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
有机茶园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504373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茶博览、茶叶通讯、福建茶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届张天福茶学研讨会、第二十八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等;有机茶园的相关文献由64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青元、王庆森、刘红艳等。
有机茶园—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04373篇
占比:99.99%
总计:2504727篇
有机茶园
-研究学者
- 何青元
- 王庆森
- 刘红艳
- 邓欣
- 韩宝瑜
- 张宝成
- 王加真
- 崔林
- 张亚莲
- 朱跃进
- 王舒
- 谭济才
- 阿友
- 高香凤
- 何志华
- 傅海平
- 吴光远
- 吴洵
- 孙少华
- 常硕其
- 张应松
- 文兆明
- 曾明森
- 杜相革
- 杨东鹏
- 粟本文
- 胡维霞
- 董民
- 金伟东
- 钟建军
- 陈辉玲
- 雷杰龙
- 韦静峰
- 黄正恩
- 丁勇
-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 何桂玲
- 俞晓平
- 傅建炜
- 凌光云
- 刘刚
- 刘奇志
- 刘斌
- 卢振辉
- 卢猛
- 史梦竹
- 吴健华
- 吴强
- 唐美君
- 夏燕
-
-
郑仁苍
-
-
摘要:
有机茶园建设是我国生态经济发展及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茶园的建设一定要符合自然环境发展规律。福建省有机茶园建设及管理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较多问题。分析福建省有机茶园的发展现状,从建园要求、基地选择、茶园规划及种植技术方面对有机茶园的建设进行总结,并从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抗旱方面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
-
陈才国
-
-
摘要:
在自然环境和生态化原则配合下培育的茶叶园都是有机茶叶园,而有机茶叶园的生产则注重于茶场周围自然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挥。该建设特点遵循了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并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当前人类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所以,为了确保有机茶园的健康发展,有关企业将积极改善有机茶园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以推动中国有机茶园的健康、永续发展。本文对建设有机茶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有机茶园的发展现状和肥料使用要点,对有机茶园生产管理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云南省坚持不懈提升农产品品质,做特“绿色食品牌”,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8年以来,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年均增长16%以上;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全国第一。
-
-
才晓玲;
何伟;
土杨佳伟;
张伶
-
-
摘要:
有机茶产业是云南临沧地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临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该文着重分析临沧有机茶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有机茶园改造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临沧有机茶园建设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
-
丁勇;
周守印;
庞英华;
黄健
-
-
摘要:
在浙江大力推进数字浙江建设的背景下,杭州市第九批科技特派员团队创新构建“1+N+1”服务模式,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等现代信息技术,基于Spring Cloud架构设计,开发了轻量级有机茶园数字化系统,成功助力杭州有机生态茶园实现了生态茶园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形成了科技特派助力乡村振兴、数智科技赋能共同富裕的科技特派服务示范杭州样板。
-
-
王峰;
陈玉真;
吴志丹;
尤志明;
翁伯琦;
俞晓敏;
杨贞标
-
-
摘要: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种植是亚热带丘陵山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茶园种植模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人为因素。为揭示种植模式和坡位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选取两种不同种植模式(常规和有机种植模式)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20cm)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功能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坡位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预测土壤细菌功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有机种植模式茶园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有所降低,其中中坡位常规茶园土壤细菌Sobs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有机茶园(P0.05),说明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57个差异物种对种植模式非常敏感,不同种植模式富集了不同的细菌类群。(4)PICRUSt2功能预测共获得6个一级功能层和46个二级功能层,表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土壤细菌群落在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方面功能活跃。有机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膜运输、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及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功能。(5)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全磷、全钾和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总体而言,有机种植模式改变了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增加土壤有益细菌的数量,有利于保持茶园土壤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
-
洪专
-
-
摘要:
近年来,昌宁县立足茶资源和茶产业优势,全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让茶产业强起来、群众富起来,助力全县乡村振兴。昌宁县现有茶园2.1万hm^(2),其中:经认证的绿色食品茶园116.67 hm^(2),有机茶园1477.33 hm^(2),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茶园1986.67 hm^(2)。2022年1-9月,全县共生产干茶2705万kg,实现农业总产值12亿元;销售干毛茶2373万kg,销售值达10亿元;生产精制茶1835万kg,实现工业产值19亿元。
-
-
滕翠琴;
李锦锋;
曹中环;
邱瑞瑾;
吴健华;
于翠平
-
-
摘要:
为了解天敌友好型色板与普通黄板对六堡茶有机茶园茶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以及对天敌蜘蛛的影响,通过开展对比试验,调查不同时期、不同悬挂高度的两种粘虫板对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的影响.结果显示,天敌友好型色板诱捕茶小绿叶蝉的效果较好,对天敌蜘蛛的影响较小.不同悬挂高度实验结果显示:6月份和8月份,天敌友好型粘虫板悬挂高于茶蓬面20 cm时对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优于10 cm,而7月份则是10 cm的悬挂高度诱捕效果较好;普通黄板悬挂高度为高于茶蓬面20 cm时对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优于10 cm.
