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起爆
冲击起爆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武器工业、力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51930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兵工学报、爆破器材、爆炸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 、中国兵工学会第十一届爆炸与安全技术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等;冲击起爆的相关文献由618位作者贡献,包括黄风雷、段卓平、张震宇等。
冲击起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1930篇
占比:99.46%
总计:52210篇
冲击起爆
-研究学者
- 黄风雷
- 段卓平
- 张震宇
- 李文彬
- 欧卓成
- 白志玲
- 胡双启
- 张振宇
- 温丽晶
- 张庆明
- 曾代朋
- 李小笠
- 田占东
- 王晓鸣
- 赵国志
- 韩勇
- 张旭
- 文尚刚
- 曹雄
- 曾新吾
- 浣石
- 王伟力
- 王裴
- 程波
- 谭晓莉
- 谷岩
- 陈朗
- 刘雨生
- 含能材料编辑部
- 孙承纬
- 张俊坤
- 张涛
- 智小琦
- 李淑睿
- 杜忠华
- 蒋国平
- 蒋建伟
- 郑宇
- 龙新平
- 伍俊英
- 伍星
- 何勇
- 何碧
- 刘华宁
- 刘高旻
- 卫玉章
- 姜颖资
- 张先锋
- 张琨
- 徐豫新
-
-
刘通有;
王健
-
-
摘要:
针对飞片冲击起爆钝感炸药的参数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参数优化方法。利用正交法设计模拟方案,采用大型非线性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冲击起爆计算。运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获得了飞片直径、厚度、加速距离与飞片冲击输入能量的关联度系数和关联度,以被发炸药在起爆过程受到的飞片冲击能量为优化目标,确定了一组各因素的优化组合,优化结果显示飞片冲击能量提高了10.2%~32.9%,起爆效果明显增强。
-
-
康浩博;
蒋建伟;
彭嘉诚;
李梅
-
-
摘要:
为研究高速杆式弹冲击厚壁壳体装药的起爆机制,运用冲击物理显式欧拉型动力学SPEED软件,开展了不同弹径和弹长的钨合金杆式弹与厚壁壳体Comp-B装药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采用升降法获得弹体起爆装药临界着速及装药起爆位置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弹体起爆装药临界着速随弹径增大而显著降低,随弹长增大呈先降低后平缓变化的规律;弹体以临界着速起爆装药时,存在2种装药起爆机制,即弹体贯穿壳体后的宏观剪切起爆和未贯穿壳体的低速冲击起爆,且其机制随弹体着速在临界着速以上继续提高会发生转变,最终均会转变为高速冲击起爆机制;装药起爆位置均发生在炸药壳体交界面后一定距离处,相同机制下此距离随弹体着速提高而减小。
-
-
张泽远;
沈欣;
莫展;
白涛涛
-
-
摘要:
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机械冲击载荷作用下,有可能发生燃烧、爆炸及爆轰等反应。应用固体推进剂点火增长模型,建立了固体发动机冲击起爆数值模型,通过显式动力学方法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冲击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撞击速度越高,在局部易产生“热点”,在推进剂中形成高压区域,高压区域迅速向外传播,点燃外围推进剂,超过临界阈值装药发生爆轰。计算结果表明斜向入射、撞击物尺寸越大、壳体厚度越薄,发动机越容易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爆轰。这些特性为固体发动机安全性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
-
张琨;
张少光;
赵长啸;
唐蓉;
余洋;
孙宇翔
-
-
摘要:
利用LS-DYNA数值仿真软件,分析计算整体式MEFP战斗部成形过程及弹丸总体性能变化情况。采用“升降法”改变起爆点密集度和柱壳装药厚度,系统分析不同起爆工况下弹丸对不同厚度柱壳装药的冲击起爆效能变化规律,可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起爆点等间距设置越密集弹丸总体性能越好,工况3(起爆点数为21)相较工况2(起爆点数为13)中心弹丸速度、周边弹丸速度分别提升5.4%和6.0%;工况3~工况5的弹丸性能具有相近性,中心弹丸均可成功冲击起爆18 mm厚柱壳装药,工况1、工况2中心弹丸仅能成功冲击起爆16 mm厚柱壳装药。整体式MEFP战斗部各弹丸冲击引爆柱壳装药时表现出明显性能差异,主要受柱壳形状和起爆方式等因素影响。
