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阻力系数
残余阻力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3266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海洋石油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8年油田高含水期深部调驱技术研讨会、第五次全国深层岩石力学学术会议暨全国石油工程理论与技术进展论坛会议、“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助推降本、提质增效”学术研讨会等;残余阻力系数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卢祥国、叶仲斌、岳湘安等。
残余阻力系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3266篇
占比:99.85%
总计:63358篇
残余阻力系数
-研究学者
- 卢祥国
- 叶仲斌
- 岳湘安
- 张学洪
- 徐婷
- 施雷庭
- 李华斌
- 李秀生
- 王楠
- 赵福麟
- 张卓
- 朱诗杰
- 代磊阳
- 吴亚生
- 夏晨
- 夏欢
- 张云宝
- 张磊
- 张立娟
- 徐鹏
- 李巍
- 杨双春
- 汤思斯
- 潘一
- 潘俊良
- 牛忠晓
- 王晓
- 舒成强
- 薛新生
- 贺丰果
- 赖南君
- 赵仁保
- 赵文森
- 赵旭
- 邹剑
- 郭明哲
- 陈哲
- 陈洪
- 马欣
- 黎慧
- Dai Leiyang
- Hou Yongli
- Ke Wenqi
- Li Hui
- Li Yanyue
- R.S.Seright
- Shi Leiting Ye Zhongbin Zhang Zhuo Zhou Changjiang Zhu Shanshan Guo Zhidong
- Wang Nan
- Xia Huan
- Yue Xiang'an
-
-
刘怡婷;
张怀杰;
钟陵;
贾刚卫;
左入文;
韦克熠
-
-
摘要:
为提高陆地B油田二类储层的聚合物驱效果,以目标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层内非均质岩心模型的室内驱替实验,优选适合目标储层的最佳注入参数及注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溶液浓度的增加,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尺寸增大,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大,但由于受到岩心孔喉剪切作用的影响,残余阻力系数升幅逐渐变小。从驱油实验可以看出,聚合物注入黏度对开采效果影响依次为:梯度增黏>交替变黏>梯度降黏>单一高黏>单一低黏。其中梯度增黏、交替变黏与梯度降黏采收率增幅较大,增幅达到20%以上,梯度增黏提高采收率效果最优,采收率增幅为24.2%。聚合物注入速率对开采效果影响依次为:梯度增速>单一高速>变速交替>梯度降速>单一低速。其中梯度增速与交替变速采收率增幅较大,梯度增速采收率增幅为25.6%。在注入段塞尺寸一定条件下,不同组合注入方式下采收率增幅效果为:增速降黏>降速增黏,其中增速降黏组合方式采收率提高幅度为28.6%。由此可见,注入过程中同时改变注入速率和注入黏度的组合方式相比于单一改变注入速率或黏度的增油降水效果更好。
-
-
赖南君;
蒋茜;
陈明珠;
李平;
徐宏伟;
高昊
-
-
摘要:
以壳聚糖、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得到壳聚糖改性聚合物。利用FTIR、1H NMR、静态光散射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溶液性能、流度控制能力及流经多孔介质后的生物降解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壳聚糖改性聚合物的Mw为5.13×106,经生物降解后,黏度保留率为49.14%。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相比,壳聚糖改性聚合物溶液具有较好的增黏性、耐温抗盐性、抗剪切性及生物降解能力。壳聚糖改性聚合物经地层多孔介质剪切拉伸作用后,再进行酶降解,生物降解性更优,黏度保留率仅为18.49%。
-
-
杨光;
赵娟;
李保振
-
-
摘要:
针对渗透率高于10μm2及孔隙度大于35%的特高孔高渗稠油油田,开展化学驱可行性研究.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结构聚合物、稠油活化剂和凝胶4种驱油体系剪切前后的黏浓关系.结果表明:普通聚合物和稠油活化剂剪切前后黏度均较低,结构聚合物剪切前后黏度较高,并且质量浓度越高,黏度保留率越高,凝胶体系黏度最高,抗剪切能力最好.进一步研究了结构聚合物和凝胶体系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结果表明渗透率、流速及聚合物质量浓度均对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造成影响,从阻力建立能力角度出发,认为结构聚合物不适应于10μm2以上渗透率地层;凝胶体系比结构聚合物驱油体系建立阻力系数的能力更强,针对渗透率高于10μm2的油藏,凝胶体系建立流动阻力的能力较好.
