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62314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检验检疫学刊、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疾病监测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分子流行病学暨第八届晋冀鲁豫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15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五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114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学勇、杜燕华、许汴利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2314 占比:99.82%

总计:162604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研究学者

  • 黄学勇
  • 杜燕华
  • 许汴利
  • 尤爱国
  • 崔宁
  • 王海峰
  • 刘玮
  • 李世波
  • 焦永军
  • 王忠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爱平; 梁曼曼; 王子健; 王文节; 杨江华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途径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指标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地区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有传播途径不同,分为蜱传人感染组(37例)和人传人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及预后等差异。结果 SFTS发病集中于4-6月,人传人感染组感染途径是接触确诊患者的血液/体液;蜱传人感染组是由于户外活动被蜱虫叮咬感染。人传人感染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中位数为2.5d,蜱传人感染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中位数为5.0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蜱传人感染组意识障碍比例43.2%(16/37),明显高于人传人感染组0(0/12)。人传人感染组危重症人数为16.7%(2/12),明显低于蜱传人感染组91.9%(34/37);蜱传人感染组死亡人数为29.7%(11/37),而人传人感染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SFTS由蜱虫叮咬感染的患者病情更重,预后不良风险更高,应针对蜱虫感染患者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
    • 常彩云; 高尚; 单朝霞; 姜晓林; 杨国樑; 赵小冬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济南市近10年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三间分布及时空聚集性,为科学防控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病例资料来源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济南市近10年来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时空重排扫描统计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济南市首例病例报告时间为2010年;近10年来累计报告病例数462例,死亡57例,平均病死率12.34%;病例发病集中在4-10月,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在14~89岁,平均年龄为(63.11±11.36)岁,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9.83%;男女性别比为1.59∶1;济南市历城区、长清区和章丘区是报告病例数的主要高发地区,占病例总数的79.87%;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提示全市共探测到13个时空聚集区,具有显著时空聚集性。结论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历城区、长清区和章丘区为高发地区,8月为发病高峰月;该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针对农民等高发人群、主要高发地区开展病例监测、健康宣教等防控措施。
    • 郭琦; 苑志勇; 齐齐; 邢金燕
    • 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先后发现了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此病是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症状的新型的病毒性疾病,因早期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而极易被误诊,严重病例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1例ECMO联合CRRT治疗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以便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 肖文艳; 胡娟娟; 华天凤; 郑瑶; 张洋; 李惠; 张金; 杨旻
    •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血小板比值(N/LP)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成人患者中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SFTS成人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轻症组(n=23)和重症组(n=15)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计算N/LP最佳临界值。结果重症组患者较轻症组SFTS患者的年龄大、热程长、入住ICU风险高(P5.57时,可判别为重症SFTS患者,而当N/LP≤5.57时,可判别为轻症SFTS患者(P5.57时,重症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SFTS患者早期N/LP的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相关。
    • 张兰; 袁兰; 袁义美; 王震; 范雪娟; 崔宁; 袁春
