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晚中新世

晚中新世

晚中新世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15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化石、沉积学报、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晚中新世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涛、张兆群、邱占祥等。

晚中新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15.7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12%

专利文献>

论文:815 占比:83.16%

总计:980篇

晚中新世—发文趋势图

晚中新世

-研究学者

  • 邓涛
  • 张兆群
  • 邱占祥
  • 何文
  • 陈善勤
  • 王伴月
  • 孙柏年
  • 侯素宽
  • 吴汝康
  • 祁国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晓; 孙丹辉
    • 摘要: 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的犀牛的骰骨标本,尺寸巨大,超过泥河湾高加索板齿犀(Elasmotherium caucasicum)的平均值。庆阳标本的形态与板齿犀族其他标本相同,很可能属于大型板齿犀类的中华板齿犀。与现生犀牛相比,其骨体与结节的组合形式具有功能上的意义,骨体平面和结节主轴之间的夹角暗示着板齿犀类所占据的生态类型。通过骰骨的形态分析推测,中华板齿犀和更进步的板齿犀类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这与之前关于板齿犀类生活环境的推断不同。
    • 卢向红; 钱鑫; 甘成势; 张玉芝; 吴赛男; 王岳军
    • 摘要: 苏拉威西岛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保存了大量中‒新生代岩浆记录。本研究对北苏拉威西中部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全岩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显示,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0.32±0.44 Ma和9.87±0.11 Ma,形成于晚中新世。样品SiO_(2)含量为53.81%~59.90%,MgO为3.27%~4.27%,K_(2)O为0.48%~1.22%,A/CNK=0.86~0.92,Mg^(#)为47~49,属高镁中钾钙碱性闪长岩。该闪长岩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具明显Nb-Ta和Ti负异常,轻微Eu负异常(Eu/Eu^(*)=0.78~0.96)。闪长岩(^(87)Sr/^(86)Sr)i值变化于0.70498~0.70509之间,ε_(Nd)(t)值变化于+5.6~+5.7之间,锆石原位ε_(Hf)(t)值为+11.2~+16.9。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印尼北苏拉威西中部闪长岩源区受到了俯冲组分的交代改造,可能是亏损地幔源区辉石岩的部分熔融产物。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北苏拉威西晚中新世闪长岩形成于岛弧背景,受控于晚中新世西里伯斯海的向南俯冲。
    • 董宏坤; 万世明; 刘畅; 赵德博; 曾志刚; 李安春
    • 摘要: 沉积物颜色是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古海洋古环境重建有特殊指示意义。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U1502站沉积岩心中发现了上百米红褐色-绿灰色韵律沉积层,但其成因不明。为探究其物源和红绿韵律沉积层的成因,我们对该站位岩心样品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包括粒度、黏土矿物、常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含量及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物源分析表明,U1502站沉积物陆源输入以珠江为主而吕宋次之,红层相对绿层有稍多的吕宋物质贡献。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红绿沉积层的形成没有遭受热液、冷泉流体的影响,其形成是南海晚中新世构造演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水体通风、底层水氧化还原环境改变及早期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结合以前南海北部沉积物源研究及沉积物颜色频谱分析,推测红绿层可能分别对应了间冰期-冰期时间尺度。指标重建指示了红绿层分别形成于偏氧化和偏还原的底层水氧化还原环境。自中中新世以来随着吕宋岛弧与欧亚板块碰撞,南海海盆从开放的环境变得相对封闭,其深部通风和氧化还原条件开始呈现典型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模式。红层对应了间冰期高海平面时期南海深层水通风良好、水体偏氧化的沉积环境,而绿层则指示了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南海层化加强、水体偏还原的环境。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了早期成岩作用中致色含铁自生矿物如赤铁矿的形成与转化,最终引起沉积层颜色韵律变化。
