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接触面

接触面

接触面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166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1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75162篇;相关期刊679种,包括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数理天地:初中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全国弹簧学术会、第十四届全国弹簧失效分析讨论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弹簧专业研讨会、第十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等;接触面的相关文献由318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民、张嘎、檀俊坤等。

接触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1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5162 占比:99.41%

总计:176206篇

接触面—发文趋势图

接触面

-研究学者

  • 张建民
  • 张嘎
  • 檀俊坤
  • 姜殿凯
  • 卢廷浩
  • 王晓伟
  • 乔世范
  • 郭佳奇
  • 刘健
  • 杨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一鸣; 王伯昕; 张中琼; 王清
    • 摘要: 为研究正融土-混凝土接触面力学性质,采用应变式直剪仪分别开展了3种含水率条件下冻结和常温环境粉质黏土-混凝土接触面直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常温和冻结环境、不同法向荷载作用下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剪应力-位移曲线呈现明显的四阶段分布;影响其界面性质的因素为冻结情况、土壤含水率、法向压力;常温土-混凝土的剪切曲线呈弹塑性变形,没有明显峰值,正融土-混凝土接触面的剪切过程存在明显峰值.正融土-混凝土界面剪切强度始终小于正融土剪切强度;剪切过程的平稳阶段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相比其他阶段偏小.
    • 宿玉成
    • 摘要: chén jiàng xiào yìng,①相邻接触面不完全光滑时,载荷所导致的物体下沉。②施加预紧力之后,因负荷所导致的基台或修复体下沉。
    • 李博; 韩翔宇; 李婷; 李建国
    • 摘要: 阐述了线夹接头受损烧断等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分析了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对线夹的改进方案,采用了梯形多面接触,减小了接触面摩擦间隙,使带电体的线夹接头能够正常运行。
    • 彭远春
    • 摘要: 接触面抗剪强度是渠基土冻胀力作用的重要因素,会对渠道衬砌结构安全造成明显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的方式,探讨含水率、干密度、法向压力以及冻结时间等4个因素对北方寒区灌溉渠道冻结粉质砂土与衬砌混凝土接触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农田水利渠道的设计和建设有借鉴与参考作用。
    • 贾少东; 马杲宇; 王士民; 黄兴; 姚超凡; 何政树
    • 摘要: 盾构隧道穿越富水泥岩地层时,受盾尾注浆压力和地下水的共同作用,其衬砌管片会出现上浮现象。为研究盾构管片上浮时的位移与力学特性,分析速凝型浆液与管片堆载的抗浮效果。依托南宁地铁5号线下穿邕江段区间,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考虑流固耦合及管片的纵向拼装效应,对盾构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盾尾同步注浆压力是导致管片上浮的重要因素,浆液不完全填充时管片上浮量可达2.70 cm,与浆液完全填充的工况相比增加了37.05%;(2)上浮病害对管片内力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管片结构拱底轴力降低,拱腰与拱顶处轴力增加,环向内力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特征;(3)抗浮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管片竖向变形和错台量,并降低衬砌结构内力与最大螺栓轴力,隧道支护结构的服役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
    • 赵江涛
    • 摘要: 为研究黄黏土地区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对接触面进行了基本力学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归纳分析接触面受力变形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黏土地区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土体接触面的损伤力学本构模型,该本构模型较为切合实际,可为黄黏土地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 孔祥武; 姜峰林; 刘贤旺
    • 摘要: 依托云南省昌保高速公路工程,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并进行了静力分析,研究泡沫轻质土陡坡路堤的工后变形、地震荷载下地基-路基接触面的作用机理、位移反应;分析路堤的整体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地基-路基接触面(路基基底面)的摩擦系数值增大,路基表面不均匀沉降得到有效抑制和路基临空面的水平位移也相应的减小。另外,在静力与地震激励作用下,陡坡路堤滑动面均经过坡脚处。
    • 马力; 顾冬; 罗坤; 崔笑; 贾玉豪
    • 摘要: 以我国西南某重力坝溢流坝段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建立能反映坝体-坝基-库水动力相互作用及坝基滑裂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从坝基塑性区分布、接触面状态及关键点滑移量3个方面模拟分析近断层脉冲型与非脉冲型地震动对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非脉冲型地震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后坝基产生塑性破坏的范围、接触面处于滑动和脱开状态的范围以及坝踵关键点震后位移更大;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大坝更易产生滑动失稳,不可忽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大坝动力稳定的影响。
    • 吴悦; 刘丰铭; 赵春风; 侯忠伟; 王有宝; 涂义亮; 韩达光
    • 摘要: 土-结构物接触面力学特性是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之一,揭示其机理有利于促进对桩基础、挡土墙等结构物承载性能的认识。本文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注浆设备和室内后注浆试验方法,对3种注浆量和4种加、卸荷工况下,共计28组注浆和未注浆大型接触面进行直剪试验,分析不同加、卸荷工况对注浆砂土-混凝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和剪切影响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浆可逐渐消除加卸荷产生的接触面初始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差异。未注浆接触面未出现软化;注浆接触面呈现软化现象,并且软化出现在剪切法向应力较小的卸荷接触面剪切过程中。后注浆主要通过提高接触面等效黏聚力,改善接触面力学特性,对接触面等效内摩擦角无明显影响。同一注浆量下,浆液对无卸荷工况接触面等效黏聚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卸荷工况;卸荷工况的接触面剪切影响范围略大于无卸荷工况;加卸荷和注浆工况下,接触面剪切影响范围与接触面峰值剪切应力呈正相关。同一剪切法向应力下,注入浆液,通过压密注浆形成浆块,增大接触面混凝土板的粗糙度,改善卸荷接触面剪切特性;通过浆液渗透形成浆土混合体,对无卸荷接触面处土体特性进行改善。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中桩基工程后注浆提供指导。
    • 梁海林; 谭彩; 彭汝轩; 潘展钊; 刘建文
    • 摘要: 浆砌石重力坝由于胶结材料、条石两种筑坝材料存在较大的物理力学差异,不宜视为均质体。通过在有限元模型中建立接触面,模拟条石之间的胶结材料,建立考虑胶结接触面的浆砌石重力坝计算模型,进一步研究坝体在校核洪水位工况下的变形和应力情况。结果表明,设置接触面后,坝体顶部和底部均向上游发生变形,坝体中部向下游发生变形,坝体内部沿着接触面产生大量拉应力,混凝土防渗面板和坝基出现塑性区;随着接触面折减系数的减小,坝体变形量不断增加,坝体最大拉应力逐渐从坝体中部转移到坝体底部,坝体底部与坝基接触面的塑性单元不断增多,极易形成塑性贯通区,该接触面是坝体的最危险滑动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