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内镜
染色内镜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67496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临床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科技发展论坛暨2011年广东省医学会体检医学/健康管理学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消化系早癌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日ESD高峰论坛、2009中国南京ERCP、EUS、ESD论坛等;染色内镜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泊、丁静、侯建芸等。
染色内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7496篇
占比:99.97%
总计:267580篇
染色内镜
-研究学者
- 姜泊
- 丁静
- 侯建芸
- 侯晓华
- 冯义朝
- 刘一品
- 刘俊
- 刘劲松
- 向雪莲
- 孙克文
- 宋军
- 施瑞华
- 曹慧颖
- 李学良
- 李延青
- 林明哲
- 白涛
- 苑素云
- 蔺蓉
- 谢小平
- 陈轶凡
- 韩文
- Bin Zhou
- Sugimachi K
- 丁霞芬
- 于久飞
- 于莲珍
- 仲敏
- 冯家立
- 冯建
- 凌亭生
- 凌贤龙
- 刘东国
- 刘利平
- 刘双
- 刘娜1
- 刘宇英
- 刘宏伟
- 刘小梅
- 刘志刚
- 刘思德
- 刘立玺
- 刘贵生
- 刘锦涛
- 占强
- 卢伶俐
- 原丽莉
- 史琲
- 叶纪纲
- 司望利
-
-
曹涵钰
-
-
摘要:
目的探讨高清白光内镜、色素染色内镜和电子染色内镜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异型增生和瘤样病变的检出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查找所有长时间患病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内镜筛查临床试验,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并用STATA16版本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此研究纳入文献数量为10篇,包含16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色素染色内镜在异型增生病变检出率方面优于高清白光内镜(OR=2.01,95%CI:1.21~3.34,P<0.05),电子染色内镜与色素染色内镜相比无明显优势。结论色素染色内镜可考虑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长期病变监测,电子染色内镜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仍需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
-
-
杜景云;
曹叶琼;
郑经纬;
钟浩;
李绪香
-
-
摘要:
目的:分析染色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20年11月宜昌市宜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0例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染色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比较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200例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消化道癌前病变744例(62.00%),早期癌456例(38.00%),诊断准确率为100%;经染色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道癌前病变721例(60.08%),早期癌456例(38.00%),炎性病变13例,消化道癌前病变10例,诊断准确率为98.08%。病理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染色内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在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诊断中均有较大意义,临床诊断疾病时可将两者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
王主
-
-
摘要:
目的 研究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窄带成像技术(NBI)+染色内镜诊断的价值.方法 数据采集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根据检查方式分为参照组(普通白光内镜检查,n=50)、试验组(NBI+染色内镜检查,n=50).比较两组诊断结果 、病变轮廓清晰度、疾病检出率.结果 以病理学结果 为对照,试验组阳性率22.00%,阴性率70.00%;参照组阳性率12.00%,阴性率48.00%,试验组假阳性率为6.00%,假阴性率为2.00%,低于参照组的24.00%及14.00%,与参照组比较,试验组灵敏度、特异度更高;试验组2分分布区域占比为2.00%,低于参照组的24.00%;试验组≤中度非典型增生检出率为20.00%,高于参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染色内镜检查能提高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确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
-
刘双;
刘小梅;
林萍
-
-
摘要:
目的 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放大内镜(FICE)检查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对结直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FICE检查及MPS检查的72例结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类型为隆起型、平坦型及浅表凹陷型.记录FICE检查所观察到病变腺管开口分型及黏膜毛细血管分型情况,分析单独FICE检查及FICE检查联合MPS检查判断病变性质的效能.结果 大体病变形态方面,观察到病变分型情况包括Ⅰp、Ⅰsp、Ⅰs、Ⅱa、LST、Ⅱc.不同大体形态的病变其腺管开口分型及黏膜毛细血管分型存在较大的差别.单独FICE检查判断病变性质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7.3%、82.1%及79.2%,FICE检查联合MPS检查则相应分别为93.2%、89.3%及91.7%.结论 与单独FICE检查相比,FICE检查联合MPS检查可提高镜下判断结直肠病变性质的效能.
