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
首次发现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1年内共计86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0篇、专利文献7973篇;相关期刊545种,包括生物学教学、传染病信息、热带病与寄生虫学等;
首次发现的相关文献由1209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相洪琴、谢桂华等。
首次发现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相洪琴
- 谢桂华
- 陈华
- 万彦晖
- 乔保龙
- 于永明
- 何家香
- 何烈干
- 依然
- 刘国印
- 刘申芬
- 初秀
- 叶敬秋
- 吴焰华
- 周正
- 唐振柱
- 孙继国
- 孙蔡江
- 宗伏霖
- 尚锋
- 尹卫卫
- 尹笋君
- 岳勇
- 张兴永
- 张文震
- 张西臣
- 张骁
- 徐三见
- 曾其祥
- 朱加萍
- 李俊
- 李德昌
- 李敬双
- 李秉鸿
- 李翠云
- 杜永部
- 杨翠云
- 林厚炳
- 梁铬球
- 汪春荣
- 汪锐辉
- 沸宇
- 洪豹元
- 温森坡
- 王以燕
- 王岩
- 王晓玲
- 王珏
- 王芳
-
-
李宏亮;
达娃;
张彦周
-
-
摘要:
在西藏境内进行昆虫资源调查时,发现球蜡蚧属两种蚧虫即桃球蜡蚧Eulecanium kuwanai Kanda和樱球蜡蚧Eulecanium cerasorum (Coekerell),这两种蚧虫均为西藏境内首次发现.其中,樱桃球蚧在西藏境内的寄主植物柳树为新寄主记录.
-
-
-
-
摘要: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周志强教授团队在《Microbiome》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Antibiotics may increase triazine herbicide exposure risk via disturbing gut microbiota》的研究论文。据介绍,人们通常会受到多种外源化合物的同时暴露,外源化合物之间常常在代谢、毒性等方面会产生相互作用。抗生素和农药作为人类频繁接触的外源化合物,会同时被人体摄入。
-
-
-
石河1;
无2
-
-
摘要:
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山西杓兰,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紫椴、黄檗,北京市Ⅰ级保护植物北京水毛茛,包括中国林蛙、大蟾蜍、宁波华蜥、赤峰锦蛇等,还有20多种蝶类……6月下旬,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了好消息,部分珍稀植物和动物在松山''现身'',它们的加入让北京的动植物''大家庭''热闹了起来。
-
-
-
-
摘要:
《科学》2018年12月14日一项长达9年的研究揭示了生活在斯洛文尼亚海岸外宽吻海豚的不寻常行为。在同一个种群里,海豚们会分为两组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觅食,这种社会策略以前在海洋生物身上从未被发现。研究人员对38只海豚做了大量观察,仔细记录了每一只海豚每一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
-
丁玉华;
李鹏飞;
张玉铭;
杨涛;
姚毅;
蔡家奇;
孙华金
-
-
摘要:
麋鹿起源于中国200~300万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动物.自从有史料、文献记载到今,其骨质角都是冬至前后脱落.2016年7~9月,笔者首次发现石首麋鹿(19头)、大丰麋鹿(1头)和洞庭湖麋鹿(1头)骨质角脱落,长出茸质角,再形成骨质角,冬季同步进入正常脱落生茸.通过观察研究认为:麋鹿骨质角在夏季脱落,与个体年龄、体膘、内分泌机能调节和基因突变等体内因素有直接关系外,与光周期、气温及食物相关物质含量等体外因子相关联.本文首先对麋鹿夏季脱角的体外因子进行了观察研究.麋鹿骨质角夏季脱落仍属首次.
-
-
丁玉华1;
李鹏飞2;
张玉铭2;
杨涛2;
姚毅3;
蔡家奇2;
孙华金4
-
-
摘要:
麋鹿起源于中国200~300万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动物。自从有史料、文献记载到今,其骨质角都是冬至前后脱落。2016年7~9月,笔者首次发现石首麋鹿(19头)、大丰麋鹿(1头)和洞庭湖麋鹿(1头)骨质角脱落,长出茸质角,再形成骨质角,冬季同步进入正常脱落生茸。通过观察研究认为:麋鹿骨质角在夏季脱落,与个体年龄、体膘、内分泌机能调节和基因突变等体内因素有直接关系外,与光周期、气温及食物相关物质含量等体外因子相关联。本文首先对麋鹿夏季脱角的体外因子进行了观察研究。麋鹿骨质角夏季脱落仍属首次。
-
-
-
-
摘要:
结胸角伪叶甲成虫1.结胸角伪叶甲Cerogria nodocollis Chen, 1997属鞘翅目伪叶甲科。分布于浙江、贵州、四川、湖北、西藏、台湾。成虫体长14mm,体宽6mm。2012年6月15日摄于东钱湖象坎林地,浙江省内未见报道。二突异翅长蠹成虫2.二突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hamatipenni (Lesne)属鞘翅目长蠹科。分布于浙江及国内南方区域。
-
-
张建松
-
-
摘要:
日前,正在执行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任务的科学家,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甘泉海台首次发现冷水珊瑚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据'探索一号'科考船西沙深潜航次首席科学家李江涛介绍,该航次第一阶段是探测西沙海域深处的碳酸盐台地,推测是沉没的古老珊瑚礁,甘泉海台就是其中一个。甘泉海台在海下呈阶梯状分布,大体呈北东—南西向,最高顶面距离海面700米左右。
-
-
-
-
摘要:
7月9日,在2018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超环面仪器(ATLAS)实验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组首次发现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变过程,即正反底夸克对衰变。中国科学家在此次实验中作出关键贡献。物理学家认为,希格斯玻色子赋予基本粒子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