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斜侵彻

斜侵彻

斜侵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武器工业、力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1668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防科技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讨论会、第三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等;斜侵彻的相关文献由288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培辉、薛建锋、王晓鸣等。

斜侵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668 占比:99.75%

总计:41773篇

斜侵彻—发文趋势图

斜侵彻

-研究学者

  • 沈培辉
  • 薛建锋
  • 王晓鸣
  • 黄风雷
  • 段卓平
  • 赵国志
  • 高旭东
  • 刘健峰
  • 叶琳
  • 姜鹏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屈可朋; 吴翰林; 郭洪福; 肖玮; 胡雪垚
    • 摘要: 为优化弹体头部外形,减小侵彻过程头部侵蚀对弹道偏转的影响,进而提升弹体斜侵彻多层靶弹道稳定性,设计了一种复合式侵彻体,利用ANSYS/LS-DYNA,计算了复合式侵彻体以500~800 m/s速度侵彻3层间隔钢靶的弹道偏转情况,对比了复合式与整体式侵彻体弹道偏移量,探讨了帽罩材质对复合式侵彻体弹道的影响机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500~800 m/s速度范围内,复合式侵彻体侵彻各层及最终弹道偏移量均明显小于整体式侵彻体,随着侵彻速度由500 m/s增加至800 m/s,弹道稳定性分别提升54%、50%、60%和32%;在500 m/s侵彻速度下,35CrMnSiA帽罩复合式侵彻体弹道偏移总量略小于93WNiFe帽罩复合侵彻体,当速度增大至800 m/s时,93WNiFe帽罩复合式侵彻体的弹道最终偏移量小于35CrMnSiA帽罩复合式侵彻体。
    • 张健; 徐豫新; 刘铁磊; 张鹏
    • 摘要: 为研究高硬度钢板抗不同着角钨球的侵彻性能及破坏模式,通过弹道枪进行了∅8 mm、∅11 mm钨合金球形破片以0°、20°、40°着角撞击厚度为6 mm、8 mm的高硬度钢板试验,得到了极限贯穿速度v_(50);分析了钨球轴向径向变形及靶板失效模式与撞击速度的关系,发现高硬度钢板失效模式主要为压缩开坑破坏和沿厚度方向剪切破坏。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试验进行了模拟,验证了数值模型及参数的合理性,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撞击着角对靶板吸能模式影响,结合试验数据,修正已有极限贯穿速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随侵彻着角增大,极限贯穿速度提高,且着角越大,极限贯穿速度增长越快;随着角增大,靶板吸能模式逐渐由压缩开坑向剪切冲塞过渡,且着角大于50°时,剪切冲塞耗能将超过压缩开坑耗能;修正后极限贯穿速度计算公式适用范围更广、精度更高,具有较好工程应用价值。
    • 魏海洋; 张先锋; 熊玮; 周婕群; 刘闯; 冯晓伟
    • 摘要: 为研究椭圆截面弹体对半无限金属靶体的侵彻弹道规律,基于14.5 mm弹道枪平台,开展了椭圆截面弹体在0°~20°倾角、850~950 m/s撞击速度下对2A12铝合金的斜侵彻试验。基于空腔膨胀理论及局部相互作用模型,建立了椭圆截面弹体侵彻弹道模型,并结合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椭圆截面弹体长短轴之比、绕弹轴旋转角度、弹体撞击速度对侵彻弹道的影响规律。弹体长短轴之比为1.0时,弹体退化为尖卵形圆截面弹体,且椭圆截面弹体侵彻弹道稳定性随长短轴之比的增大而变弱,最优长短轴之比为1.0,即尖卵形圆截面弹体。椭圆截面弹体绕弹轴旋转一定角度后,侵彻弹道在平面曲线与空间曲线之间变化,当旋转角度为0°、90°时,侵彻弹道为二维平面弹道,当旋转角度在0°~90°之间时,侵彻弹道为三维空间弹道。当弹体撞击速度由800 m/s提升至1000 m/s时,椭圆截面弹体姿态角增量由18.6°降至17.8°。
    • 宋永彬; 陈思敏; 贾鑫; 黄正祥
    • 摘要: 为解决在末段拦截大型钻地弹的难题,研究射流形态以及着靶角对射流侵彻和起爆能力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软件LS-DYNA对不同结构的聚能装药冲击起爆运动厚壳装药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本文采用3种装药结构:K装药结构、双锥结构和单锥结构,所有结构的装药直径为66 mm。根据仿真结果对各装药结构所形成射流的速度、直径以及着靶角对射流的动态侵彻以及起爆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装药和双锥结构所形成射流无法穿透壳体,单锥结构装药可以穿透并引爆炸药。射流的动态侵彻能力主要受到射流头部速度的影响,射流头部速度越大,射流对运动靶板的侵彻能力越强,同时射流的动态侵彻能力还受到射流直径的影响。同向倾斜比相向倾斜使射流更易穿透壳体并引爆内部装药,并且随着射流着靶角的增加,射流穿透厚壁外壳后的剩余速度和起爆能力降低。