    • 王伴月
    • 摘要: 西北大学的野外考察队于2018年5月在甘肃广河县下杨湾附近的柳树组岩层的地表采得一啮齿类头骨的前部。该头骨的基本形态符合副竹鼠(Pararhizomys)的属征,但个体要比该属现已知的种都小,可能代表副竹鼠类一新种,命名为小副竹鼠(Pararhizomys parvulus)。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很小;臼齿齿冠较高,上臼齿系前侧高冠和舌侧高冠;M1‒3的舌侧内凹垂向深于颊侧的中凹;M3冠面视显示内凹和中凹均横向延伸,彼此稍重叠,内凹宽于中凹。根据Pararhizomys的进化趋势,在副竹鼠已知的4个种中,P.parvulus与P.huaxiaensis共有上臼齿具舌侧高冠和M3具横向延伸的内凹和中凹的特点,两种可能组成姐妹组。根据其臼齿的齿冠更高和内凹垂向深度更深的特点判断,P.parvulus可能比Pararhizomys目前已知的种(包括P.huaxiaensis)都进步。
    • 王倩; 刘艳; 王李花; 傅明楷; 张兆群
    • 摘要: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 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古四子王旗以及甘肃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非常相似.保德第43、44、49地点与韩家营的动物群组成类似,表明这几个地点的时代约为7.0 Ma而不是5.5 Ma.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地点与韩家营的化石类群也十分相像,证实了该动物群年龄约为7 Ma.对比甘肃临夏盆地的动物群,柳树组上部的杨家山三趾马动物群与韩家营的更接近.韩家营动物群的组成和牙齿结构表明其属于中国晚中新世的西部生物区系Gazella dorcadoides动物群.
    • 摘要: 我国科学家最近在甘肃临夏盆地首次发现了隐匿剑齿虎带有颊齿的下颌骨化石。这填补了剑齿虎属原始类型在中国的空白,为研究晚中新世剑齿虎属演化和迁徙路径补上了关键一环。剑齿虎亚科是一类长有发达的匕首状上犬齿的猫科动物,生活在约1300万年至533万年前中新世的剑齿虎属,是剑齿虎亚科的一个典型代表,成员普遍有着与现代狮虎相当的体型。
    • 汪镇; 田军
    • 摘要: 大量陆地与海洋的地质记录证实了晚中新世C_(4)植被发生全球异步扩张,最早在10 Ma左右开始于非洲东部与西北部,随后8~6 Ma左右大范围传播至南亚、南非、北美等地区,最终C_(4)植被于上新世发生再次扩张,基本形成现今的生态格局。对于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的解释至今仍存在疑惑,主要围绕气候变化与CO_(2)展开争论。最新的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_(2))重建记录显示,大气CO_(2)浓度在晚中新世时期处于下降的趋势。综合考虑晚中新世C_(4)植被的扩张区域,地质记录重建的大气CO_(2)浓度与数值模拟实验中形成C_(4)植被扩张所需的大气CO_(2)浓度在数值上相吻合,突出了大气CO_(2)浓度变化对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的作用。由于现有的大气CO_(2)浓度重建记录的分辨率较低,不管是在趋势上还是数值上,其可靠性都有待商榷,未来应该专注于晚中新世可靠的高分辨率大气CO_(2)浓度记录的重建,这是解开晚中新世大气CO_(2)与C_(4)植被扩张关系的关键,对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 马振华; 彭廷江; 李小苗; 冯展涛; 郭本泓; 李孟; 张军; 宋春晖
    • 摘要: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部位,其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的隆升与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夷平面在探讨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方面的可靠性,首先总结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相关研究的前期成果,并结合最新年代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和解体年代;再利用古河道拟合等方法定量评估了相关夷平面的隆升量;最后探讨了主夷平面的性质及其隆升过程。研究发现,陇中盆地及周边的地区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是被抬高的先存夷平面;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与解体时间整体同步,它们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并于晚中新世8~6 Ma左右解体;模拟结果表明,美武高原主夷平面自晚中新世以来相对陇中盆地隆升了约1400~1600 m,并且早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明显大于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时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