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界速度

临界速度

临界速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5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55648篇;相关期刊314种,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爆炸与冲击、振动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 、第十一届摩擦学大会、中国航天第七专业信息网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等;临界速度的相关文献由1152位作者贡献,包括曾京、兆文忠、朴明伟等。

临界速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5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55648 占比:99.09%

总计:56158篇

临界速度—发文趋势图

临界速度

-研究学者

  • 曾京
  • 兆文忠
  • 朴明伟
  • 王开云
  • 王强
  • 齐晓杰
  • 吕德刚
  • 王云龙
  • 王国田
  • 成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宜坤; 宁静; 李艳萍; 陈春俊; 张兵
    • 摘要: 国内某线路高速列车因二系横向减振器故障在普通线路上产生小幅蛇行运动,并在过岔时演变为蛇行失稳。基于该线路列车参数建立SIMPACK动力学仿真模型与可动心轨道岔截面模型,分析减振器故障车辆过岔后的小幅蛇行极限环的演变趋势。首先计算普通轨道、转辙区、辙叉区、完整道岔4种激扰的分别作用下,故障车辆产生稳定极限环的临界速度。随后计算车辆在入岔前不同轮对蛇行横移量幅值对车辆临界速度的影响。最后通过相轨迹图分析上述因素对故障车辆的轮对蛇行不稳定极限环的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向通过可动心轨道岔时的激扰增加的蛇行能量会使车辆产生极限环的速度降低,不稳定极限环演变得更快。车辆进入岔区前蛇行幅值增加,失稳临界速度降低,会进一步加快不稳定极限环的演变。因此在监测车辆进岔时需要对轮对小幅蛇行幅值进行分析,合理降速以防蛇行失稳的演变。
    • 高盟; 李建端; 徐晓; 陈青生
    • 摘要: 为保证地震发生时列车在轨运行的安全性,基于ABAQUS软件和FORTRAN语言,建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地基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分析地震-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均质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地震波Imperial Valley从模型底部双向输入,列车移动荷载的施加通过编制FORTRAN子程序实现.在不考虑轨道不平顺及轮轨关系的情况下,对地震发生时路基在不同列车时速下的动位移、加速度、频谱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和移动荷载共同作用下,路基竖向正位移受地震荷载的作用比较显著,而其加速度和频谱受移动荷载的影响更为突出;路基在该复合双荷载作用下的临界速度为70 m/s(252 km/h).
    • 刘鹏飞; 刘红军; 高昊; 任尊松; 张凯龙
    • 摘要: 为研究轮对弹性振动特性及其对重载货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30 t轴重重载货车为研究对象,对轮对刚、柔建模时的整车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性能等进行了对比研究.首先,给出了多体动力学中弹性体的数学建模方法;其次,建立轮对柔性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轮对的弹性振动模态,进一步将其集成于多刚体系统中,形成重载货车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最后,针对货车多刚体和刚柔耦合两类建模方法,以干线不平顺叠加短波不平顺作为系统激励源,对比分析了重载货车的轮对振动响应、蛇行运动稳定性以及动态曲线通过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刚性轮对而言,柔性轮对的变形能够缓和轮轨刚性冲击,同时弱化轮轨间的刚性约束能力,导致其振动幅度降低,使得车辆非线性临界速度下降约9%,通过小半径曲线时,轮轨横向力也降低了约13.7%,轮对弹性振动对重载货车动态性能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 王滢; 李建端; 高盟; 徐晓; 陈青生
    • 摘要: 动力作用下轨道和路基的振动响应问题是解决高速列车在轨运行安全的关键之一.为保证地震时高铁的在轨安全,基于ABAQUS和FORTRAN子程序方法,创建了高铁无砟轨道-路基-地基三维精细化模型,详细分析地震-列车移动荷载特征对轨道结构的影响以及瞬态脱轨标准,探讨高速列车在地震作用下的临界速度和脱轨机理,考虑的脱轨标准包括轨道横向力与垂直力的比率(脱轨系数)和轨道的横向变形量,以此寻求合理的改进将地震的风险降到最低.结果表明:地震与列车移动荷载共同作用时,前者对钢轨的竖向正位移影响显著,而其加速度和频谱则受后者的作用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列车脱轨概率显著增大,钢轨的临界速度为50 m/s(180 km/h),此时钢轨横向位移较大,脱轨系数曲线变化剧烈,严重超出国家安全标准,列车可能失稳,甚至脱轨.
    • 王泽根; 宫岛; 周劲松; 孙煜; 李哲豪
