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47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北京党史、台声、日本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一届图书馆史学术研讨会、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等;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洪成、周旋、刘广建等。

日本侵华战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4 占比:25.5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1147 占比:74.29%

总计:1544篇

日本侵华战争—发文趋势图

日本侵华战争

-研究学者

  • 吴洪成
  • 周旋
  • 刘广建
  • 朱玲
  • 李炜
  • 经盛鸿
  • 佟福贵
  • 周洁
  • 大卫·萨顿
  • 孙宅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殿龙
    • 摘要: 1941年至1945年,日军操纵伪政权征发驻地附近民众在河北农村修筑了大量碉堡。碉堡作为一种工事,除军事功能之外,还配备有日常生活起居设施。由于处境孤立危险,物资补给困难,心理与情感扭曲等因素,碉堡内的日军生活难以为继,最终随着中共领导的河北抗日武装的反攻而趋于崩塌。有关日军(包括伪军)在农村碉堡的生活研究,为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 李亚航
    • 摘要: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加强军国主义思想宣传和舆论控制,1939年,日本政府颁布《电影法》,企图利用电影为战争服务。《电影法》在很大程度上把法律的执行标准和力度交给行政机构决断,由政府主导电影产业的结构性重组。通过整合电影公司、统一发行系统和从业资格认定等,日本政府从根本上掌控了电影业的命脉。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强制上映文化电影和新闻电影,以国家的意愿主导电影业的发展。在国家权力的强力干预下,日本电影在粉饰侵略本质、煽动战争狂热、鼓吹“东亚共荣”、推动大陆拓殖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动员的作用,鼓动日本民众充当侵略战争的牺牲品和支持者。同时,电影统制还作为文化侵略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中,电影成为鼓吹“日中亲善”,推行奴化教育的重要工具。
    • 臧运祜
    • 摘要: 日本自1915年提出对华“二十一条”并逼签“大四条约”以后,虽然在一战结束后被迫归还了中国的山东主权,但又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废约要求,继续坚持并努力实现其既定要求。日本对此可谓是念念在兹,必欲得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首次向南京政府提出了要求承认其“二十一条”与“大四条约”的要求,作为双方直接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伪满政权成立后,日本先以“日满密约”、再以《日满议定书》,将“二十一条”要求中的“满蒙权益”完全确立下来并加以继续扩大。华北事变期间,日本外交当局在发起的与南京政府的两次谈判中,无论广田三原则还是具体要求,均包括了甚至于超出其“二十一条”中未得之要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日军在华北、华中地区扶植傀儡政权,并派驻大量日本顾问进行控制;汪精卫集团投敌之后,日本通过“日汪密约”与《日华条约》的签订,继续巩固与扩大了包括“二十一条”在内的更多侵华要求。“二十一条”不但是日本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的“远因”之一,也是其侵华政策要求的重要内容,它亦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告结束。
    • 孙媛媛
    • 摘要: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不变的梦想。幼年时代,爱好绘画的吴良镛就立志要当建筑师。高中和大学时期,遭遇日本侵华战争、目睹家园被摧毁的他,更加坚定了让国人居有定所、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人生追求。学成后,吴良镛从教书育人,到建筑设计,再到城市规划,经过一步一个脚印地辛勤探索和实践,最终成为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和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城市理论家。吴先生的座右铭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他用一生的时光践行此言。
    • 李炜
    • 摘要: 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侵华战争时期日本表现最为活跃的两位女性作家,其曾于1938年作为“笔部队”成员来华,之后分别创作了《波涛》《女人的教室》等作品。通过探究此类作品得以问世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日本女性作家的“性别”既是日本军部及媒体有意利用的“标签”,亦是作家本人着意凸显的个体特征。若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中所建构的“铳后女性”形象,可以透视日本女性作家如何诱导广大日本女性积极协助侵略战争的内在机制,进而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战争责任。
    • 美大卫·萨顿; 杨夏鸣(译); 曹佳丽(译)
    • 摘要: 大卫·萨顿(David Nelson Sutton,1895-1974)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国王皇后县,1915年毕业于美国里士满大学,获学士学位,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退伍后考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弗吉尼亚州西点从事律师工作,是美国律师协会会员,并担任弗吉利亚州威廉王县检察官(1926-1946)、弗吉利亚州律师协会会长等职务。1946年1月,萨顿应邀参加东京审判,在国际检察局任副检查官(Associate Counsel)。同年3月,萨顿与国际检查局的莫罗(Morrow)&裘劭恒前往中国进行了为期五个星期的调查取证工作,并获得了31名证人的书面证词。5月31日,萨顿等人再次前往上海、南京会晤证人,并挑选了15名证人于6月12日返回东京。萨顿与莫罗作为检方律师,全程参与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关于“中国阶段”的庭审工作——出示证据、提供证人。本文是萨顿对检方搜集的日本侵华证据的总结,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勾勒出七七事变前后日本违反国际条约义务,对中国全面军事侵略的步骤与模式,即对平民的暴行发生在所有占领区,并着重论述了日军在南京暴行持续的时间、死难者和被强奸者人数,以及日本政府和相关被告应承担的责任。本文中的英文注释均为原文所加。其英文打印件藏于美国里士满大学Muse法学院“萨顿档案”之中。
    • 刘广建; 朱玲
    • 摘要: “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施的一项侵犯人权的制度,是有组织的国家犯罪。但是,战后日本官方矢口否认曾经实施过这项制度,辩解称其为个别从业者的私人行为,与日本政府和军队无关。然而,在已经发现的若干中日档案资料中,明确记载了日本政府和军队在“慰安妇”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是日军“慰安妇”制度实施较早的城市。本文以南京地区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新近发现的部分档案资料进一步考察日军“慰安妇”制度在南京的实施过程及其特点。
    • 刘滢
    • 摘要: 剧情简介:《八信》(中国,2020)的故事原型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发生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那时,双方已连续激战了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国民党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为拖延日军的进攻速度以及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在抵抗日本侵华战争上的坚决态度,带着四百多名士兵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为了震慑敌人,他们对外号称八百人。这“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歼敌无数。
    • 李炜
    • 摘要: 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侵华战争时期日本表现最为活跃的两位女性作家,其曾于1938年作为"笔部队"成员来华,之后分别创作了《波涛》《女人的教室》等作品.通过探究此类作品得以问世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日本女性作家的"性别"既是日本军部及媒体有意利用的"标签",亦是作家本人着意凸显的个体特征.若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中所建构的"铳后女性"形象,可以透视日本女性作家如何诱导广大日本女性积极协助侵略战争的内在机制,进而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战争责任.
    • 刘广建; 朱玲
    • 摘要: "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施的一项侵犯人权的制度,是有组织的国家犯罪.但是,战后日本官方矢口否认曾经实施过这项制度,辩解称其为个别从业者的私人行为,与日本政府和军队无关.然而,在已经发现的若干中日档案资料中,明确记载了日本政府和军队在"慰安妇"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是日军"慰安妇"制度实施较早的城市.本文以南京地区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新近发现的部分档案资料进一步考察日军"慰安妇"制度在南京的实施过程及其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