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桃符

桃符

桃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风俗习惯、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炎黄纵横、民俗研究、税收征纳等; 桃符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安石、李轶男、余德泉等。

桃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100.00%

总计:195篇

桃符—发文趋势图

桃符

-研究学者

  • 王安石
  • 李轶男
  • 余德泉
  • 毕晓光
  • 谷向阳
  • 黄发兴
  • 丁邦清
  • 严海燕
  • 丰利
  • 于召玉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韩毅男
    • 摘要: 除了世代流传的习俗,在春节这样重要的节日中,热闹的节庆氛围是不是也同样重要呢?张灯结彩、歌舞欢腾是我们对过年的印象。当然啦,当年居住在紫禁城中的皇家也不例外,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有哪些营造节日气氛的方式吧!皇家的春联竟然是白色的?你知道吗?《元日》中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里的桃符就是春联和门神的前身。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和提倡下,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逐渐在宫廷和民间推行开来。到了今天,写春联、贴春联仍然是春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
    • 深红
    • 摘要: 人们在喜庆的鞭炮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送来暖意,融进了屠苏酒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明媚的新年阳光,家家户户都用新门神换下旧桃符。这首诗描写新年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洋溢着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
    • 关月
    • 摘要: "楹联"即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 王抒意
    • 摘要: 一年滴尽莲花漏,此夜是此年最后的时辰,长冬将尽、舂色入年,爆竹声中一岁除。酒早已是备好了的,屠苏或是椒柏俱已烫热,五辛盘、年馎饦、消夜果,少不了吉庆有“鱼”。再检点一遍,桃符、春贴已备,静待元日贴上门闱,窗花红得恰如其分。好,此夜我们烧灯续昼,就着这满室灯影和窗外的乍绽烟花开始熬年。
    • 张浩
    • 摘要: 随着春节的临近,大街小巷开始出现大大小小出售春联的摊位,已让人感觉到浓浓的过年气氛。春联,古人称之为“桃符”,也称对子、对联,一般为四字、五字、六字等多字句。宋代王安石有诗《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小梅
    • 摘要: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过年的传统习俗。春联之设源远流长,经历了两个变化过程--春联的前身先是桃符,后是春词。根据《山海经》记载,中国最早的门神郁垒和神荼站在大桃树上禁御百鬼。东汉应邵《风俗通义》记载:“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
    • 沈喜阳; 张朵拉(图)
    • 摘要: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新年的第一天都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实行阴历, 农历新年第一天叫"元日" ,又叫"新正"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 。本期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元日》. 看看宋代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 高茵颖
    • 摘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和五十四回中,详细地描写了贾府过年的场景。第五十三回对祭祖、朝贺的刻画,可算是文学作品中描写春节场面的绝响。腊月二十九日,两府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烛高照,像两条金龙一般。
    • 苏同炳
    • 摘要: 贴春联写吉利话,这是时下的春节风俗,据说其起源始于明太祖。在没有春联之前,贴在人家大门上的,乃是“桃符”,据说其作用在于避邪。由桃符演变而为今日的春联,这其间的时间极为久长,其递嬗过程亦颇为清楚。
    • 张晓冰
    • 摘要: 读《红楼梦》里的诗词,我们领略了全书洋溢的诗情画意,而读《红楼梦》里的楹联,则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触摸到与《红楼梦》成书时代共贯同条的文化脉络。楹联产生于五代时期的桃符,自宋代开始挂、贴于建筑物的楹柱之上,始称"楹联"。至清代康乾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楹联这一文学形式开始繁荣起来,并延续至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