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识别
敌我识别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6243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火力与指挥控制、当代海军、现代军事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电子学会2008年电子机械、微波结构工艺学术会议、2006年中国雷达技术论坛、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敌我识别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建波、董阳春、刘鹏等。
敌我识别—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6243篇
占比:99.91%
总计:246457篇
敌我识别
-研究学者
- 杨建波
- 董阳春
- 刘鹏
- 蒋庆全
- 邱宏坤
- 关春健
- 莫翠琼
- 谭源泉
- 黄成芳
- 吴继华
- 宋大伟
- 张银红
- 朱金芳
- 李飞
- 钟臣
- 阮绪芬
- 龙慧敏
- 丁浩
- 于津
- 何雅菲
- 余付平
- 刘勇
- 刘建
- 刘志武
- 刘炳
- 刘震
- 史军军
- 吉书鹏
- 吕敏
- 周镭
- 唐波
- 夏鸿
- 崔莉
- 常晓军
- 张晗
- 张玉
- 张进
- 彭坡
- 朱波
- 李丽霞
- 李勇
- 李天琪
- 李建秋
- 李捷
- 李琨
- 李盛钰
- 李谦
- 杨少华
- 柳海强
- 毛虎
-
-
吴昊;
赵巾卫;
刘志武;
卢鑫;
聂海江;
朱晓丹
-
-
摘要:
对高价值目标敌我识别系统的侦察任务已日益迫切,主要针对敌我识别信号主被动一体侦察定位应用,在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敌我识别应答信号的主动探测手段,并给出主/被动模式下的单站定位算法,相关技术可有效提高系统发现并跟踪目标的概率。
-
-
龙慧敏;
余博;
冯志斌
-
-
摘要:
针对通信协议未知或部分已知条件下询问和应答信号配对难、配对准确度不高等问题,利用询问与应答信号间时序的模式规律,提出了一种询问应答信号配对规则提取方法,实现了问答信号精准配对。以非合作侦察获得的询问和应答信号特征参数时间序列为基础,首先根据询问、应答节点定位信息和侦察节点位置信息估计时间窗,在此基础上以询问信号到达时间为起始,在应答信号序列中搜索时间窗范围内的应答信号,交叉构建询问-应答信号2-项候选项集;再采用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对候选项集进行特征聚类并挖掘频繁项集,通过频繁项集中问答信号频率、到达时间、脉冲宽度等参数,提取信号时序和特征配对规则;最后利用规则进行问答信号配对。计算机仿真和实采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当设置时间窗大小符合信号传播时间差且规则偏差小于50%时,置信度可达90%以上。
-
-
章倩;
王梓祺
-
-
摘要:
敌我识别在现代战争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有效的敌我识别可以避免攻击己方目标,能够实现更精准地打击。文章以指挥信息系统为背景,针对军事样本数据少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度量学习的敌我识别方法,用基于小样本学习分类技术实现在少样本条件下的敌我识别。相比以往基于概率推理的图像分类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实现敌我目标的分类。
-
-
陈致远;
沈堤;
余付平;
宋亚飞;
刘世军
-
-
摘要:
针对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研究较少同空中战场管理结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推理和证据理论的空中目标敌我识别方法。首先,分析了空中目标敌我识别与战场空域控制的联系,介绍了该框架下的敌我识别流程和判别逻辑。然后,通过设计直觉模糊推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推理规则和解模糊算法对该方法进行建模。接着,使用证据理论对模糊推理结果进行修正和融合,以实现连续识别。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陈慧敏
-
-
摘要:
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环境信息、平台信息和网络信息,按预定策略引爆或引燃战斗部装药,并可给出续航或增程发动机点火指令,选择弹药飞行姿态、飞行航路及攻击点,实施攻击任务协同及敌我识别的控制系统。引信是武器装备的核心部件,广泛用于兵器、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炮弹、火箭弹、枪榴弹、鱼雷、水雷、导弹等的起爆控制以及飞行器和航天器的点火、分离等控制。
-
-
陈文静
-
-
摘要:
敌我识别是现代战场军事对抗的重要手段,是战场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在现代高技术战场环境下,视距外、远距离敌我识别,能显著提升武器装备的反应速度,增强作战指挥与控制的协调性,降低误伤率。可以说,掌握了敌我识别技术,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如果丧失了敌我识别能力,在战场上就变成了瞎子、聋子,随时可能造成误伤、误炸现象,有时甚至比敌人还可怕。
-
-
陈致远;
沈堤;
余付平;
陈宏阳;
赵凯
-
-
摘要:
D-S证据理论作为一种不确定性推理工具,能够充分发挥多源信息融合的优势,提高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从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的实际应用出发,介绍了D-S证据理论的基本原理,梳理了空中目标敌我识别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从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的识别方法和信息融合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与分类,并简要总结了每种方法的优势、适用范围、使用价值等.最后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空中目标敌我识别方法,并对D-S证据在空中目标敌我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
常俊飞
-
-
摘要:
M5敌我识别系统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盟国开发的新一代敌我识别系统,与上一代M4敌我识别系统相比,该新型敌我识别系统可以实现海陆空全方位的识别及态势感知,更能适应多平台、多兵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复杂战场环境,因此对其关键技术及信号体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M5敌我识别系统RS纠错编码技术,本文概述了M5敌我识别系统的用途,构建了M5敌我识别系统RS(11,9)纠错编译码技术的理论模型.仿真分析和工程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
-
-
汤一峰
-
-
摘要:
当前,世界最先进战斗机座舱呈现出“显示玻璃化、信息综合化、功能集成化、决策智能化”,成为未来战斗机座舱形态与功能演进的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起,战中机座舱背后的“大脑”——航空电子系统,就开始从分立式架构向综合化架构演进。当时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主导,联合波音、洛马、诺格等主机厂,将数据链通信、导航、敌我识别、电子战等信息通过统一总线、统处理器方式进行整合,以期降低飞机线缆数量、提升处理效率。
-
-
陈韵;
刘建;
彭茄恩;
宋大伟
-
-
摘要:
针对IFF Mode5敌我识别信号采用了猝发窄脉冲MSK调制体制,无法采用经典的相干解调方法,提出一种近似相干解调方法,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定时同步算法,同时利用MSK调制谱特征进行载波同步,对IFF Mode5敌我识别信号进行解调.分析了基于同步环路的经典相干解调算法局限性和推导MSK近似相干解调方法理论基础,论证该方法可达到的理论极限与可行性,同时对IFF Mode5敌我识别信号进行了解调仿真,结果表明MSK近似相干解调方法针对窄脉冲MSK调制信号具有实现简单、处理有效的优点,相较于非相干类MSK解调方法性能有较大的提升.
-
-
- 《中国电子学会2008年电子机械、微波结构工艺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敌我识别(IFF)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敌我识别天线是敌我识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敌我识别天线的工作原理和组成,详细介绍了敌我识别天线在平板裂缝天线上的两种寄生方法,即胶粘法和穿墙法,并比较了其优缺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