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试点
政策试点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财政、金融、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专利文献853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求实、公共行政评论等;
政策试点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望、唐斌、于珂等。
政策试点
-研究学者
- 周望
- 唐斌
- 于珂
- 倪娟
- 凡志强
- 刘伟
- 崔志钰
- 庞明礼
- 张欣蕾
- 张超
- 徐李萍
- 朱婧
- 朱旭峰
- 林超
- 潘小炎
- 赵云
- 闫义夫
- 陈宇
- 高春兰
- 丁煌
- 丁肇启
- 付饶
- 兰慧君
- 冯锋
- 刘婕
- 刘宏玉
- 刘强强
- 刘志林
- 刘欢
- 刘海军
- 刘然
- 刘畅
- 刘筱婷
- 刘金发
- 刘鑫
- 刘铭秋
- 刘闯
- 占慧杰1
- 叶云淇
- 叶贵仁
- 吕萍
- 吴佩
- 吴宾
- 吴瑞
- 吴蓓蓓
- 吴雨菁
- 周建国
- 周霞
- 夏胜
- 姚尚建
-
-
贾海彦
-
-
摘要: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试点地区存在相互影响与协同配合的网络关系,其网络特征和演进秩序对优化试点路径直至全面建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梳理试点城市颁布的政策文本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量化分析了15个试点城市联结而成的政策网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以政策工具为媒介所形成的整体网络密度逐渐加强;但网络凝聚力呈现由“弱—强—弱”的演化态势;试点城市的政策执行能力两极分化明显,并形成“核心—边缘”的网络权力结构。对此,尊重制度演进秩序与规律,构建政策网络协同治理体系,强化政策工具规范性建设,打造政府与市场多层次合作的建制路径,是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点”及“面”推广的必然选择。
-
-
赵梓君
-
-
摘要: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上海市春季高考政策试点的实施与运行过程进行梳理,并用渐进学习理论中对试点形态的划分对其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在动态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试点是如何演变以实现政策创新的。本文将上海市春季高考政策实施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探索期、问题显露期和改革发展期,并分析在不同阶段特征所对应的试点形态类型。上海市春季高考政策试点主要经历了从互动形态到权威形态,再到共促形态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试点承办者较强的政策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上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强制实施是引致春季高考政策创新的重要原因。
-
-
龙云;
夏胜;
欧雷
-
-
摘要:
基于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政策背景,对省内试点与非试点部分区域的334份农村居民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心理认知中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其生活污染排放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政策试点在农村居民心理认知与其生活污染排放行为之间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农业合作社参与度在农村居民心理认知与其生活垃圾排放行为之间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但在农村居民心理认知与其生活污水排放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农村居民的性别和家庭年收入显著正向影响其生活污水排放行为,农村居民的学历水平和家庭年收入显著正向影响其生活垃圾污染排放行为。
-
-
王思琦
-
-
摘要:
中国独特的政策试点机制近年来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部分研究者将政策试点与发展经济学中广泛开展的随机对照实验进行类比,认为中国的政策试点应当借鉴或采用随机实验的程序与方法,以便对政策效果进行科学的影响评估(Impact Evaluation)或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论文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政策试点缺乏随机实验中干预的随机分配和精确的测量结果,但是,考虑到中国的政策实施规模与政府执行能力,随机实验评估并不是必要的。理由如下:国家发展是一个宏观的政治经济过程,随机实验评估难以真正实施;即使政策被随机实验验证有效,也可能由于政府部门能力存在差异而难以推广;在科层制下,随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并不一定会被重视与采纳;在局部地区和领域中,得到的实验结果可能无法在更大范围内重现。因此,真正高质量的政策评估,不仅需要准确认识到随机实验的价值与问题,还要充分结合实验与非实验方法,深入理解政策试点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
-
陈元欣;
童天瑞
-
-
摘要:
政策试点是我国政策实践过程中所独有的一种特色机制,以政策试点稳步推进政策创新扩散是理解我国政策实践过程的重要研究视角。立足于“试点城市-非试点城市-中央政府”的视角,选取第一、二批共41个社会足球场地建设试点城市作为案例库,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识别影响政策创新扩散的条件变量及其路径组合,研究得出政策试点推动政策创新扩散的内在逻辑:场地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较低;评价试点建设效果可有效提升创新关注度;邻近效应有助于激发场地建设的竞争态势;试点方案应紧跟中央政策要求并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从试点选点、方案制定、结果评估、试点推广4个方面阐述政策试点推动政策创新扩散的实践启示。
-
-
谢欣圆;
朱婧
-
-
摘要:
以可持续发展实践对概念原理的应用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特征,阐释其研究网络、重要节点、演进趋势和前沿热点。研究发现:相关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主题和内容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概念逐渐深入细化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部门行业实践,表现出局部化、精细化以及向小尺度发展的特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后,研究前沿与落实SDGs的各项目标关联紧密。本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内在关联,探索研究方向,旨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
-
兰慧君;
崔志钰;
倪娟
-
-
摘要: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目标与执行结果之间存在效果落差、不同政策执行主体之间存在行动落差、不同政策目标群体之间存在获得落差。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从政策执行逻辑闭环、政策执行主体动力机制和政策执行环境三个维度加以分析,主要在于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闭环存在缺陷、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动力机制欠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环境复杂。可以从完善政策执行逻辑闭环、改革职业教育政策试点和优化政策执行路径环境三个维度来解决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
黄利华;
李汉飞;
焦政
-
-
摘要:
珠三角城市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导致了集体土地的高占比,土地碎片化和难以整合成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难点。集体土地在要素流动性、权属及权益复杂性、出让及开发完整性等方面与国有土地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平衡这些差异并推动集体土地高效参与城市更新是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此次研究在佛山市南海区承担国家及广东省多项改革试点任务的契机下,结合对南海区城市更新难点的解析,采用目标分析法,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的流动性、推动不同性质的土地资源整合、优化土地整理的利益分配、整体平衡更新项目的利益四方面的策略,以创新集体土地主导权下的城市更新路径。
-
-
杨志军
-
-
摘要:
基于党中央“统”、中央政府“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的“统—总—分”政策结构对政策试点具有规定性和约束力。这种独特的政策结构来自于独特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决定了政策试点的方向和过程。以“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为例,由面到点的“传导—试点”机制是结构性前提,以点带面的“试点—推广”机制是目标化路径,由此达到建成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制度创新成果、作出重要示范的目标。其现实功能是:符合政策创新与扩散的一般规律;体现央地互动型国家治理新模式的特征;有利于促进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
-
-
郭甲嘉;
沈大军
-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经历了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重要变迁。应用多源流理论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变迁。从内在逻辑、民主化程度和变量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多源流理论在中国保护地变迁研究中的适用性;从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梳理了变迁的逻辑路线,总结了变迁的内容,变迁内容包括管理客体、管理主体和管理手段三个方面。结果表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变迁是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表现在问题源流中的指标数据和问题反馈促进了政策源流中政策建议和方案的提出,而焦点事件与政治源流中执政理念的冲突对变迁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政策源流存在渐进式完善过程,尤其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政策源流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此次变迁的逻辑路径主要包含三股源流的相互作用,通过引入国家公园重塑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其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