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字表面模型

数字表面模型

数字表面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67490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北京测绘、测绘标准化、测绘技术装备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测绘科学与技术)、第十三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2013年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等;数字表面模型的相关文献由505位作者贡献,包括宫鹏、曹敏、沈泉飞等。

数字表面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7490 占比:99.97%

总计:467627篇

数字表面模型—发文趋势图

数字表面模型

-研究学者

  • 宫鹏
  • 曹敏
  • 沈泉飞
  • 王祥
  • 郝中豫
  • 金姣
  • 闫奕名
  • 丁霖
  • 任自珍
  • 余勇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木春; 韩亚民; 林剑锋
    • 摘要: 机载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具有穿透植被、灵活性强、高精度以及作业安全等优点,结合无人机技术无需专门起降场、作业灵活、转场方便和成本较低的特点,能够快速获取地表三维点云数据,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黑沙洲水道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中,对重点局部区域在不同阶段利用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测绘技术进行多次测绘,得到高精度地表丰富信息,结合多波束水深测量得到的水下地形数据,对整治前、整治中和整治后的抛填、淤积、崩塌和冲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指导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和验收,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技术范例。
    • 贺海明; 杨溪浩; 林用智; 孙剑; 王杰
    • 摘要: 针对目前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提取及真正射影像(True Digital Orthophoto Map,TDOM)生产工艺繁琐、效率低下、精度较差的问题,以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为实验对象,采用PhotoScan、Bingo、PCI三款软件联动处理的方式,提出了一种DSM提取和TDOM生产的新框架。通过PhotoScan快速匹配连接点,结合Bingo软件进行严密的空三解算,将Bingo空三结果导入PCI软件中,提取DSM,再利用其纠正影像,生产TDOM。实验结果显示,平面位置中误差为60 mm,高程中误差为75.7 mm;提取的DSM整体完整纯净,植被、建筑物、道路轮廓清晰完整;生产的TDOM图案纹理细节完好,色彩真实。实验证明,该框架生产效率和精度较传统生产方案均有所提高。
    • 江滔
    • 摘要: 归一化数字表面模型是表征地物高度、辅助遥感影像分类的重要特征,但是其片状、精度不稳定的特性制约了分类精度的提升.针对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局部归一化高度的双分支输入语义分割网络,一方面设计了一种双分支输入结构,分别提取地物的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并通过跳跃连接进行特征融合以充分学习地物多模态信息;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物高度表征方法,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受GPU显存限制只能处理较小区域影像的特点,在输入的数字表面模型局部区域内计算高度特征.最后通过在ISPRS标准数据集上对三种网络框架进行对比试验,证明了相较于仅使用光谱影像,该文方法总体精度提升了4.5%~4.7%,比使用归一化表面模型作为高度特征的分类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计算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 宣程强; 章杨松; 许文涛
    • 摘要: 针对传统现场接触式测量获取岩体结构面参数效率低、工作量大、结果精确性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本文结合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运动法(structure from motion,SFM)进行岩体三维数字表面模型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体结构面自动识别方法。岩体数字表面模型重建步骤主要为岩体影像资料采集,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进行图像特征匹配、稀疏点云构建、点云稠密化以及岩体曲面模型重构。结构面识别方法流程主要为:首先平滑岩体数字表面模型;通过改变搜索半径和角度阈值实现模型平面分割;基于区域生长原理进行结构面搜索;最后基于随机采样一致性拟合结构面得到结构面产状。将该方法应用于甘肃北山地下实验巷道,实现了巷道三维数字表面模型的重建与结构面产状数据获取,最后将识别到的结构面分组表征在模型表面。与人工实地测量方法以及现有的结构面识别软件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可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温昱婷; 赵静; 兰玉彬; 杨东建; 潘方江; 曹佃龙
    • 摘要: 针对目前林业部门人工调查树种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树种分类识别,提高树种调查效率,辅助林业管理部门进行林木种植结构分析、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利用无人机获取矮冬青、三球悬铃木、马尾松和紫叶李的冠层红绿蓝(red-green-blue,RGB)可见光影像,进行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特征图像提取,通过色彩空间转换提高树种间颜色差异;应用最优尺度分割,以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及几何特征为分类特征参数,优选最佳分类特征集,以期实现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树种分类。结果表明,DSM与RGB特征融合图像提取树种的精度较高,可见光影像分类总精度为91.58%,Kappa系数为0.89;特征融合图像分类总精度为98.27%,Kappa系数为0.98。研究提出的特征融合图像结合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实现了可见光影像的树种分类,为实现树种计数、统计、分类提供数据参考。
    • 杨海成; 李茂森; 李云涛; 梁四幺; 杨彦超
    • 摘要: 针对数字正射影像(DOM)接缝线穿越建筑物和独立地物而导致建筑物和独立地物出现错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形态学滤波与Dijkstra算法的正射影像接缝线网络自动生成方法,该法可有效避免镶嵌影像中建筑物和独立地物产生错位。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数字表面模型(DSM)在保留地形、地势的基础上,将建筑物和独立地物过滤掉,然后利用Dijkstra算法自动生成正射影像接缝线网络。该方法自动生成的接缝线网络可避免穿越影像重叠区域中高差较大的区域,能确保镶嵌影像中地物的完整性,从而避免正射影像镶嵌处理后建筑物和独立地物出现错位。
    • 陈曦; 王宁; 刘青锋; 张玉红
    • 摘要: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城市规划以及建设的根本需要,原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不能满足城市的建设,高分七号作为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标志着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初步形成。数字表面模型(DSM)表示的是最真实的地面起伏情况,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本研究基于高分七号数据进行数字表面模型自动匹配,针对不同匹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对于林区,吉威公司的影像处理系统(CIPS)匹配得出的地表特征更为细致,匹配出的细节更为丰富,相比之下,天宝的影像处理软件(INPHO)匹配出的细节稍显不足;对于平坦地区,CIPS匹配出现的飞点、跳点相比INPHO出现得较多,并且CIPS在个别区域会出现梯田形状的晕渲效果,这一方面在INPHO中出现的概率较少,可以说,这两种匹配的方法,在不同的地形类别下,所呈现的效果各有利弊,同时也为高分七号数据生产制作数字表面模型产品提供参考依据。
    • 张桂英
    • 摘要: 本丈对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的DSM数据质量评价进行了描述,针对成果及成果质量评价,阐述了切实可行、可操作性的评价因素,意义在于保障基础性地理信息DSM符合大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质量检查验收特点。
    • 佟家兴; 王雪冰; 赵文博; 于航; 张昕
    • 摘要: 在虚拟地理环境中生成数字表面模型时,传统射线求交法存在速度慢、精度差、易受模型异构影响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图来构建数字表面模型的新方法,利用GPU来加速数字表面模型的生成,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方法在速度及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环境的计算资源,将计算机图形学的优势融入虚拟地理环境中,从而扩大虚拟地理环境的应用范围。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大幅提高数字表面模型的生成效率和图形精度,研究结果可用于测绘工程、地理信息工程以及其他三维虚拟环境中。
    • 郑特; 曹明; 宋伟
    • 摘要: 三维模型数据具有信息丰富、更加直观的优势,但是其巨大的数据量以及和各专业软件的兼容性不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三维模型自动获取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表面模型的方法,在不重复生产的情况下起到了丰富数据成果形式、扩大成果应用范围、恢复部分丢失成果数据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