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更新世

早更新世

早更新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31200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文物世界、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等;早更新世的相关文献由421位作者贡献,包括董为、金昌柱、王元等。

早更新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1200 占比:99.34%

总计:31406篇

早更新世—发文趋势图

早更新世

-研究学者

  • 董为
  • 金昌柱
  • 王元
  • 张立民
  • DONG Wei
  • 刘文晖
  • 同号文
  • 房迎三
  • 程捷
  • 方小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同号文; 张贝; 陈曦; 王晓敏
    • 摘要: 山神庙咀是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早更新世遗址,该遗址产出丰富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如下属种的中–小型牛科动物: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wongi),中国羚羊(Gazella sinensis),山东绵羊(Ovis shantungensis)和皮氏巨羊(Megalovis piveteaui);中国羚羊是其中化石最丰富者。前两种化石主要以角心和头骨及下颌为主,此外,4个种都有掌骨和/或蹠骨发现。依据角心特征不难将有关类别鉴定到种一级,而对于牙齿及头后骨骼而言, 要想确切鉴定是有一定困难的。在头后骨骼中,掌、蹠骨最值得关注,它不仅对属种鉴定 有重要价值,而且对重建系统演化关系及解释古生态适应都是重要证据。修正了前人错误 鉴定的泥河湾牛科动物的掌、蹠骨。山神庙咀动物群中的牛科动物以羚羊和野牛为主,表 明泥河湾盆地在早更新世期间以草原环境为主导。
    • 刘尔凡
    • 摘要: 享誉世界的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山西大同市,属汾渭裂谷东北端的一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截至目前,泥河湾盆地内已发现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之末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共计300余处,时代跨越距今170多万年至1万年前后,构建起了华北地区人类演化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框架,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 朱慧
    • 摘要: 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火烧骨的发现,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180万年前。根据对西侯度遗址的地质地貌、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的相关学术研究,确立了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先发现的早更新世初期人类文化遗址……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就这样从黄河岸边开始燃起。
    • 彭万林; 谢万兵; 张光辉
    • 摘要: 本文对早更新世以来,塔什店地区的地貌变迁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哈满沟曾经历河流改道的新观点.对早更新世冰水及洪积砂砾层的高位残留,作出了解释.对黄羊沟宽阔而深邃的沟谷形成以及当今沦为干沟的演变史作了探讨.文中对塔什店地区地下水的来源及补径排途径作了叙述.对煤矿开采与孔雀河的关系作了简评.并且肯定了煤矿开采对博斯腾湖的地质环境无影响.文中的观点对塔什店地区进一步开发,有一定的意义.
    • 沈韦; Thomas A.STIDHAM; 李志恒
    • 摘要: 丛氏原鸽(Columba congi)出土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早更新世第12地点(~1.7 Ma).丛氏原鸽共出土 11件骨骼碎片,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仅遗存4件肱骨标本,且遗存标本的形态学特征并不支持最初的物种鉴定特征.对遗存的4件肱骨标本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对比,其肱骨气窝腹侧外缘平直和背髁上突位于肱骨更远端的位置这两个特征或为作为灭绝鸽类物种的丛氏原鸽提供稳定的识别特征.丛氏原鸽是亚洲地区已知最古老的鸽属化石,推测其生存于温暖且潮湿的森林环境.对丛氏原鸽的研究或能为解决鸽属物种的古生物地理分布以及目前广泛分布的原鸽的起源等问题提供帮助.
    • 董为; 白炜鹏; 张立民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犀科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犀类化石至少有两个种,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和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可能还存在过第三个种.由于标本保存状况不理想,暂时鉴定为梅氏犀相似种(Stephanorhinus cf.S.kirchbergensis).虽然后者的形态大小与梅氏犀最接近,但和泥河湾披毛犀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可能是这两个种之一的种内变异类型.同样,产于下沙沟地点被德日进和皮维托鉴定为有疑问的中国犀(Rhinocers sinensis(?))也可能是梅氏犀或泥河湾披毛犀的种内变异类型.迄今为止在广义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早更新世犀类有两个确定的种和两个不确定的种.出土裴氏板齿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山神庙咀、大黑沟及辛窑子沟;出土泥河湾披毛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大南沟、东谷坨、山神庙咀及辛窑子沟.有疑问的中国犀仅出现在下沙沟,梅氏犀相似种仅出现在辛窑子沟.
