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0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00113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相关文献由25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谢琳、孙建中、宋彩玲等。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0113篇
占比:99.96%
总计:200190篇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研究学者
- 冯谢琳
- 孙建中
- 宋彩玲
- 尤海燕
- 张小宁
- 张小征
- 张新萍
- 彭黄芳
- 曾献忠
- 李建华
- 李铁林
- 王志刚
- 莫雪红
- 贺能树
- 赵君
- 马俊
- 马廉亭
- 马建华
- 鲁劭敏
- 鲁和英
- 于小荣
- 付宏亮
- 任宝龙
- 何涌
- 何理盛
- 佘晓佳
- 侯慧
- 俞英欣
- 候昊明
- 傅向军
- 冉海涛
- 冯衍秋
- 刘亚杰
- 刘人恺
- 刘军
- 刘冰
- 刘凤菊
- 刘勇
- 刘宏伟
- 刘建刚
- 刘彭华
- 刘振华
- 勇强
- 华莎
- 卢刚
- 卢正娟
- 卫朱军
- 厉民
- 司同国
- 吉莉
-
-
范彩霞
-
-
摘要: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接受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并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收集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上均有一定表现,但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接受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几率,更有利于患者康复,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
-
-
-
符卓;
黄芬;
吴小山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氧饱和度监测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术后肢体血液循环观察中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7月DSA术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24 h内护士定时监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根据护士判断调节加压绷带压力,观察组除对照组方法另加上血氧饱和度仪夹于穿刺侧的趾端,观测记录双下肢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值,以观察病人是否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结果]观察组22例在术后观察到患肢血氧饱和度<95%,经对症护理后血液循环好转,未发生血管危险并发症,对照组2例术后1d~3d发生了血管危象,经减压处理肢体血液循环恢复.[结论]利用血氧饱和度监测DSA术后血氧饱和度曲线波幅的变化,可以早期预测血管危象发生的可能和预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DSA术后肢体血液循环观察提供客观、简便的监测方法.
-
-
张振帅;
周欣;
白金平;
任宝龙;
赵致平
-
-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在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等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武威医学科学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2周,在治疗期间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分析患者血管病变类型和部位.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治疗+3.0T核磁MRA检查.结果 观察组25例患者血管异常率为88.0%,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形成血管局部狭窄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和锁骨下动脉最多(19例,76.0%).对照组25例患者血管变异率为48.0%,均为血管局部狭窄有12例.观察组血管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在既往无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明显优于3.0T核磁MRA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的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对确定病变部位,预后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
向永军;
陈民;
王杭州
-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显示颅内血肿部分或大部清除,无死亡病例;首次术后2周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畸形血管的形态.明确诊断后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选择治疗方案;3个月后复查DSA显示畸形血管全切,随访6个月~3年无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定功能: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内出血量总和>10 mL需要手术干预;阶段性治疗儿童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可获得较好预后,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
-
尹虹祥;
宋林;
陈琦
-
-
摘要:
目的 对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其病因及DSA对后循环缺血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01-2014-11间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分析其在病因判断中的意义.结果 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7例(75.28%)存在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7例(40.30%);后循环脑梗死40例(59.70%),2组间血管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共发现病变部位106处,病变类型分别为粥样硬化38例,狭窄47例,闭塞13例,先天异常8例.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后循环TIA组(P<0.05),但2组间血管狭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存在后循环血管病变,DS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
-
黄鑫;
解锐;
俞英欣;
王晓风;
韩晓琛;
杜伟;
郭起峰;
戚晓昆;
邱峰
-
-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并评估预后。方法收集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5例单侧或双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2~71岁。所有患者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CT血管造影确诊,99m Tc-双半胱乙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完成脑血流灌注显像,分析患者一般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经DSA发现颅脑已建立侧支循环代偿供血系统13例。单侧皮质区血流灌注局限性减低22例,其中伴单侧基底节区血流轻度减低10例、伴单侧小脑灌注减低3例、伴单侧丘脑灌注减低9例;未见异常3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平均1.2分,经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平均0.5分。结论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灌注显像可有效评估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后的局部脑动脉血流灌注,安全有效,尤其有助于进一步评估DSA检查未见局部代偿血管形成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erebral blood after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intracranial vascular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and evaluate prognosis. Methods Clinical characteristies and imaging fentures of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cerebral vascular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in author’s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Nov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the 25 cases, 14 cases were males and 11 cases were females with ages from 22 to 71 years old. All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DSA) or CTA 25 patients receive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 rCBF) defermination by 99m Tc-ethyl-cysteinate dimer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 SPECT) scans. Results Thirteen patients with good collateral vessels com-pared confirmed by DSA. SPECT showed diffuse slightly decrease in cerebral cortex region in 22 pa-tients, with basal ganglia hypoperfusion in 10 patients, cerebellar hemisphere hypoperfusion in 3 pa-tients, and thalamus hypoperfusion in 9 patients. Three patients were normal. The average score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was 1. 2 on admission, and it was 0. 5 after treament. Con-clusion SPECT rCBF for the assessment of craniocerebral blood supplement in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cerebral vascular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may be safe and useful, especially for those patients whos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ere not detected by DSA.
