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2871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云南警官学院学报、法医学杂志、刑事技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化学问题暨第三届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相关文献由300位作者贡献,包括钱振华、刘翠梅、花镇东等。

新精神活性物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2871 占比:99.94%

总计:213006篇

新精神活性物质—发文趋势图

新精神活性物质

-研究学者

  • 钱振华
  • 刘翠梅
  • 花镇东
  • 高利生
  • 郑珲
  • 李彭
  • 贾薇
  • 赵彦彪
  • 郑晓雨
  • 赵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石经海; 赵戈
    • 摘要: 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不法分子为规避毒品列管制度所作出的有意设计,因其翻新速度快、隐蔽性强等特征而与传统毒品的产生与性质存在显著差异。面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问题,虽然我国采取了对策性的管制策略,但其仍然是传统列管手段的沿袭,并未与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特性相兼容,导致在司法适用上已难以满足打击与审判需要,以及在合法性、明确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相当不足。为有效实现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法律管制,应在坚守罪刑法定原则明确性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域外毒品列管的探索经验,构建以授权正当性为保障、以规范毒品内涵为基础、以毒品科学分级为主线、以快速与临时列管为补充的管制制度。
    • 李娜; 王继芬; 张瑛; 胡琨; 李鹏
    • 摘要: 目的建立5F-MDMB-PICA、MDMB-CHMINACA、5F-EMB-PICA和AMB-FUBINACA 4种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性定量检验方法。方法气相色谱-质谱选用Thermo TRACE TG-5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采用起始温度200°C,以20°C·min^(-1)速率升温到280°C,保持16min,在EI源模式下进行数据采集。结果使用本方法4种合成大麻素能够很好地分离,且在20~5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1,日内精密度小于6.87%,日间精密度小于7.35%,检出限均低于15μg·mL^(-1)。结论对于缴获的电子烟油等非法物质,采用该方法能够检出合成大麻素成分,方法简便、快捷,可以满足日常办案需要,也为同类合成大麻素的分析提供方法参考。
    • 赵苑余; 陈江; 温晓静; 彭光宇; 王国民
    •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Q Exactive高分辨质谱法,对25种芬太尼类物质及2种前体化合物建立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依据高分辨质谱(HRMS)提供的精确质量数及特征离子碎片,分析质谱裂解规律,实现无标准品的情况下对芬太尼类疑似物进行结构鉴定,解决新精神活性物质监管滞后的问题。方法 固体疑似物经甲醇超声提取后测定;液体疑似物采用乙腈进行液-液萃取,盐析分层,取乙腈层测定。采用Hypersil GOLD C18(150mm×2.1mm×1.8μm)色谱柱,以甲醇-2mmol/L乙酸铵含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正离子模式、全扫描及目标离子二级扫描(Full MS/dd-MS;)进行碎片信息的采集,以建立27种化合物的二级质谱谱库用于定性分析。结果 27种化合物包括同分异构体均实现了有效分离,检测限为0.05~2ng/m L,固体基质的定量限为0.5μg/kg,液体样品定量限为0.5ng/m L,加标回收率为77.03%~115.07%。在ESI模式下,芬太尼类物质的主要裂解途径:1)哌啶环上的γ-H重排到羰基氧上,发生麦氏重排(Mc Lafferty rearrangement,Mc L),羰基的β-键开裂,形成m/z 188的基峰;2)哌啶环内氢转移形成双键,激发逆Diels-Alder(RDA反应)哌啶环内裂解,形成m/z 160、146、134、132等特征离子;3)哌啶环与苯乙基部分发生N-C裂解,形成m/z 84、105的碎片离子。结论 本研究有助于已知母核的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的鉴定,可用于执法查获物中的芬太尼类物质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检测。
    • 杜宇; 王优美; 狄斌; 花镇东; 苏梦翔
    • 摘要: 合成大麻素类(synthetic cannabinoids,SCs)新精神活性物质(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NPS)是一类针对大麻素受体CB1和CB2的强效激动剂。其分子结构一般由头部、连接、核心、尾部四种基团组成,这种结构的复杂性为化学修饰提供了多种机会,以逃避基于化学结构的立法管制。由于其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国内外文献中命名方式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规则介绍,毒品实验室在案件侦办中经常遇到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情况,给禁毒工作带来了困扰。本文就合成大麻素的结构分类与命名规则进行了系统总结,介绍并比较了俗称、系列代号、化学名、缩略名这四种常见的命名方式,归纳了各命名方法之间的联系规律,对目前命名系统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为禁毒工作提供了参考。