    • 董为; 白炜鹏; 潘越; 刘文晖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台家坪、水冲口和大庄科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鹿科化石的研究鉴定出7个种:步氏麂(Muntiacus bohlini)化德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C.huadeens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华丽日本鹿(Nipponicervus elegans)、始麇鹿(Elaphurus davidianus predavidianus)、双叉麋鹿(E.bifurcatus)及赤鹿(Cervus (Elaphus) elaphus).其中前6个种产自台家坪和水冲口化石地点的泥河湾组中,层位相当于欧洲的中、晚维拉方期,即早更新世,而赤鹿产自大庄科化石地点,层位目前还不确定,但可能也是泥河湾组.因此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目前发现的鹿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的化德祖鹿相似种和山西轴鹿是从晚新近纪残留下来的种类,而步氏麂、华丽日本鹿、始麋鹿和双叉麋鹿是早更新世出现的新种类.如果大庄科地点的层位可以确定为早更新世的话,赤鹿的最早记录则可以回溯到早更新世,其鹿角的演化是始于无冰枝,然后出现冰枝.另外,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都发现过麋鹿和日本鹿化石,进一步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海平面曾经下降很多,使得大陆的一些鹿类得以迁徙到列岛上.最后,数量较多的低冠鹿科化石标本指示桑干河盆地一带在早更新世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环境.
    • 孟先强; 刘连文; 季峻峰
    • 摘要: 在过去的暖期,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受到广泛关注,例如暖的早更新世间冰期时期(1. 6~2. 6 Ma).本文利用黄土高原洛川和赵家川剖面古土壤层中酸溶相元素的分布及其比值去重建早更新世间冰期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结果显示酸溶相中以Ca元素(平均2. 6% )为主, Mg元素(平均1116. 5 mg/kg)次之, Sr元素(平均49. 5 mg/kg)和Mn元素(平均47. 6 mg/kg)最低.它们的含量在早更新世较高, 中晚更新世时期较低, 而Mg/Ca、Sr/Ca和Mn/Ca摩尔比值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这些元素的分布及相应比值的变化受东亚夏季风控制,主要反应季风降水的变化.两个剖面古土壤层中元素及其比值均指示暖的早更新世间冰期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东亚夏季风较弱,中晚更新世间冰期时期夏季风较强,该结果与过去许多东亚夏季风重建记录接近.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支持早更新世弱的赤道太平洋沃克环流导致弱的东亚夏季风这一假说.
    • 邱亚会; 李永项; 敖红; 张云翔; 谢坤
    • 摘要: 更新世是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化史上的关键转折期之一,是现代气候环境、地理格局和生物形态完全形成时期.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华北黄土高原的风成黄土和河湖相沉积物中都陆续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及哺乳动物群化石遗址,并通过古地磁学确定了这些遗址的准确年代,这些进展为研究我国早更新世人类演化和环境适应关系提供了条件.文章首先整理和总结华北地区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及古人类/旧石器遗址的概况及其磁性地层年代,然后分析各个遗址点的区域古环境背景,最后探讨该区域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古人类遗址时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气候环境状况的关系.我们根据哺乳动物群和古人类遗迹在早更新世华北地区出现的时间以及对哺乳动物群中动物类型的分析可知:哺乳动物和古人类的演化与气候环境变迁密切相关,气候适宜期间冰期时生存的动物群与古人类活动都会相应增加.特别是表现在2.0~1.5 Ma时期,华北地区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分布范围的扩大,伴随着2 Ma以来大量增加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可能为古人类最终在此地区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在1.1~0.78 Ma全球早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气候周期从4万年主导周期转变为10万年主导周期,华北地区在该时期仍然存在为数不少的古人类活动,表明早期人类已具有适应气候大幅波动的能力,只是在气候波动较大、环境不利的条件下,可能会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强度.
    • 保广普; 张海龙; 陈光庭
    • 摘要: 砂砾岩峰林地貌在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中归到地貌景观大类岩土体地貌类-碎屑岩地貌亚类,是地貌景观中的一大研究热点.曲什安砂砾岩峰林是高原寒、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砂砾岩地貌景观,从地貌形态、形成条件、形成过程方面分析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貌蕴含的科学内涵,并与国内砂砾岩地貌对比研究,发现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在形成时代、沉积环境、岩性、形成过程、地貌特征方面差别很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和进一步开发旅游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