-
-
穆洁;
勇强;
刘凤菊;
张蕾;
袁嘉;
邢媛媛;
郑敏
-
-
摘要:
目的 评价三维颈动脉超声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并分析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共54条血管),首先行DSA检查及常规颈动脉超声,再利用三维颈动脉超声扫描系统进行扫查,并进行颈动脉三维重建,测量斑块数目及管腔狭窄率,与DSA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致性.结果 三维颈动脉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高于DSA.对于颈动脉直径狭窄率超过70%的重度狭窄,三维超声与DSA检查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08,提示三维超声结果可靠.结论 三维颈动脉超声无创、无放射性,可直观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详细的三维解剖结构,斑块形态及位置,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望成为评价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重要检查方法.
-
-
-
梁满球;
郑晓林;
陈妙玲;
肖利华;
朱纯生
-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CTA表现,对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进行分组观察,与DSA对照,统计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分析.rn 结果:颅内动脉瘤共124例,共152个.CTA正确检出113例,正确率为91.1% ;正确检出动脉瘤140个,正确率为92.1%.12个动脉瘤漏诊,其中多发性、<3mm和3-5mm组别动脉瘤CTA漏诊数较高,与DSA比较,检出率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正确率较高,但多发性、较小的动脉瘤较DSA漏诊率高,如在诊断中加以注意,能提高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
-
-
梁满球;
郑晓林;
陈妙玲;
肖利华;
朱纯生
-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CTA表现,对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进行分组观察,与DSA对照,统计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分析.rn 结果:颅内动脉瘤共124例,共152个.CTA正确检出113例,正确率为91.1% ;正确检出动脉瘤140个,正确率为92.1%.12个动脉瘤漏诊,其中多发性、<3mm和3-5mm组别动脉瘤CTA漏诊数较高,与DSA比较,检出率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正确率较高,但多发性、较小的动脉瘤较DSA漏诊率高,如在诊断中加以注意,能提高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
-
-
梁满球;
郑晓林;
陈妙玲;
肖利华;
朱纯生
-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CTA表现,对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进行分组观察,与DSA对照,统计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分析.rn 结果:颅内动脉瘤共124例,共152个.CTA正确检出113例,正确率为91.1% ;正确检出动脉瘤140个,正确率为92.1%.12个动脉瘤漏诊,其中多发性、<3mm和3-5mm组别动脉瘤CTA漏诊数较高,与DSA比较,检出率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正确率较高,但多发性、较小的动脉瘤较DSA漏诊率高,如在诊断中加以注意,能提高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
-
-
梁满球;
郑晓林;
陈妙玲;
肖利华;
朱纯生
-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CTA表现,对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进行分组观察,与DSA对照,统计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分析.rn 结果:颅内动脉瘤共124例,共152个.CTA正确检出113例,正确率为91.1% ;正确检出动脉瘤140个,正确率为92.1%.12个动脉瘤漏诊,其中多发性、<3mm和3-5mm组别动脉瘤CTA漏诊数较高,与DSA比较,检出率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正确率较高,但多发性、较小的动脉瘤较DSA漏诊率高,如在诊断中加以注意,能提高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