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
杂草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6977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中国稻米、中国水稻科学、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三十一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第三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会暨农药械交易会、2014“杂草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杂草稻的相关文献由83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温福、马殿荣、强胜等。
杂草稻
-研究学者
- 陈温福
- 马殿荣
- 强胜
- 宋小玲
- 戴伟民
- 徐正进
- 杨杰
- 孙建昌
- 马静
- 余柳青
- 陆永良
- 沈国辉
- 陈丽娟
- 丁国华
- 仲维功
- 吴明根
- 周勇军
- 温广月
- 陈志德
- 顾克礼
- 王军
- 卢宝荣
- 吴云艳
- 唐亮
- 孙健
- 张丽丽
- 李涛
- 李贵
- 王兴盛
- 钱振官
- 袁秦
- 赵明辉
- 郭勋斌
- 孙兴强
- 宁国云
- 张忠林
- 曹卿
- 李茂柏
- 李金英
- 汤陵华
- 玄松南
- 董立尧
- 谭学林
- 陈勇
- 马巍
- 来长凯
- 杨光
- 杨庆
- 梁帝允
- 王晓琳
-
-
徐珂珂;
李新月;
鲁焕;
强胜
-
-
摘要:
对质量体积分数15%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江苏泰州和广东茂名的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 Roschev.)和栽培稻(O.sativa Linn.)的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的部分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对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干旱胁迫下4个材料种子萌发指标的相对值低于100%,且同一产地杂草稻和栽培稻间的指标差异不显著。除相对根表面积外,干旱胁迫下4个材料其他根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对值基本上高于100%,且同一产地杂草稻和栽培稻间的多数指标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种子萌发受到抑制,但根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总体上不同程度升高;与栽培稻相比,杂草稻的种子萌发无明显优势,但幼苗根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明显。
-
-
-
-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存在基因渗入,支持了杂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的去驯化观点,发掘了杂草稻中的抗旱相关基因PAPH1并验证了其功能,为抗旱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与杂草稻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
-
-
-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存在基因渗入,支持了杂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的去驯化观点,发掘了杂草稻中的抗早相关基因PAPH1并验证了其功能,为抗旱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与杂草稻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
-
蔡海滨;
韩光煜;
涂敏;
官鑫;
汪智;
傅泳维;
王云月;
卢宝荣
-
-
摘要:
杂草稻是生长形态与栽培稻相似,而稻米质量、落粒性和休眠性等性状不符合栽培稻生产需求的一类杂草。江苏省是我国杂草稻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杂草稻的起源、性状和防控,杂草稻群体作为种质资源用于栽培稻品种改良尚无系统研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种质资源是栽培稻育种以及品种改良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本研究收集21个江苏省不同地区的杂草稻群体、6个栽培稻品种和2个杂草稻对照群体为材料,通过在海南同质园种植,测定18个表型性状,分析其性状的多样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齐穗期和齐花期均明显早于栽培稻,杂草稻的实粒数和总粒数均较优于栽培稻,杂草稻资源群体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2.99%~196.29%,多样性指数为0.27~2.06,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结实率,其次为实粒数、剑叶长/宽和总粒数。相关性分析表明,18个表型性状之间大部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始穗期和始花期与株高、穗长、剑叶长宽比、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分蘖数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长、剑叶长宽比、分蘖数、始穗期、始花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8个表型性状集中在累计贡献率为70.57%的6个主成份,其中正相关影响最大的性状是杂草稻的始穗期、始花期、齐穗期、齐花期、总粒数、实粒数等性状。聚类分析将23个杂草稻群体在欧式距离为5时分为5大类。18个指标综合评价D值>0.68的有3个群体,其中,来自南通如皋WJ-NJ1的D值最高(0.715),其次是来自常州金坛WJ-CZ1(0.698)和盐城市辖区WJ-YC2(0.682)。本研究为杂草稻种质资源在未来的辅助育种以及栽培稻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
-
-
摘要: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存在基因渗入,支持了杂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的去驯化观点,发掘了杂草稻中的抗旱相关基因PAPH1并验证了其功能,为抗旱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与杂草稻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
郑庆伟
-
-
摘要:
杂草稻是一种为害水稻生产、具有杂草特征的水稻,筛选可防除杂草稻的除草剂可有效解决防除杂草稻的难题。为明确25%双环磺草酮悬浮剂(SC)防除杂草稻的使用策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25%双环磺草酮SC不同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式(喷雾法和毒土法)对杂草稻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
-
-
王艺凝;
王婷婷;
程舒;
李海粟;
吴明根
-
-
摘要:
为了解杂草稻及其杂交后代品系(F12)叶片对光、CO2响应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利用光合测定仪和叶绿素荧光测定仪,测定杂草稻、栽培稻及其杂交后代品系(F12)的净光合速率、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对光强和叶室CO2浓度响应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法,计算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CO2饱和点、CO2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等指标.结果 表明:栽培稻的光饱和点、CO2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相对优于杂草稻及其杂交后代,而杂草稻的光补偿点、CO2补偿点和表观羧化率相对优于栽培稻及其杂交后代.在叶绿素PSⅡ系统的光反应过程中,杂草稻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速率指标优于栽培稻,在水稻种质资源利用上杂草稻资源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
-
何桂明
-
-
摘要:
雷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广东省西南部的主要稻作区,素有"粤西粮仓"之称.随着直播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杂草稻呈现重发、多发和混发态势,逐渐成为雷州市稻田中的主要草害之一,对栽培稻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雷州市杂草稻的发生现状、发生原因及防除措施进行探讨.
