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
昭陵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旅游经济、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浙江学刊、文博等;
昭陵的相关文献由6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功、伍伯常、倪文东等。
昭陵
-研究学者
- 范功
- 伍伯常
- 倪文东
- 冬子
- 冰星
- 徐广源
- 李浪涛
- 高春鸿
- —介
- 乔东方
- 于健惠
- 于赓哲
- 任丹
- 任丹1
- 任艳
- 兆凯
- 冯思绪
- 刘原徽
- 刘锴
- 刘鹏
- 卫星宇
- 吴常颖
- 周秀彬
- 周莉英
- 咏萍
- 唐雁
- 喻伟铖
- 婷婷子
- 宋志坚
- 廖为智(译)
- 张倩芸
- 张志强
- 徐伟
- 徐焕
- 成长
- 房本文
- 朱姝
- 李世忠
- 李丹婕
- 李声能
- 李璣
- 杨小兵
- 杨振玉
- 武斌
- 段斐斐
- 汤超
- 牛沛
- 牛燕文
- 王其亨
- 王德华
-
-
-
—介
-
-
摘要: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以陵山九嵕(zōng)山为中心,多达一百余座陪葬墓面北而卧,在死后仍服侍着皇帝。墓葬群核心区域,也就是距离李世民玄宫最近的一带,留给了李唐的宗室皇亲。
-
-
咏萍
-
-
摘要:
一代英主唐太宗,设计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陪葬制度。不过,这个建立在君臣情谊上的理想国,注定昙花一现。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某日,唐太宗李世民率左右骑马出宫,匆匆前行。年近半百的皇帝看起来十分悲伤.
-
-
婷婷子
-
-
摘要:
蕃酋像最早见于昭陵,在乾陵发扬光大,历代唐陵都有设置。蕃酋像宣扬了唐王朝威服四海的伟业,是一个强盛时代的澎湃音符。昭陵和乾陵是唐陵的典范之作,其巍峨的陵山、神道两侧的石刻.
-
-
范功
-
-
摘要:
昭陵书法石刻群中以楷书为主的诸体书法展示了中和雅正、遵守法度的时代艺术审美,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以及封建皇权意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以及官吏铨选与碑志书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初唐书坛之崇王书风与个体心灵自由缺失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出初唐书坛的发展痼疾.
-
-
冯思绪
-
-
摘要:
昭陵六骏原位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九嵕山北坡的玄武门内,六匹骏马浮雕东西并立.长久以来,六骏凭借其精美的雕刻艺术、曲折的命运以及与其相关的衍生作品闻名于世.文章对于与昭陵六骏有关的各类内容进行了简要整理和初步分析.
-
-
马斌
-
-
摘要:
【作品概况】《房玄龄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傅上柱国太尉并州都督》。碑额阳文篆书“大唐故左仆射上信国太尉梁文昭公碑”16字。褚遂良书。此碑在陕西醴泉昭陵,立于公元648—649年之间。文共30行,满行约81字。共2000余字,现存300余字。碑文中最为人知的一句话写道:“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氏虞风仙管流声。”
-
-
徐焕
-
-
摘要:
有别于以新出碑志勾勒作家生平,或着重分析碑志文体义例的研究路径,本文在昭陵神道碑、墓志铭并行的视域下探讨文本的生成机制与书写策略,着重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互文异构是昭陵碑、志文本的并行模式.互文基于重构行实素材的史源共性,异构源自碑志的文学传统与撰者的书写倾向,映照出文本功能、文体规范、实际创作的交融与张力;二、碑、志的书写差异所呈现的多样路径和历时流变,折射出唐廷的史权与史实的遮蔽;三、文本的悬隔和畸变揭示出朝廷、丧家、撰者的互动与折冲.以求通过并行视域的文本互证,深化文献、文本、文学的贯通研究,进而回溯和透析昭陵碑志的撰作现场.
-
-
成长
-
-
摘要: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西安碑林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但是人的知识总是容易被某些程式化的思维所左右,长期以来,我都以为碑林最为耀眼的都是那些唐代碑刻:从石台孝经到开成石经,从“景教碑”到昭陵六……而对于其他碑刻的印象则寥寥无几。我做三国历史研究,寻访三国遗迹,但很长--段时间,我没有发现三国在长安留下的痕迹。
-
-
范功
-
-
摘要:
昭陵石刻集中体现了中和雅正、含蓄蕴藉的书法审美,彰显了儒家思想以及封建皇权意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从初唐的文艺理论和书法实践中,可见昭陵石刻书法形式背后所隐含的审美意义与文化信息,反映了初唐时期的书法形态与儒家审美趣尚是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