础;开展家校互动,形成良好使用示范作用;开展社会活动,扩大通用语言文字交际范围;编写语言文字小册,满足不同年龄层次需要等保安族中普及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要策略.
    • 袁贵; 姜胜祥
    • 摘要: 一、单元导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断,经济社会遭受破坏,江南地区相对稳定,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从东汉末年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大流动大迁徙,民族杂居普遍;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出现民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从东汉末年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大流动大迁徙,民族杂居普遍;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出现民族大交融局面。
    • 张国彪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扶智先通语"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尤其在各民族杂居的地区,语言的交流成为主要的问题。因此,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能够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从民族杂居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民族杂居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提出为民族杂居地区普及普通话、提升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 王正宇
    • 摘要: 在纳西族与藏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盐井的祭天习俗晚近发生了变迁.根据对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盐井祭天习俗的变迁,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现代性或现代化带来的结果,更不能以此建构针对民族文化变迁形成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潜在张力.在民族杂居背景下,家庭结构的变迁是纳西族祭天习俗晚近变迁的核心原因.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形成的当地各民族在文化与社会上的深度交流的延续,而不是现代性对传统的威胁.
    • 周先吉
    • 摘要: 小聚居、大杂居的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决定了不同的族体在同一个区城内共同生产与生活,形成多民族杂居区内多元宗教信仰和谐共生的格局.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对贵德县河西镇瓦家村藏族、土族、汉族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及发展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村藏、汉、土等民族和谐相处、多元宗教并存的原因和特点.认为研究民族杂居村落多元宗教信仰长期和谐共生,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特点,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当前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及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以远
    • 摘要: 黔东南山清水秀,全州土地面积303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5.03%以上(2015年统计)。明清以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黔东南大部分山区一直是“入版图者亡其实”的化外之地。明清以后,黔东南才逐步得到开发,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方阵。现在,黔东南这片土地上的居住民仍以苗族和侗族为主.兼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其独特的文化系统仍得到较好的保留,因此。成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作家既一脉相承,又不断突破和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