-
-
-
-
摘要:
熊海波,1985年生,男,纳西族,云南维西人。2009-2018年,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18年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博士学位。2018-2020年,就职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20年入职楚雄师范学院,现任楚雄师范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院教师。熊海波博士现主要从事稻作分子遗传与系统进化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杂草稻起源与进化。主持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水稻低镉种质资源的基因挖掘"(2019LS05-2)。
-
-
-
-
-
邹利军;
石磊;
周益民
- 《第十二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在连续几年对宜兴地区杂草稻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杂草稻在各地的发生分布特点,其发生程度与地理区域、种植方式、稻种来源等有关,并依此提出了综合防除对策,包括阻断传播途径、深耕、诱草灭草和轮作换茬,调整播栽方式,及时拔除杂草稻,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等措施.
-
-
张新浩;
毛尼亚仔·依麻木;
艾买尔·那买提;
崔燕华;
帕热提·艾山
- 《第三十一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
| 2015年
-
摘要:
杂草稻又称野稻、杂稻、红稻等,是一种混生在稻田间或周边田埂边,具有杂草性并与常规栽培稻相伴生的水稻植株,因如同杂草所以叫杂草稻,已经成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稻区的一种恶性杂草.近年来,杂草稻在我国一些稻区发生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阿克苏地区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稻主产区之一,随着稻种的远距离调运及水稻的多年种植,杂草稻在阿克苏地区稻田也有所发生,其中局部区域发生还比较严重.为了解阿克苏地区杂草稻发生及危害情况,及早做好防控工作,多年来,植保站一直采取定点观察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杂草稻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对阻断传播途径、深耕、换茬、调种播栽方式、拔出杂草稻、化学除草剂几种防除防治技术进行专题研究.
-
-
陆保理;
甘惠譁;
刘峰;
王卫平;
张建国
- 《第三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会暨农药械交易会》
| 2014年
-
摘要:
嘉定地区长期推广稻、麦浅耕栽培和使用单一或同类型除草剂品种以及一些农户不重视农业防除,直播稻田杂草群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耳叶水苋、杂草稻、假稻等杂草发生为害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本地区直播稻田新优势杂草,严重影响了当前水稻生产.为此,笔者于2006-2013年对直播稻田耳叶水苋、杂草稻、假稻田间为害特征、消长规律、防除技术进行了观察、调查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除技术.对直播稻田耳叶水苋、杂草稻、假稻三种杂草的防除要以农业防除与化学防除相结合的综合防除策略。对直播稻田耳叶水苋防除要在农业防除的基础上,结合化学防除,实施“二封一杀”化除技术;对直播稻田杂草稻的防除在采用综合防除策略的基础上,以农业防除为主;而对假稻当前缺乏有效除草剂防除,需要加强对假稻有防效除草剂的研究,目前“翻、挖、拔”等农业防除措施是控制假稻发展蔓延最有效方法。
-
-
-
GONG Zhao-hui;
龚朝辉;
GONG Hang-lian;
龚航莲
- 《2014“杂草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为了探索萍乡市杂草稻的发生危害并及时进行防除,对历年的观察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1970年萍乡市稻区的杂草稻被首次发现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初,其发生每年都有加重趋势.将2011年采集的杂草稻与栽培稻种子分别埋藏在土层下15cm,分别灌水30、40、50、60、70、80、100d发现,杂草稻种子的萌发致死率分别是17.5%、32.6%、84.5%、96.5%、99.5%、100%、100%;栽培稻种子的萌发致死率分别是50.5%、61.2%、87.6%、100%、100%、100%、100%.将于萍乡市采集的同种杂草稻种子分别在萍乡市、三亚市栽种,结果表明:三亚市种植的杂草稻平均株高比萍乡市的高12.1cm;三亚市种植的杂草稻种子为深黄色,比萍乡市的淡黄色更深;三亚市种植的杂草稻落谷率比萍乡市的高2.4%.分析研究结果,不同地方种植的杂草稻出现物理性状的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气候因子及土壤肥力有关.
-
-
石磊;
钱曙光;
储寅芳;
邹利军;
沈旦军
- 《第29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杂草稻(Oryza sativa L.)属于野生稻与栽培稻经自然选择和人工干预而产生的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中间型水稻类型,又被称为杂草型稻或杂草种系.杂草稻最早发现于美国,因种皮红色而被当地人称为"红稻".杂草稻的为害表现在其竞争性强,在稻田与栽培稻争光、争水和养分,严重影响产量,且自身早熟,易落粒,部分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获,因其粒形小,果皮有色素沉淀,严重影响稻米加工和品质.杂草稻于2005年在宜兴市发现以来,随着直播稻面积的扩大及稻麦免、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土壤耕翻次数明显减少,其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种植方式和稻种来源等三个明显特点。从其发生特点出发探索出“阻源、控量、防害”的综合防治措施,阻断传播途径、深耕、诱草灭草和轮作换茬、调整播栽方式、及时拔除杂草稻、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的防除对策。其中以把好种源关阻隔杂草稻种子的传播为关键,灵活采取调整茬口布局,改变种植方式,合理耕作栽培,诱发灭草等农业措施,辅以化学防除和人工防除,可有效地控制杂草稻的扩散和危害。
-
-
-
-
-
-
-
-
-
-
-
-
- 南京农业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3-22
-
摘要:
为解决如何进一步提高栽培稻种中杂草稻检测的精度和效率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大批量栽培稻种中杂草稻混杂的PCR组合引物,所述PCR引物组包括第一次PCR引物和第二次PCR引物,所述第一次PCR引物为XRED68,所述第二次PCR引物为XRED69。本发明还提供PCR引物组在检测栽培稻种中混杂杂草稻中的应用。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引物组和应用,实现了从现有的对栽培稻中混杂杂草稻的10:1精度检测,提升到对栽培稻中混杂杂草稻的1,000,000:1精度检测,从而可用于实际生产中大批量抽检栽培稻种中杂草稻的混杂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