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精神障碍
术后精神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0767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中国保健、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06年全国护理职业安全与临床护理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上海市麻醉学会2002年年会等;术后精神障碍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庄探月、杜新艳、杭燕南等。
术后精神障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0767篇
占比:99.73%
总计:40879篇
术后精神障碍
-研究学者
- 庄探月
- 杜新艳
- 杭燕南
- 王云平
- 王建宇
- 郑英斌
- 冯杰
- 孙美芝
- 宋建萍
- 张晓君
- 张树梅
- 张献杰
- 张金海
- 李安东
- 李岩
- 李淑英
- 沈云
- 王冰
- 王友
- 王玲
- 皋源
- 谷凯恺
- 贾静
- 闫承文
- 顾潇
- 丁李英
- 丁盛
- 乔丽
- 乔伟
- 于冬芳
- 于扬
- 于泳浩
- 付凤齐
- 仲崇华
- 何敏
- 何春阳
- 余小祥
- 冉成华
- 刘云
- 刘宗志
- 刘玉兰
- 刘艳
- 刘芝兰
- 刘马超
- 刘高华
- 包磊
- 区向新
- 千超
- 单礼旦
- 单蓉
-
-
马晓红;
薛海露;
王小慢;
周培培
-
-
摘要:
目的:本文研究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案.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之间,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研究时间内诊治的60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并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分别建立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数量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患者使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护理结束后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精神障碍发生几率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在予以不同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出现术后精神障碍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几率为:6.67% (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几率为:26.67% (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心脏外科手术时为患者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防止患者出现精神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应当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的应用和借鉴.
-
-
刘马超;
杭莺;
费甄甄
-
-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ICU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科行体外循环术的患者, 将2016年的9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2017年的97例患者为设干预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 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从术前3d开始应用缺血预适应仪进行14d的训练.应用简明认知评估量表 (MMSE)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 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谵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术后3d、7d、14d的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8.28%, 干预组为8.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降低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 促进术后康复, 提高患者安全.
-
-
-
张仙
-
-
摘要:
综合近些年来的医学资料可以发现,接受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人极易发生术后精神障碍情况,所以有必要探究老年脊柱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比例 、特征 、发病因素等,进而找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特回顾性研究分析某院接受脊柱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依靠资料分析得出引发患者发病的因素以及比例 、特征,进而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证实,老年脊柱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诱发因素具有可预见性特征,所以医学临床应将有关危险因素作为直接依据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旨在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促进患者的良好恢复.
-
-
王懿睿;
吴胜林;
杜霞
-
-
摘要:
临床药师参与1例术后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协助临床医师追溯既往用药史、探究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与手术时间、手术部位、艾司唑仑戒断反应及围手术期所用药物有关;拟定对症治疗方案,采用苯二氮革类、丁酰苯类镇静、行人工冬眠,停用中枢抗胆碱药;实施个体化药学监护,结合人文关怀.患者病情得以有效控制,好转出院.
-
-
-
贾静;
丁李英;
强晓玲;
郭兰;
马婷
-
-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00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及症状持续时间、认知功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精神障碍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MoCA及MMSE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减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提高护理满意度.
-
-
宋建萍
-
-
摘要:
目的针对性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病患,分析其症状原因,并采用综合性护理方式,观察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需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患184例,以92例为一组平均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常规组在病患术后的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综合组的病患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方式,并比对两组病患术后精神障碍恢复情况。结果经术后一日、一个月、六个月、一年等不同时间节点对病患的随机走访调查,综合组出现精神障碍的病患分别有31例、15例、7例、1例,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行体外循环心脏术的病患,采用综合性护理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且能极大程度的减少病患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值得推广。
-
-
宋建萍
-
-
摘要:
目的 针对性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病患,分析其症状原因,并采用综合性护理方式,观察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需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患184例,以92例为一组平均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常规组在病患术后的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综合组的病患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方式,并比对两组病患术后精神障碍恢复情况.结果 经术后一日、一个月、六个月、一年等不同时间节点对病患的随机走访调查,综合组出现精神障碍的病患分别有31例、15例、7例、1例,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针对行体外循环心脏术的病患,采用综合性护理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且能极大程度的减少病患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值得推广.
-
-
郑雪琴;
曾迎迎
-
-
摘要:
目的:探讨围术期精神状态评估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预防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在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围术期精神状态评估,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调整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发生精神功能障碍12例(11.5%),症状持续时间(2.12±0.62)天;对照组发生精神功能障碍24例(23.1%),症状持续时间(4.78±2.56)天。精神功能障碍发生率、症状持续时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意外拔管8例(7.7%),护理满意率89.4%(93/104);观察组未出现意外拔管,护理满意率98.1%(102/104)。意外拔管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老年患者进行围术期精神状态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设计和调整临床护理途径,有助于预防术后精神功能障碍,提高护理满意度。
-
-
-
-
-
-
杭燕南
- 《上海市麻醉学会2002年年会》
| 2002年
-
摘要:
关于术后精神障碍的名词很多,主要有:术后急性精神混乱状态(postoperative acute confusional state),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术后认知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术后认知缺陷(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eficit),术后急性脑衰竭(postoperative acute brain failure),术后器质性脑综合征(postoperative organic brain syndrome)和术后毒性精神病(postoperative toxic psychosis)等.但归纳起来,术后精神障碍是指在术后数天内发生的一种可逆的和波动性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它包括注意、记忆、定向、感知、精神运动行为、以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乱.术后精神障碍在老年病人发病率高,危害大,发病因素和机制复杂.本文对有关内容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