-
-
宋永彬;
陈思敏;
贾鑫;
黄正祥
-
-
摘要:
为解决在末段拦截大型钻地弹的难题,研究射流形态以及着靶角对射流侵彻和起爆能力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软件LS-DYNA对不同结构的聚能装药冲击起爆运动厚壳装药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本文采用3种装药结构:K装药结构、双锥结构和单锥结构,所有结构的装药直径为66 mm。根据仿真结果对各装药结构所形成射流的速度、直径以及着靶角对射流的动态侵彻以及起爆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装药和双锥结构所形成射流无法穿透壳体,单锥结构装药可以穿透并引爆炸药。射流的动态侵彻能力主要受到射流头部速度的影响,射流头部速度越大,射流对运动靶板的侵彻能力越强,同时射流的动态侵彻能力还受到射流直径的影响。同向倾斜比相向倾斜使射流更易穿透壳体并引爆内部装药,并且随着射流着靶角的增加,射流穿透厚壁外壳后的剩余速度和起爆能力降低。
-
-
石浩男;
戴开达;
张媛;
向召;
赵猛;
李苗苗;
陈静静
-
-
摘要:
通过射流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冲击起爆的数值模拟,根据Held起爆判据,确定了固体发动机的起爆阈值。数值仿真结果表明,81 mm标准射流弹能够形成头部速度达到6100 m/s的聚能射流,当该聚能射流直接冲击发动机后,推进剂受到射流侵彻发生剧烈反应,球形冲击波向另一侧推进剂径向传播,导致推进剂发生二次反应,推进剂内部观察点的压力峰值达到40 GPa以上,反应度为1,表明推进剂发生了完全爆轰;通过调节靶板的厚度获得不同的射流能量,计算发动机的临界起爆阈值v^(2)d约为126.03 mm^(3)·μs^(-2)。
-
-
李淑睿;
段卓平;
白志玲;
张旭;
黄风雷
-
-
摘要:
为钝感高能炸药安全性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物理基础,深入开展钝感熔铸含铝炸药冲击起爆特性实验研究。建立蓝宝石飞片平面撞击加载炸药一维拉格朗日分析组合式电磁粒子速度计实验测试系统,测量2,4-二硝基苯甲醚(DNAN)基熔铸含铝炸药冲击起爆爆轰成长过程中不同拉格朗日位置的粒子速度-时间变化曲线,获得飞片撞击速度和固相炸药颗粒度等变化对其冲击起爆爆轰成长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该熔铸含铝炸药的冲击Hugoniot关系(D=2.439+2.137u,D为冲击波传播速度,u为粒子速度)和未反应炸药状态方程参数。结果表明:DNAN基熔铸含铝炸药冲击起爆爆轰成长过程的典型粒子速度曲线呈驼峰状,冲击波阵面波后粒子速度明显上升并加速追赶前导波阵面,冲击起爆过程整体表现为加速反应特征;在该装药颗粒度级配范围和加载压力下,加载压力越高或固相炸药颗粒度越小,炸药冲击起爆爆轰成长越快,越早转为爆轰。
-
-
张琨;
刘永旭;
赵长啸;
唐蓉;
杨善平;
张昌旺
-
-
摘要:
基于ANSYS/LS-DYNA数值仿真软件,调整改变EFP群束密集度及装药壳体厚度,分析EFP群束协同冲击平面带壳装药起爆能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FP群束密集度对平面带壳装药起爆效能影响明显。当平面装药壳体厚度为10 mm且EFP间距为2 mm、4 mm、6 mm时,EFP群束表现出较强协同作用,冲击起爆能力明显强于单个EFP;EFP间距为8 mm时,EFP群束的冲击起爆能力与单个EFP趋同,不再具备协增强作用。调整平面装药壳体厚度为12 mm,4种密集度的EFP群束均能成功冲击起爆壳体装药,且冲击起爆能力逐渐向单个EFP趋同,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强作用。调整平面装药壳体厚度为13 mm,仅EFP间距为2 mm的工况可成功冲击起爆装药,且单个EFP无法冲击起爆装药,此时EFP群束同样呈协同增强作用。
-
-
张立建;
沈飞;
畅博;
吕永柱;
栗保华;
谷鸿平
-
-
摘要:
为了研究相似结构柱壳装药殉爆响应的差异,选用常用于考核炸药殉爆不敏感性能的两种具有几何相似特性的典型柱壳装药结构,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Φ60 mm和Φ120 mm两种弹体的殉爆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两种弹体壳体破裂形成的自然破片长宽比约为3.5:1,破裂前壳体壁厚与破片厚度的比值在1.5~1.75;Φ60 mm弹体主发弹壳体破裂后形成尺寸较小的自然破片,被发弹发生殉爆是由于相邻多枚小破片撞击后压力叠加的结果,单枚小破片由于撞击后侧向压力波稀疏效应明显而无法起爆被发弹,增加弹间距降低了多枚小破片同时击中被发弹同一区域的概率;对于Φ120 mm弹体,随着壳体厚度的增加,主发弹壳体破裂后形成尺寸较大的自然破片,单枚较大质量的破片撞击被发弹壳体的压力波汇聚效应较强,侧向稀疏区域较小,因此可以冲击起爆被发弹,增加弹间距只是降低较大质量破片击中被发弹的概率.研究结果为不敏感炸药殉爆考核的试验方法设计及结果分析提供参考.