-
-
-
聂小斌;
李织宏;
栾和鑫;
魏凯;
张莉伟;
王健
-
-
摘要: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油层气测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8.8~300.0 mD,渗透率级差大,部分区域存在高渗窜流通道.在二元体系驱先导试验过程中,由于对二元体系与储集层物性的匹配关系认识不清,部分井组油层堵塞,油井产液能力大幅下降,亟需确定二元体系与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针对扩大试验区的油藏特征,利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开展二元体系注入性实验,根据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黏度损失率,进行注入性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储集层气测渗透率不大于30.0 mD时,低分子量10~50 mPa·s、中—高分子量10~20 mPa·s的二元体系注入性好;气测渗透率为30.0~ 100.0 mD时,适合注入低—中分子量10~50 mPa·s、高分子量10~35 mPa·s的二元体系;气测渗透率为100.0~300.0 mD时,低—高分子量10~50 mPa·s的二元体系注入性皆宜.
-
-
肖志朋;
杨胜来;
马学礼;
韩继凡;
王梦雨
-
-
摘要:
吐哈油田低渗透稀油油藏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水淹程度高,水驱调整措施效果较差,亟需寻找后续提高采收率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注入能力差、不适合注聚合物等高黏度流体的特点,利用水驱、氮气泡沫驱和水驱后氮气泡沫驱开展室内实验研究,探讨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驱驱油效率随渗透率的增加而升高,与渗透率呈较好的对数关系;氮气泡沫驱驱油效率为67.66%,较水驱驱油效率提高10.62%;氮气泡沫驱可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约9.63%.实验用泡沫的残余阻力系数大于1,表明氮气泡沫驱通过堵水调剖,提高了水驱后油藏的采收率,从机理和实验提高驱油效率程度判断,氮气泡沫驱适用于吐哈油田低渗透稀油油藏.
-
-
-
王乙竹
-
-
摘要:
本文针对聚/表二元体系的性能展开分析,主要研究了聚/表二元体系的注入性能以及驱油效果.聚合物选用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干粉,表面活性剂选用重烷基苯磺酸盐,岩心选用人造均质块状岩心(Φ30×4.5×4.5cm),进行渗流实验,比较和分析不同渗透率以及不同聚合物浓度对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的影响,以此来判断聚/表二元体系在岩心的注入能力;然后进行驱油实验,比较和分析聚/表二元体系中组分浓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以及聚/表二元体系与纯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的差异.
-
-
张鹏;
吴景春;
王思妮
-
-
摘要:
为更好的评价SN-1聚表剂、SN-2聚表剂的性能,采用室内实验法研究了其增粘性能、稳定性能以及流动性能,研究表明:与SN-2聚表剂溶液相比,SN-1聚表剂溶液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粘损率较低,且在小岩心柱水测渗透率接近的条件下,相同浓度的SN-1聚表剂比SN-2聚表剂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要小,不易发生堵塞现象.
-
-
施雷庭;
朱诗杰;
邹剑;
薛新生;
赵文森;
叶仲斌
-
-
摘要:
研究聚合物驱有效控制时间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的开展.结合水驱油藏的特征曲线理论和聚合物驱流度控制作用机理建立了判断方法,并通过室内驱油实验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聚驱前后的水驱特征曲线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后续水驱过程的进行,其水驱规律会逐渐回归到聚合物驱前的原有规律,将聚合物驱前后水驱特征曲线规律的一致性作为判断聚合物驱有效流度控制范围的方法是可行的.增加聚合物溶液黏度对其流度控制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仅有10-2数量级注入PV量的影响;增加残余阻力系数能大幅度延长聚合物驱的有效流度控制时间,达到10-1数量级注入PV量的影响.聚合物的残余阻力系数是影响有效流度控制时间范围的主要因素.
-
-
Dai Leiyang;
代磊阳;
Zhang Yunbao;
张云宝;
Wang Nan;
王楠;
Li Yanyue;
李彦阅;
Xia Huan;
夏欢;
Li Hui;
黎慧
- 《“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助推降本、提质增效”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现阶段,弱凝胶调驱技术已经在渤海油田多个区块得到应用,随着调驱轮次的增加,调驱效果下降.为进一步提高调驱效果,需要明确弱凝胶体系在油藏中的物化参数:黏度、残余阻力系数、最大吸附量、残余吸附量等.以NB35-2油田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弱凝胶调驱效果的关键因素为黏度,然后针对关键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弱凝胶在注入过程中影响黏度损失的主要因素为工艺流程、剪切作用和衰竭层效应.通过近井地带模拟装置确定了射孔带会造成60%的黏度损失,通过双流体模型结合Huggins方程、Mark-Houwink经验式确定衰竭层效应会造成8%的黏度损失,再使用CMG软件对大模型进行拟合,拟合率从80%提高到93%,效率提高40%,为工艺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