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LiDAR点云

LiDAR点云

LiDAR点云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207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测绘工程、测绘技术装备、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20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20th CCSSTA 2019) 等;LiDAR点云的相关文献由77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军、习晓环、王成等。

LiDAR点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207 占比:99.03%

总计:9297篇

LiDAR点云—发文趋势图

LiDAR点云

-研究学者

  • 张永军
  • 习晓环
  • 王成
  • 聂胜
  • 刘如意
  • 周国清
  • 宋建锋
  • 宣贺君
  • 李满春
  • 程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莹; 汪诗奇; 杨彦梅; 莽燕; 赵银艳
    • 摘要: 大比例尺地形图(1∶500)需求依旧旺盛,与此同时三维化、全要素化成果需求急速增长。而传统地形图生产方式不仅外业工作量大,且仅能提供单一化的地形图产品,难以满足三维化需求。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LiDAR)是测绘领域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本文结合这两种技术同步对测区进行数据采集,实现了LiDAR点云分类以及两种类型数据的联合测图工艺,并成功地将该工艺应用于多个实际工程项目中,满足1∶500地形图测绘精度的同时,提升了大比例尺测图整体效率,并且形成了实景模型、高精度DEM等更加多样化的测绘产品。
    • 潘中华; 金晶; 陈胜林; 苏韬; 刘申; 高能攀
    • 摘要: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LiDAR点云数据转换为灰度图像提取建筑物的方法。首先,采用最近邻插值法将离散的LiDAR点云数据规则格网化,并标记每个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再利用重采样的LiDAR点云数据生成DSM灰度图像;然后借助于成熟的图像处理技术(灰度直方图统计、连通区域面积统计、二值化、边缘检测等方法)对灰度图像进行预处理;最后利用预处理后的灰度图像标记出LiDAR点云数据建筑物点。利用VC++编写LiDAR点云数据处理程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平坦的区域,该方法能有效提取建筑物点,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 戴腾; 王金龙; 周锋; 王爱华; 周军元
    •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单个三角形最小外接圆来提取水域边界的方法,通过构建TIN、计算三角形最小外接圆半径、三角形面域合并、提取面域边界等步骤,实现了从LiDAR点云数据中对水域边界的快速提取。利用覆盖湖北省长江流域的LiDAR点云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提取各种形状的水面区域边界,减小了后期DEM数据的人工编辑工作量,为实现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全省覆盖、不断提高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李涛; 常江; 胡东升; 廉旭刚; 吕俊沛
    • 摘要: 为了对比分析雷达点云和摄影测量数字高程模型精度差异,以山西某地的数据为例,设计对比分析方案,通过数据计算的结果分析得到相关结论。具体方法为对两份点云数据分别做点云分类,分为植被、建筑物、地面点三类,注意两份地面点需要转换为参数相同的规则格网DEM。对比方法使用python编程实现,需要编程实现的步骤有数据整合、去除粗差、运用相关公式编写对比方法、输出结果。研究表明:Lidar点云和影像点云中不同地物的高程差异比较大,例如当不做点云分类时得到的均方根误差(E_(RMS))达到724 mm,而做过点云分类之后,植被层的E_(RMS)可以达到1138 mm,涨幅57%,建筑物层经计算降幅达85%,DEM降幅13%。可见在硬化表面地区,传统摄影测量得到的影像点云可以代替Lidar点云,其他复杂环境做精度对比分析时一定要先做点云分类,对比结果相对更合理。文章使用了一套成熟的点云精度对比方案,经过验证有很高的可行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吴少龙; 裴嘉伟; 吴宇宸; 邵文轩; 郑欣婷; 张润凡
    • 摘要: “智能电网”的构建是现代化社会电力系统建设规划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输电走廊的数字化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现阶段输电走廊数字化仍需耗费大量人工,其自动化水平亟待提升。而输电杆塔的建模效率能否提升成为了决定整个输电线路三维建模效率的主要因素。为解决杆塔建模效率的问题,本文作为模型驱动的输电杆塔建模方法的前期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PCA算法与YOLOv5目标检测算法结合的塔型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PCA算法提取电塔的主方向,通过主方向投影实现了杆塔点云的二维转换,并将主方向投影图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入,进而通过YOLOv5算法实现了电塔的塔型识别。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对输电杆塔点云数据实时精确的塔型识别:塔型识别的平均精确度map@0.5为0.867,识别速度为0.02 s。