-
-
赵聘;
陈朗;
李金河;
鲁建英;
伍俊英
-
-
摘要:
弹药在聚能射流作用下的反应机制和响应规律,对弹药安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隔板中前驱冲击波起爆炸药机制及炸药温度的影响,开展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设计大尺寸装药聚能射流侵彻不同厚度隔板,起爆加热炸药的实验装置,采用上下两端加热和侧面保温的方式,实现炸药均匀加热和温度控制.选取黑索今(RDX)含铝(Al)炸药(炸药配方质量比:RDX∶Al∶粘结剂为61%∶30%∶9%)在不同温度和隔板厚度下进行射流侵彻起爆实验,基于脉冲X光高速照相法,观测射流侵彻过程及炸药爆轰波成长.建立考虑炸药温度变化的射流起爆炸药计算模型,对射流侵彻隔板形成的前驱冲击波起爆炸药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射流侵彻厚隔板形成的前驱冲击波,先于射流到达炸药表面,在传入炸药一定深度后起爆炸药.入射压力介于3.1 Gpa和5.13 Gpa之间,炸药发生隔板中前驱冲击波起爆,入射压力高于5.13 Gpa为直接冲击起爆.RDX含铝炸药温度对前驱冲击波起爆炸药有很大影响,在25~111°C时,随着温度升高,炸药受粘结剂软化的影响为主,RDX含铝炸药对冲击波感度降低;但超过一定温度后,在111~150°C时,粘结剂的影响减弱,冲击感度主要受RDX炸药感度的影响,冲击感度又会增加.
-
-
周智
- 《2017中国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高层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水雷跌落安全性是该型装备定型考核的重要试验之一,由于试验成本高、型号研制周期紧的客观原因,利用仿真技术来评估对水雷装备的跌落安全性以此辅助定型试验一次性通过成为一项急迫需求;水雷跌落安全性的仿真与评估涉及到装备结构的复杂性、仿真过程的非线性和材料本构的复杂性,是一项典型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难题.本文简要讨论了新型水雷的主要结构、炸药冲击起爆机理、材料本构模型和仿真评估流程及准确性影响因素,涵盖了水雷装备跌落安全性在仿真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水雷装备及同类型含炸药武器的跌落安全性仿真和评估能提供指导意义.
-
-
-
-
-
LU Zhi Chao;
路志超;
DONG Yong Xiang;
董永香;
SONG Qing;
宋卿;
CUI Miao;
崔淼;
FENG Shun Shan;
冯顺山
- 《第十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复合靶对炸药抗破片冲击起爆的防护问题,基于仿真和实验结果可行性校验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复合靶对炸药层内压力峰值、能量变化等影响特性研究.通过不同中间层复合靶方案的对比,获得了低波阻抗复合靶(钢-聚脲树脂-钢)炸药层压力峰值可大幅下降,降为单一钢靶的36%,结果同时表明中间层材料比强度越高,抗破片侵彻和吸能性越强;改变复合靶排列顺序,将聚脲树脂作为炸药内衬时,炸药层峰值压力仅为单一钢靶的30%,炸药层吸能比单一钢靶降低近一个数量级;保持复合靶总厚度不变,钢-聚脲树脂复合靶中炸药的峰值压力降为单一钢靶的64%,传入炸药层的能量减少约一半.由此可见复合靶可显著降低炸药层的峰值压力和传入能量,可有效提高炸药抗破片冲击起爆的能力.研究结果为复合靶对炸药抗冲击起爆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
-
-
-
-
陈军;
李述涛;
田占东;
曾代朋;
张震宇
- 《第十一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利用特征线方法,通过简化状态方程、并假设反应速率是起爆冲击波后时间的函数,可以得到凝聚炸药冲击波后反应流场的解析模型.模型显示粒子速度除正比于该点的反应度,还正比于碰撞界面上的反应度,碰撞界面上的反应通过纯粹的流体动力学过程影响炸药内部某一深度冲击波后流场状态.选择合适的带耗散项形式的反应速率函数,模型可以定性地匹配实验Lagrange粒子速度剖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