-
-
周李平;
杨雯;
陈彦
-
-
摘要:
目的 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及白光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差异.方法 选择结直肠微小息肉患者126例,分别行NBI放大内镜(46例)、染色内镜(40例)和白光内镜(40例).比较各组结直肠微小息肉检出率、病理结果、微小息肉的诊断效能.结果 NBI组对微小息肉的检出显著高于染色内镜组和白光内镜组(P=0.031);各组微小息肉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NBI放大内镜对于微小息肉的诊断灵敏度和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 NBI放大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染色内镜和白光内镜,便于临床推广.
-
-
蔡勇;
赵晓琳;
于久飞
-
-
摘要:
目的:探究NBI-ME联合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醋酸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及上述联合诊断方法对198例胃黏膜可疑病变者进行诊断.以病理学检测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测手段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诊断一致性及诊断效果.结果:醋酸内镜染色+NBI-ME观察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评分均高于醋酸内镜染色及NBI-ME检查手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活检的阳性检出率为44.44%(88/198);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6.46%(92/198).醋酸内镜染色、NBI-ME及NBI-ME+醋酸内镜染色与病理学诊断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分别为0.706、0.767、0.878,P<0.001).NBI-ME+醋酸内镜染色检查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NBI-ME及醋酸内镜染色检查(P<0.05).结论:醋酸内镜染色联合NBI-ME的诊断效果比二者单独使用时高,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
-
朱大伟
-
-
摘要:
目的:探讨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时同时利用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分析联合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1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先进行染色内镜检查,高度疑似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则再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最终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观察染色内镜与超声内镜联合检查联用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患有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有35例,染色内镜与超声内镜联用检出32例,染色内镜与超声内镜联用诊断的符合率91.43%,与病理检查相比,差异不是很大(P>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中,染色内镜与超声内镜联用能够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
-
-
-
陈轶凡;
孙克文
-
-
摘要:
本文对炎症性肠病(IBD)诊治过程中常用的内镜技术,如染色内镜、胶囊内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进行总结,以及对新型内镜技术,如全光谱内镜、细胞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IBD正确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
韩宇晶;
徐国良;
陈悦姝;
刘宇英;
廖振尔
- 《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科技发展论坛暨2011年广东省医学会体检医学/健康管理学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如何在社区普查中应用放大染色内镜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rn 方法:结肠镜检查2007年8月~2009年4月619例大肠肿瘤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观察黏膜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1].rn 结果:619例大肠肿瘤病变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564例,进展期癌48例,早期癌(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LST型病变11个,直径10-50mm.色素放大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9%-94%,本组色素放大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rn 结论:色素放大内镜可以清晰观察黏膜腺管开口.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早期大肠肿瘤筛出率.
-
-
姜泊;
潘新颜;
张亚历;
刘思德
- 《第三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利用NBI和染色内镜技术对大肠新生性病变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比较这两种技术对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精度差异。 材料和方法:2006年6至9月本院内镜室共302例年龄在20至80岁之间的患者进行了NBI肠镜检查,其中98例入选本研究。内镜插入至回盲部,退镜时分别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观察,发现病变后,分别用NBI模式及染色内镜进行血管分型及pit分型,然后行病理检查进行评价比较。 结果:在98例患者发现新生性病变147个,其中常规内镜下发现的病变有90.48%(133/147),采用NBI发现病变有98.64%(145/147),(P<0.01),漏诊的主要为平坦型病变。NBI观察对肿瘤性及非肿瘤的鉴别诊断精度为91.83%,染色内镜为82.31%(P<0.01)。 结论:NBI技术对于黏膜表面变化的观察,判断肿瘤及非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精度比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下观察诊断率高,敏感性强;操作转换简单易行,尤其有利于平坦型病变的发现及诊断.
-
-
-
林焕建;
姜泊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
| 2003年
-
摘要:
本文比较了放大内镜下肠粘膜表现与临床症状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发现放大内镜能更清楚地观察肠粘膜的腺管开口以及网状结构.在87例患者中,腺管开口和网状结构或二者都有紊乱表现,而与临床分类及病理分级关系基本一致,出现NWP(+)/CO(+)者有55例,临床病理分级较低,病变轻,出现NWP(+)/CO(-)或NWP(-)/CO(+)者分别有30及57例,临床病理分级较高,病变较重.这说明放大内镜在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程度上是有价值,特别是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及静止期的判别更有价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