    • 康传利; 兰猗令; 王宁; 张振宇; 彭素琪
    • 摘要: 针对建筑物屋顶形状各异且附属物复杂,而机载LiDAR点云数据具有分布不均匀且缺乏语义信息导致分割屋顶面常出现欠分割与过分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SIFT结合3D Hough变换的建筑物屋顶点云分割方法。首先,引入曲率计算提高SIFT算法在屋脊与屋顶附属物处特征点的提取度,增强对结构复杂的附属物以及密集离散点的识别;然后,利用特征点构建kd-tree搜索5个邻近点构建拟合三角面,将拟合面法向量投入3D Hough空间并以拟合面法向量间夹角值判断平面可靠性,降低伪平面的出现几率;最后,利用累加计算和峰值检测获得屋顶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不同复杂程度的建筑物屋顶有较高的适应性并能较好地分割屋顶附属物,以点为评价单元的平均分割完整率与正确率达到98.19%与97.62%。
    • 冯文雯
    • 摘要: 传统的LiDAR点云建筑物模型会经常受到二维图纸的局限,极大地影响对建筑物的判断.而对于等高线族的分析,从等高线族的特性到建筑物等高线的划分,都能通过等高线的识别呈现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从而提高建筑物模型重建的效率.论文从等高线族的定义、机载LIDAR技术、屋顶识别、模型重建等方面,探讨基于等高线族分析的LiDAR点云建筑物模型自动识别及重建.
    • 安炯; 张同刚; 贾海龙; 邓川; 邢庭松
    • 摘要: 针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铁路隧道超欠挖分析和收敛分析等应用中如何能对任意形状隧道LiDAR点云进行断面差异分析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应任意形状铁路隧道LiDAR点云的断面差异分析方法.该方法先建立铁路隧道设计断面统一模型,提出实测断面点与设计要素对应关系判定方法,对从隧道LiDAR点云中提取出的断面在铁路隧道设计断面统一模型中逐点确定所对应的设计要素,并计算出断面在对应设计要素上的径向投影点到设定的起算高程面与设计断面左侧交点的弧长,根据弧长对断面进行排序,最后根据设定的采样步长对有序的断面进行采样得到实测断面,进而计算出实测断面相较于设计断面的偏差量.通过3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断面隧道模拟点云数据对提出的算法参数最佳取值进行试验,试验结果不仅给出了算法参数的最佳取值,也论证了本方法可以对任意形状铁路隧道LiDAR点云进行断面差异分析.
    • 徐逸; 甄佳宁; 蒋侠朋; 王俊杰
    • 摘要: 无人机遥感数据会衍生大量的光谱、纹理与结构特征,如何提取优势特征是提高红树林物种分类效率和精度的关键问题.针对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缓冲区获取的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和LiDAR点云数据,本研究旨在利用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的“特征重要性”属性筛选出适合红树林物种分类的8类优势特征: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单一特征(光谱波段、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F1—F3)及其融合特征(F4)、基于LiDAR点云的单一特征(高度和强度特征:F5和F6)及其融合特征(F7)、高光谱影像与LiDAR点云的融合特征(F8);基于以上优势特征构建8个XGBoost分类模型.结果 表明:综合物种分类精度及其制图结果,基于F8特征的模型分类性能最佳(总体精度为96.41%,莫兰指数为0.5520);基于单一数据源融合特征(总体精度,F4: 96.74%;F7: 90.64%)的分类性能优于基于单一特征(总体精度,F1—F3: 90.31%、92.20%和91.96%;F5和F6: 87.66%和81.99%);基于融合特征(F4、F7和F8)和纹理特征(F3)分类图的莫兰指数比基于单一特征(F1、F2、F5和F6)的更大.本文论证了无人机遥感数据和XGBoost方法在基于像元的红树林物种精准分类上具备可行性,可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保护与恢复的立体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陈松
    • 摘要: 依托铁路智能勘测体系,针对铁路勘测中大范围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D0M)的自动化生产,本文提出了LiDAR点云辅助的正射影像自动化镶嵌方法。LiDAR点云数据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地表形态起伏及地物变化信息,故基于点云数据构建镶嵌线搜索代价影像,然后提取出一条避开建筑、树木等高出地表区域的最优镶嵌线,避免产生地物几何错位,实现正射影像的自动化无缝镶嵌。试验表明,本文方法切实可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