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4748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疾病监测、江苏预防医学、浙江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等;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世波、张严峻、张磊等。
新型布尼亚病毒—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47485篇
占比:99.99%
总计:847598篇
新型布尼亚病毒
-研究学者
- 李世波
- 张严峻
- 张磊
- 窦相峰
- 严杰
- 周麟玲
- 姚学君
- 李天民
- 王秋景
- 韩明芳
- 丁淑军
- 于铭
- 何竞
- 修冰水
- 关增智
- 冯晓燕
- 刘秀兰
- 刘艳芳
- 叶凌
- 吕燕宁
- 姜仁杰
- 孙玉兰
- 宋晓国
- 宫连凤
- 常爱娜
- 张浙恩
- 张秀春
- 张贺秋
- 徐胜楠
- 朱春艳
- 朱翠侠
- 李军
- 李家斌
- 杨喆娟
- 杨锡琴
- 杨霞
- 林桂仁
- 沈璐梦
- 王全意
- 王兰
- 王叶飞
- 王国华
- 王小梅
- 王晓璐
- 王超
- 田丽丽
- 管书慧
- 胡立芬
- 谢仕利
- 贾荣娟
-
-
张爱平;
梁曼曼;
王子健;
王文节;
杨江华
-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途径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指标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地区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有传播途径不同,分为蜱传人感染组(37例)和人传人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及预后等差异。结果 SFTS发病集中于4-6月,人传人感染组感染途径是接触确诊患者的血液/体液;蜱传人感染组是由于户外活动被蜱虫叮咬感染。人传人感染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中位数为2.5d,蜱传人感染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中位数为5.0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蜱传人感染组意识障碍比例43.2%(16/37),明显高于人传人感染组0(0/12)。人传人感染组危重症人数为16.7%(2/12),明显低于蜱传人感染组91.9%(34/37);蜱传人感染组死亡人数为29.7%(11/37),而人传人感染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SFTS由蜱虫叮咬感染的患者病情更重,预后不良风险更高,应针对蜱虫感染患者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
-
-
郭琦;
苑志勇;
齐齐;
邢金燕
-
-
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先后发现了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此病是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症状的新型的病毒性疾病,因早期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而极易被误诊,严重病例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1例ECMO联合CRRT治疗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以便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
-
肖文艳;
胡娟娟;
华天凤;
郑瑶;
张洋;
李惠;
张金;
杨旻
-
-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血小板比值(N/LP)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成人患者中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SFTS成人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轻症组(n=23)和重症组(n=15)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计算N/LP最佳临界值。结果重症组患者较轻症组SFTS患者的年龄大、热程长、入住ICU风险高(P5.57时,可判别为重症SFTS患者,而当N/LP≤5.57时,可判别为轻症SFTS患者(P5.57时,重症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SFTS患者早期N/LP的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相关。
-
-
-
-
摘要:
@人民日报:【警惕!杭州一大伯被蜱虫叮咬感染病毒送进ICU】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大伯。他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被紧急送入重症监护室抢救,而罪魁祸首就是蜱虫。眼下又到了蜱虫生长活跃期,医生提醒: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硬拉,应及时就医。医生介绍,被蜱虫叮咬后,大多数人会出现过敏或发炎等轻微症状,而少数人被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后才会发病,有基础疾病的人及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重症。
-
-
陈兰;
沈艳
-
-
摘要:
目的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危重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与临床疗效。方法6例经血液净化治疗的危重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均给予CBP治疗及临床护理。比较6例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血常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肝肾功能、心肌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体温(37.0±0.8)°C、心率(76±21)次/min、呼吸频率(20±4)次/min、平均动脉压(62.5±12.9)mm Hg(1 mm Hg=0.133 kPa)、APACHEⅡ评分(12.38±1.23)分、MODS评分(2.74±1.73)分,均优于治疗前的(40.3±0.8)°C、(106±21)次/min、(32±6)次/min、(40.5±10.9)mm Hg、(18.89±1.85)分、(8.83±3.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9.23±4.0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59±4.08)×10^(9)/L、血小板计数(214±70)×10^(9)/L、PT(14.06±9.08)s、APTT(34.45±9.08)s、PCT(1.54±0.07)ng/ml、IL-6(2.71±2.61)ng/ml、肌酸激酶(37±9)U/L、乳酸脱氢酶(319±50)U/L、肌酐(85.4±67.9)μ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4.39±2.16)ng/ml,均优于治疗前的(315.73±102.31)×10^(9)/L、(29.68±10.72)×10^(9)/L、(65±27)×10^(9)/L、(32.39±11.9)s、(80.09±10.74)s、(4.22±0.05)ng/ml、(8.70±5.90)ng/ml、(318±10)U/L、(1533±807)U/L、(482.7±279.9)μmol/L、(123.98±98.7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P治疗危重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
-
凌萍
-
-
摘要:
目的:选取一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作护理案例分析,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分析该例患者从发生感染到愈后出院这段时间的护理过程,总结护理经验,通过对此例患者的研究为后来相似感染者有效护理作为案本参照,为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奠定基础。 方法:选取我院 2022 年 5 月 4 日收治的一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作为文章研究对象,患者 3 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咽痛、伴有畏寒发热,门诊以“感染性发热”收入我院,告知病情较重,予以一护,监测血压、血糖,生化检查,告知有大出血风险,同时及时开展治疗措施和加强护理。 结果:该患者在经过科学有效的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后,该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咽痛,经院方同意后可办理出院。 结论:由此可见,加强对布尼亚病毒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助于患者自身疾病的恢复,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能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提高患者身体的恢复速度,提高患者依从性。
-
-
范秦台;
黄莺;
徐燕
-
-
摘要:
cqvip: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1]。每年4月至10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高发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以及神经系统损害、发热和肾损伤等。TTP的发生机制与严重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的活性降低密切相关,多数TTP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预后差,死亡率高达90%,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治疗TTP的首选疗法[2]。TTP患者通过PE去除血循环中抗ADAMTS13自身抗体,补充新鲜的ADAMTS13缺乏物质,可使患者病死率下降至8%~30%[3]。
-
-
冯亚玲;
胡兰琴;
姜锡能;
姜国永;
黎源
-
-
摘要:
2020年4月11日,浙江省兰溪市MJ镇MW村村民胡某某出现耳后肿块,自觉发热,就诊于兰溪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后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4月18日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经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后,仍救治无效,于4月18日23时死亡.该病例发病前有野外作业史,就诊时有耳后肿块,但在其活动区域采用布旗法监测未发现蜱虫.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居住地村民血液标本34份,检测SFTSV抗体均为阴性,未搜索到其他关联病例.该病例确诊为兰溪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能是由当地携有病原的蜱虫叮咬所感染.
-
-
蒯会芬;
黄碧玲;
全斌;
侯为顺;
张强
-
-
摘要: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总结.SFTS发病急且病情进展迅速,要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做好隔离与防护,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重视患者心理健康,加强生活护理和出院指导等,对防止病毒传播、改善病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
张清;
杜娜;
车丽赫;
鲍万国
-
-
摘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本例患者因发热伴恶心、呕吐、腹泻入院,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第5天放弃治疗,当日死亡.经分子生物学和细菌培养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现报道患者的诊疗过程,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
邢玉芳;
刘靖宇;
牛国宇;
秦玉君;
丁淑军;
宫连凤
- 《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了解烟台市农村丘陵地区优势蜱种及蜱中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的感染现状.rn 方法:选取2个县,4个乡镇,12个村庄,每月采集村庄饲养的哺乳动物寄生蜱和游离蜱,按蜱来源、种类、发育期分类,研磨后提取RNA,Realtime 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酸,套式PCR扩增S片段,并用Vero和THP-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rn 结果:共收集蜱3145只,Real-time 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酸阳性126份,最小感染率(MIR)为4.01%.阳性标本中扩增出11份S片段全序列,与当地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血清中分离到10株病毒S片段同源性在95.6%~99.9%.rn 结论:长角血蜱是当地绝对优势蜱种,其与血红扇头蜱和微小牛蜱均可能作为SFTSV的传播媒介,蜱SFTSV的MIR为4.01%,其S片段序列与病例血清分离的病毒和动物来源S片段高度同源.
-
-
王玲;
曹海霞;
崔峰;
张寿锋;
王显军;
丁淑军
- 《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淄博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rn 方法:对2008~2013年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部分病例标本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同时在疫情高发区县采集健康人、宿主动物血清标本,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rn 结果:2008~2013年共报告182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实验室检测114例,其中48例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以农民为主,5~10月份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中老年人为主.健康人、羊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42%和1.27%.rn 结论:淄博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地区,当地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羊可能是病毒主要动物宿主.
-
-
-
-
-
-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严杰
- 公开公告日期:2012-04-11
-
摘要:
本发明涉及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试剂盒及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方法。目的是提供的试剂盒应使用方便、检测准确,检测方法应检测准确性高、检测效率高。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试剂盒,包括特异性引物、荧光探针、PCR缓冲液、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及混合制剂;上游引物序列为-FP:5’-TGGCCCTGGCTCTATAAACAT-3’;下游引物序列为-RP:5’-AATGGCAGCCCAAATGAATC-3’;特异性探针序列为P:5’-FAM-TCCAATGAYGCCAAGAAGTGGAA-BHQ1-3’,其中FAM为荧光报告基团,BHQ1为荧光淬灭基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