    • 摘要: 针对某型动车组在运行中出现的车体抖振伴随转向架蛇行运动的整车异常振动现象,对车辆进行在线试验,发现大踏面锥度状态的车辆在较高速度工况运行时,存在稳定性不足,致使转向架的蛇行频率不断上升与车体菱形模态频率接近,继而引发车体的抖振。为了提升车辆运行的稳定性,提出一种融合解析优化和仿真优化的两级递进优化方法(Analytical Optimization and Simulation Optimization,简称为AOSO),对抗蛇行减振器参数进行优化,并在车辆线路试验中验证优化的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后磨耗轮状态下车辆的临界速度得到显著提升,转向架已无明显的蛇行运动、车体抖振也得到明显改善。
    • 姚志彦; 李金柱; 齐凯丽; 徐杨; 黄风雷
    • 摘要: 为了研究高强度合金钢长杆弹超高速侵彻砂浆混凝土靶时侵彻深度发生逆减的临界速度,开展了30CrMnSiNi2A长杆弹以初速度1381~1879 m/s侵彻半无限砂浆混凝土靶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靶板的开坑直径、开坑深度、开坑体积以及弹道孔径与侵彻速度呈近似线性关系;当侵彻速度小于1724 m/s时,侵彻深度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侵彻速度大于1724 m/s时,侵彻深度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当速度为1724 m/s时,侵彻深度达到最大。靶板的剖分结果显示:当长杆弹超高速侵彻靶板时,弹体着靶时微小的倾角会导致侵彻弹道发生严重的偏转,呈现为“J”字形弹道。基于实验结果,在考虑长杆弹头部变形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A-T模型,得到了长杆弹超高速侵彻砂浆混凝土靶时侵彻深度发生逆减的临界速度,分析了不同的弹靶参数对临界速度的影响,并结合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
    • 张喜清; 蔡松岩; 李幸人; 史青录; 张宏伟
    • 摘要: 以某型宽轨电力机车为研究对象,将抗蛇行减振器等效为Maxwell模型,建立了带二系悬挂的三轴刚性转向架横向动力学模型,利用蛇行运动线性稳定性理论,推导了转向架的临界速度计算方程,研究了不同二系横向刚度下抗蛇行减振器串联刚度和结构阻尼对临界速度的影响并给出建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为达到更高的临界速度,在确定的二系横向刚度下,串联刚度和结构阻尼存在最优值和饱和值,且较大的串联刚度应匹配较大的结构阻尼,较小的串联刚度应匹配较小的结构阻尼;在满足这一匹配原则的基础上,二系横向刚度较大时,与其匹配的串联刚度应较大、结构阻尼应较小,二系横向刚度较小时,与其匹配的串联刚度应较小、结构阻尼应较大。建议抗蛇行减振器串联刚度取50 MN/m,结构阻尼取8 MNs/m。
    • 景安洲; 阳光武; 肖守讷; 杨冰; 朱涛
    • 摘要: 铁水罐车作为高炉和炼钢车间重要的运输设备,具有轴重大、对线路条件和运行速度要求高的特点,运行线路主要以小半径曲线为主。文中通过分析140 t铁水罐车结构的拓扑关系,建立了详细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空、重车的临界速度、几何曲线通过性能和S型小半径曲线通过安全性,最后计算并优选了合理的旁承间隙。结果表明:空、重车的临界速度分别为62 km/h和69 km/h,三轴转向架在最大偏斜和最大外移位置时均能安全通过R100 m的几何曲线。空、重车通过S型小半径曲线时,各安全性指标均满足GB/T 17426—1998的规定,但第三、六位轮对的动力学性能较差,需要重点监测。此外,旁承间隙对轮重减载率影响相对较大,分析得到合理的旁承间隙为13~20 mm。
    • 董昊亮; 文永蓬; 王向阳; 宗志祥; 吴俊汉
    • 摘要: 对上海地铁某线路车轮踏面磨耗情况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地铁车轮随运营里程增加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磨的现象,可能引发列车横向蛇行运动的加剧,并导致车辆乘坐舒适性下降问题。为了探究服役条件下地铁车轮磨耗对列车蛇行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建立了考虑轮对单点接触和两点接触的轮轨耦合横向动力学模型,明确了单点接触和两点接触轮对受力和轮对蛇行横向振动特性;然后针对踏面磨损和偏磨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讨论了轮对蛇行横向振动稳定性的影响,对磨耗车轮和理想无磨耗车轮的动力学差异进行对比,求解出了不同情况下的临界速度。研究结果表明:服役条件下车轮的磨损将使地铁车辆横向振动加剧,车轮横移的幅值也随车轮半径下降有所增大,蛇行临界速度降低,不利于行车安全;车轮偏磨会使轮径差增大,而轮径差的增大也会导致蛇行临界速度的降低,轮对产生不对称的蛇行运动,车轮碰撞单侧钢轨,轮径差达到2 mm时甚至可能危及行车安全。论文的工作对探究服役地铁车辆进一步提速和车轮廓形的维修保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吴炎; 李宇航; 陈科; 蓝林欣
    • 摘要: 当水下航行体在温度、密度沿垂向存在分层现象的流体环境中航行时,海水微团会因潜航体的扰动偏离其初始平衡位置并在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往复振动进而形成内波.内波的传播会对原有的温度场产生扰动,因此可以通过对水温扰动特性展开研究来逆向分析潜航体的运动状态.现阶段关于温度变化研究大多停留于理论探讨和数值仿真阶段,缺乏模型试验进行对照,同时温度受环境影响较大,更需要从模型试验角度进行探究.基于上述因素,文中建立了一套试验系统,在试验室尺度下通过温度变化模拟海洋温度跃层环境形成并探究其温度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存在温度分层的流体环境中,潜航体行进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速度U_(c),在航速达到U_(c)之前,潜航体产生的温度扰动效果与航速之间近似于线性正相关关系;在航速达到U_(c)后,即使继续增大航速,其产生的温度扰动效果依旧不会有明显增幅;直到航速突破极限速度U d后温度扰动效果才会继续增加.为进一步模拟海洋环境及反潜隐身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