-
-
滕翠琴;
曹中环;
李锦锋;
廖珍承;
江智艺;
吴健华
-
-
摘要:
为减少茶园草害,解决有机茶园人工除草难问题,通过在六堡茶茶园行间间种黑麦草,研究黑麦草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同时设置清耕对照,采用小样方调查法,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株高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黑麦草组中调查到7个科12种杂草,对照组共调查到13个科22种杂草,黑麦草组比对照组杂草少6个科10种杂草.2)从杂草密度、株高、盖度、干重、发生频率比较,黑麦草能有效抑制茶行间杂草的生长.
-
-
郑文忠;
王兴华;
蒋勋;
张军;
罗朝光;
姚启萍;
崔廷宏
-
-
摘要:
对中翼鼎东植物精华液生物有机肥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旨在为有机茶园中推广使用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的茶树发芽密度高于对照17.66%,夏秋茶鲜叶轮次性增加2轮,每667m2产夏秋茶鲜叶高于对照15.49%,新增利润比对照多603.2元·667m-2;施用后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极好,土壤中全氮、全钾、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喷施后部分内含物质显著升高,提升了茶叶品质;喷施后茶叶产量增加、茶叶品质提升,茶农收入增加,企业提质增效,在云南有机茶园肥料施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
-
余子全
- 《第二十八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
| 2012年
-
摘要:
为探索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3°,北纬28°)小凉山区马边彝族自治县有机茶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方法和简单易行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该县正在打造的中国西南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县提供支撑,发挥该县境内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云雾缭绕、自古产茶的得天独厚的有机绿茶生产优势,促进该县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园区和四川省优质茶叶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经济跨越,在2008-2012年间笔者在该县主持开展了有机茶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方法和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索研究,取得了有机茶认证(OTRDC)面积由项目实施初的1335hm2发展到2247.6hm2,扩大了68.35%;有机茶产量由项目实施初的15t增加到200t,增加了12.33%;有机茶产值由项目实施初的750万元增加到9800万元,增加了12.07%;农药使用量下降90.19%,农药使用次数减少4次,防治成本降低60.76%,茶叶产品全部符合《OTRDC有机茶颁证标准》;《马边彝族自治县茶树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试行)规程》初步成形并予在全县实施;以"政府资助,部门支持,企业自主,市场运作"、"业务上受县、乡农业部门指导的,农民自主,农民自管,农民受益"的方式成立的以有机茶生产企业为单位的植保专业队在辖区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序展开的显著效益.
-
-
王庆森;
黄建;
高香凤
- 《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茶业国际高峰论坛》
| 2009年
-
摘要:
系统调查了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各水平方位上的成若虫和卵粒数量差异均不显著;假眼小绿叶蝉在垂直分布上以茶树上部虫量居多,下部较少.在铁观音(乌龙茶)和福鼎大白茶(绿茶)茶树上,假眼小绿叶蝉卵的分布均以3叶位以上为主,其中铁观音乌龙茶树上主要分布在2叶位和3叶位,分别占32.07%和27.01%,而在福鼎大白茶(绿茶)上主要分布在2叶位和1叶位,分别占35.42%和28.81%.
-
-
袁英芳
- 《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阐述了绿肥的肥效作用,茶园利用绿肥的来源,以及绿肥的施用方法,提出绿肥是有机茶园的重要肥源的观点,认为在有机茶生产中,须重视绿肥的研究与应用,以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业可持续性发展。
-
-
刘红艳;
张亚莲;
邓欣;
粟本文;
常硕其;
傅海平
- 《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对湖南湘阴县兰岭茶厂六塘不同种植年限的4年生、10年生、16年生有机茶园,分别进行了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有机茶园种植年限呈正相关,以16年生最强,10年生次之,4年生最弱,说明按照现代有机农业生产规程管理,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能够促进有机茶园土壤良性循环,有利于活性土壤的形成:随着季节的不同,土壤脲酶活性也有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脲酶与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相关性不显著,与细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群落里极显著正相关,与霉菌、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