    • 毕超; 郭翔; 屈可朋; 沈飞
    • 摘要: 为研究斜侵彻靶板过程对装药损伤的影响,基于内聚力模型开展含装药的炮弹侵彻多层靶板的数值模拟。采用内聚力模型计算装药损伤的出现与演化,分析了两方向过载与损伤发生的关系,并且对侵彻结束后的裂纹区进行了宏观裂纹的量化,并将量化后的结果与试验进行了有效对比,验证了模型及量化方法的准确性,并研究了装药损伤与靶板倾角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斜侵彻情况下,横向过载的出现及不断变化导致裂纹区的出现及演化并非垂直于轴向。随着靶板后倾角度由5°增大到20°,装药的轴向过载峰值约提高0.62×10^(4)g(8.5%),横向过载峰值约提高1.35×10^(4)g(221.3%),装药的剩余速度从251m/s降至207m/s,量化后装药的宏观裂纹与横向的夹角增大约10°。
    • 王惠; 顾金良; 刘志宇; 张涛
    • 摘要: 为研究截卵形弹丸在水中的低速侵彻能力,使用ANSYS/LS-DYNA软件对弹丸侵彻薄钢板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弹丸着靶速度为70-150 m/s,着靶角度0°-60°,考虑射弹侵彻靶板形成的破片对目标的二次毁伤作用,定义弹丸与靶板的接触为面面侵蚀接触及靶板单面自接触。分析弹丸在低速侵彻时薄壁钢板的破坏模式,讨论弹丸着靶速度和着靶角度对弹丸剩余速度和偏转角度的影响,以及截卵形头部对侵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弹丸的着靶角度增大,弹孔由圆形向“梨形”转变;弹丸着速超过130 m/s时能够在大攻角下穿透靶板,且仍具备一定侵彻能力;截卵形弹丸在低速侵彻时对侵彻角度有良好的修正作用。
    • 王得盼; 梁森; 周越松; 刘龙
    • 摘要: 为了研究复合材料阻尼结构的抗冲击性能,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了12.7 mm的穿甲燃烧弹弹芯侵彻氧化铝/阻尼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装甲的过程,分别计算了钨合金弹芯以不同角度及不同速度侵彻靶板时的吸收能量情况,并探究了不同位置阻尼层厚度对复合装甲吸能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复合装甲靶板斜置角度的增加,靶板吸收的能量逐渐增加。通过模拟不同速度的钨合金弹弹芯斜侵彻复合装甲的过程,发现在700 m/s~850 m/s速度范围内复合装甲展现出最佳的吸能效果,且在复合装甲中不同位置的阻尼层达到最佳吸能效果的厚度不同。本工作可为后续研究阻尼复合结构的抗中高速冲击性能提供参考。
    • 王得盼; 梁森; 周越松; 刘龙
    • 摘要: 为了研究复合材料阻尼结构的抗冲击性能,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了12.7 mm的穿甲燃烧弹弹芯侵彻氧化铝/阻尼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装甲的过程,分别计算了钨合金弹芯以不同角度及不同速度侵彻靶板时的吸收能量情况,并探究了不同位置阻尼层厚度对复合装甲吸能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复合装甲靶板斜置角度的增加,靶板吸收的能量逐渐增加.通过模拟不同速度的钨合金弹弹芯斜侵彻复合装甲的过程,发现在700 m/s~850 m/s速度范围内复合装甲展现出最佳的吸能效果,且在复合装甲中不同位置的阻尼层达到最佳吸能效果的厚度不同.本工作可为后续研究阻尼复合结构的抗中高速冲击性能提供参考.
    • 芮亮; 李文武; 胡晓东; 张振雷; 吴树雄; 蒋学乔
    • 摘要: 在尖头整体式半穿甲弹丸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被帽分体式半穿甲弹丸,利用LS-DYNA对2种半穿甲弹丸在大着角工况下低速斜侵彻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结合理论对防弹道偏离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开展侵彻试验,证明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表明:被帽分体式半穿甲弹丸具有良好的防弹道偏离性能,斜侵彻效果优于尖头整体式弹丸。
    • 姜剑生; 何雨; 张小庆; 王政
    • 摘要: 弹体斜侵彻靶板后姿态发生偏转,是常规武器侵彻类战斗部研制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弹体发生偏转的影响因素很多.在准定常条件下,通过分析弹体侵彻薄靶板时受到的作用力及其偏转角加速度,明确偏转力和偏转力矩的来源和方向.针对不同靶体材质,比较金属靶和混凝土靶侵彻过程中弹体偏转角加速度的异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质心位置和改变弹尾形状能修正弹体过靶姿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该结论可为侵彻弹体的设计和外形优化及提高侵彻弹道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