    • 摘要: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新发立克次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感染科住院疑诊为立克次体病并最终经mNGS检测技术确诊为立克次体病的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3例患者中2例有明确蜱叮咬史,均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头痛、乏力、纳差、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痛等。3例患者外斐试验、布鲁菌病凝集试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RNA(SFTSV-RNA)及血培养均阴性,血液mNGS检测到Rickettsia argasii的核酸序列数为160~1739条,基因覆盖率为1.42%~9.79%。患者经多西环素治疗,48 h后体温明显下降,96 h恢复正常,病情恢复后痊愈出院。结论应用mNGS首次证明Rickettsia argasii这一新型立克次体具有致病作用,临床上应注意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鉴别。mNGS为新发立克次体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临床上高度怀疑立克次体病时,可及时采用多西环素进行经验治疗。
    • 周妍希; 武瑞君; 林玲; 刘元妮; 张伟; 王玺; 陈志海; 朱鏐娈
    • 摘要: 目的 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探寻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有关SFTS的文献,导入CiteSpace.5.7.R2软件,以国家、作者、文献共被引、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谱。结果 在WOS核心合集共检索到797篇文献,在CNKI数据库共检索到714篇文献。相关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发文量居首位,美国和日本之间机构合作密切。研究热点集中在发病机制、抗体、特异性治疗等领域。非结构蛋白、临床预后、血小板减少、SFTS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等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结论 国内外关于SFTS的研究逐渐成熟,新型布尼亚病毒、免疫功能、预后是研究重点,但是对SFTS发病机制和病毒受体尚不清楚,仍须进一步探索。
    • 朱立雨; 张春; 张炜; 吕勇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治疗的86例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后是否存活分成存活组(77例)和死亡组(9例),分析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结果86例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肌肉震颤、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黑便、抽搐、呼吸衰竭、昏迷等,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明显升高;单因素分析发现,存活者年龄≥60岁、存活者心肌损伤者、肝功能损伤者、呼吸衰竭者占比明显更低(P<0.05),病毒载量明显更低(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4.155)、心肌损伤(OR=12.756)、呼吸衰竭(OR=5.369)、病毒载量(OR=8.718)是影响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以持续发热、肌肉震颤、恶心呕吐等临床特征,CK明显升高,而年龄≥60岁、心肌损伤、呼吸衰竭、病毒载量是影响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观测,防止病情恶化,减少死亡风险。
    • 许宽勤; 施慧; 邱艳琴; 侯雨婷
    • 摘要: 目的系统梳理近10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相关研究,以期把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揭示研究热点及前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SFTS的相关文献,经过格式转换后,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SFTS相关文献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50篇文献。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中共有162位作者被纳入,其中李世波发文量最多,并以其为代表组成了最大合作团体。机构合作知识图谱中共有17所机构被纳入,但机构间无合作。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中共有78个关键词被纳入,形成7个聚类。近5年出现的突现词为:护理、中医和预后。结论近10年我国SFTS研究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但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有待加强,病原学特征、实验室指标、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是该领域研究热点,护理、中医诊疗和预后是该领域研究前沿。
    • 郭倩; 龚磊; 朱梦; 孙袁芳; 何军; 卢思琦; 张磊; 吕勇; 吴家兵
    • 摘要: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参数变化,为尽早识别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4家医院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脑部症状分为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差异。结果共收集SFTS病例208例,其中合并脑部症状组62例,未合并脑部症状组146例。组间比较分析发现,合并脑部症状SFTS患者病死率较高(17.74%vs 5.48%,χ^(2)=7.884,P=0.005)。在整个住院期间,两组12项实验室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期,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BUN(Z=2.084,P=0.037)、CREA(Z=-2.698,P=0.007)、UA(Z=-2.289,P=0.022)、CRP(Z=-3.209,P=0.001)、PCT(Z=-2.647,P=0.008)更高,而LYNP(Z=-2.240,P=0.025)、PLT(Z=-2.469,P=0.014)、TP(Z=-2.142,P=0.032)、ALB(t=2.172,P=0.032)、CO_(2)CP(Z=-2.245,P=0.025)、FDP(Z=-2.829,P=0.002)较低;多器官功能障碍期,合并脑部症状组的GRA(Z=-2.346,P=0.019)、TB(Z=-3.199,P=0.001)、CRP(Z=-2.605,P=0.009)和Ca(Z=-2.807,P=0.005)较高,LYNP(Z=-2.790,P=0.005)、RET(Z=-2.329,P=0.020)和AMY(Z=-2.144,P=0.032)较低;恢复期,合并脑部症状组的CK(Z=-2.007,P=0.045)较高,PLT(Z=-2.856,P=0.004)、AMY(Z=-2.586,P=0.010)较低。结论合并脑部症状SFTS病死率较高,住院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密切关注BUN、CREA和CO_(2)CP变化,尽早识别可能的合并脑部症状患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