    • 薛康; 何嘉玲; 吴雪梅; 周鑫平; 肖宇; 胡江涛; 何开蓉
    • 摘要: 本文建立同时分析毛发中5种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该方法以外标法定量,毛发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后用HSS T3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目标物。5种芬太尼类物质在质量浓度0.1~50 n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系数大于0.99,5种芬太尼类物质的检出限为0.05 ng/mg,定量限为0.1 ng/mg,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方法回收率在90.5%~108.5%之间。运用该方法检测添加样品,能有效检测目标物且回收率较好。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毛发中芬太尼类物质的分析测定。
    • 黄钰; 张婷婷; 胡爽; 贾薇; 王优美; 苏梦翔; 花镇东
    • 摘要: 建立了高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法同时测定毛发中112种合成大麻素。用甲醇提取毛发样本后,在多反应监测模式(scheduled MRM)下,以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并对离子通道、碰撞能量、同分异构体或质量数接近的合成大麻素的分离度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12种合成大麻素的检出限为0.5~5 ng/g,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在4个添加水平(1、5、25、100 ng/g)下,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1.0%~117.8%、80.4%~119.7%。利用本方法测定实际案件中15份毛发检材,结果检出多种合成大麻素,含量为1.4~48.2 ng/g。该方法效率高、准确性好,可同时测定目前国内发现的所有种类合成大麻素。
    • 秦总根; 阮惠风
    • 摘要: 我国禁毒工作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化,而毒品问题还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显得尤其必要。通过协调动员利益相关的职能部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全社会协同共进,从执法、管控、宣传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类毒品问题的协同治理,促进解决这类问题所需的政府负责、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协同的多元共治模式效能的提升,以遏制新精神活性物质类毒品问题的扩散、加剧。
    • 任航; 赵云丽; 原帅; 向平; 沈保华
    • 摘要: 毒品滥用对于社会和谐安定、人们的身体健康都造成严重影响。污水流行病学(Wastewater-Based Epidemiology,WBE)中的毒品监测已成为当前禁毒领域的“黑科技”,从最初对传统毒品的消耗监测,延伸到新精神活性物质(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NPS)的消耗监测。参考国内外WBE相关研究,对国际上基于WBE监测毒品消费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全球传统毒品和NPS的流行趋势。各大洲流行的毒品具有明显差别,欧洲流行的毒品主要为可卡因,其次是苯丙胺类毒品;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常见的毒品为甲基苯丙胺,但亚洲消费明显较低;南美洲和非洲研究较少,可卡因是较为流行的毒品。基于WBE可以在时间、地理位置上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全球毒品消费趋势,可为国家有效实施毒品监管提供参考。
    • 徐仿敏; 李海波; 魏万里; 王瑞花; 刘凌云; 李强
    •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9种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MDMB-CHMINACA、5FAB-PINACA、5F-AMB、AB-CHMINACA、AB-FUBINACA、AB-PINACA、MDMB-FUBINACA、AMBFUBINACA、ADB-BUTINACA)在电子轰击(EI)电离模式下产生的主要碎片离子和碎裂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所获得的质谱图进行解析,推测该类物质的EI碎裂规律。结果表明,在EI模式下,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吲唑3号位酰胺基C—N键的断裂是主要碎裂方式,在碎裂过程中还存在麦氏重排。该研究总结了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在EI模式下的主要碎片离子和质谱特征,归纳了EI的特征碎裂规律,可为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结构推断与鉴定提供参考。
    • 许琳灏; 刘信泽; 刘伟; 向平; 杭太俊; 阳硕; 严慧
    • 摘要: 斑马鱼具有体型小、易于饲养、繁殖成本低、繁殖率高等诸多优势,是药物代谢研究的新型模式生物。本文概述斑马鱼代谢模型的构建,介绍斑马鱼模型的基因与人类高度相似性以及其发达的酶系统、较低的基质效应等优点;总结斑马鱼模型在合成大麻素类、芬太尼类、哌嗪类、合成卡西酮类等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综述斑马鱼中体内常见的代谢反应包括Ⅰ相(氧化、N-脱甲基、O-脱乙基化、羟化和N-脱烷基)和Ⅱ相(硫酸化和葡萄糖醛酸化)反应,说明其代谢物种类与真实人体体液样本之间的差异主要和酶的种类有关,指出斑马鱼模型在研究新精神活性物质方面的巨大潜力和进一步研究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