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话语
殖民话语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专利文献491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河南社会科学、湖湘论坛等;
殖民话语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毕凤珊、张宽、杨敏等。
殖民话语
-研究学者
- 毕凤珊
- 张宽
- 杨敏
- 刘彦仕
- 吴桂辉
- 张军红
- 张珊珊
- 王晓华
- 罗钢
- 许立捷
- 赵静
- 马静静
- 于丹
- 于元元
- 付文丽
- 任一鸣
- 任淼
- 何燕李
- 佘丹
- 侯玲玲
- 倪秀华
- 傅俊
- 刘学云
- 刘学利
- 刘彤丹
- 刘春玲
- 刘晓霞
- 刘本英
- 刘胜
- 单永珍
- 吉科利
- 吕晓菲
- 吕秀梅
- 吕超
- 吴艳
- 姜山秀
- 姜飞
- 孔岩
- 孙果
- 孙红元
- 宋赛南
- 岳峰
- 崔一
- 庄美兰
- 康孝云
- 张强宏
- 张济明
- 张素娣
- 张艳
- 张金凤
-
-
董宏程;
刘胜
-
-
摘要:
南太平洋早期文学中,殖民话语始终突出西方中心论调,以贬抑庶民的方式展示殖民统治的优越性。以毛姆的《叶之震颤——南太平洋故事集》为例,从反向视角将焦点集中于混血儿与当地土著,分析其生存特征和文化境遇,转换殖民话语叙事视角,从而揭示南太平洋中的边缘人物的主体身份危机,认清殖民书写策略的本质,以挖掘庶民的文化优势。
-
-
刘学利;
陈彤
-
-
摘要: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伪满洲国为统一“国民”思想,将教科书作为传播其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伪满政权利用教科书构建了一套殖民话语体系,运用宣称、论证、视角、强化或弱化等话语策略,极力灌输伪满洲国的“国家观念”,大力塑造良好的“国民形象”,大肆宣扬伪满洲国“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物质资源,高度称赞日本民族“卓越的”事迹。借此手段,伪满政权美化殖民侵略,麻痹学生思想,消解反抗意识,进而达到奴化教育的终极目的。
-
-
吕超
-
-
摘要:
宫崎市定作为京都“东洋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其学术成就蜚声汉学界,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甚至战后都曾积极主动地粉饰日本的侵略行为。本文梳理其“册封体制论”的内容和逻辑,并在将该说置于日本亚洲观的发展脉络及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构造与特质的基础上,揭示这一论说呼应日本侵略国策的政治论本质。
-
-
王秋雨;
于元元
-
-
摘要: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既展现出对黑人悲惨处境的同情悲悯,也体现出对白人文明的尊崇敬佩.身处于殖民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康拉德在服从主流话语与遵循内心之间挣扎纠结,复杂情绪弥漫在整个文本间.文章将运用"颠覆"和"抑制"理论,从殖民话语、男性至上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这三方面来探讨康拉德对于殖民者主流话语摇摆不定的态度和复杂情绪.
-
-
-
-
高俊聪
-
-
摘要:
作为鸦片战争后英国传教士创办于香港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运用中国本土语言,追溯及报道中英战争,并展示英国对香港统治的“良善”,以此解释战争的“合理性”,构建殖民话语体系。香港新闻的报道体现了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形式,属于英国殖民主义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比港英政府统治前后香港人口、建筑、道路、经济、司法等情况,意在为港英政府的殖民活动开脱;展现港英政府的官员任免、机构设立、法律法规颁布、社会管理及文化教育政策等,成为港英政府的“喉舌”。《遐迩贯珍》所刊载的香港新闻的内容及其舆论趋向是考察英国传教士如何看待中英关系发展的关键点。
-
-
吴艳;
贾晓云
-
-
摘要:
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曾一度遭到众多评论家的谴责,但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该小说又被推崇为经典。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评论家开始重新审视肖邦及这部作品。目前评论家主要从以下角度来分析此书,如女权主义、超验主义和空间叙事等。本文意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野探讨文化霸权是如何影响新奥尔良(前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人民的文化和生活的,以及殖民话语霸权对前殖民女作家凯特·肖邦文学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凯特·肖邦及其作品《觉醒》的文献综述和该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是小说中的“自我”和“他者”的鲜明对比——克里奥尔人和其他人。克里奥尔人幽默风趣,为人坦诚,才华横溢。相比而言,其他人则被刻画得尤为低劣:墨西哥女孩魅力非凡却令人讨厌;西班牙女人虽然漂亮但生性狡猾;黑人粗心大意,笨手笨脚,活像个野蛮人。第三部分是斯皮瓦克的“底层人”话语权的缺失在小说中的表现,黑人话语的缺失揭示了他们的“底层人”身份,而作者无意间流露出的种族偏见展现了前宗主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对前殖民作家的深远影响。总之,《觉醒》本身就是建构种族身份和加固种族偏见的工具,更揭示了欧洲殖民统治下的文化帝国主义导致的殖民话语缺失。
-
-
-
曾虹
-
-
摘要:
本文以华裔导演罗卓瑶的两部电影——《秋月》和《爱在异乡的季节》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采用电影符号学的研究角度,以形象化和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直观到抽象思维、由具体个例到符号的结构主义深层化,由浅入深地理解这两部电影中数字影像化的乡愁和流放叙事,进一步实现教学的伦理引导目的,教育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特别是在强国的压制话语下,坚持民族自信自尊、民族独特身份和文化遗产,致力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