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振幅比

振幅比

振幅比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247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力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306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06年纪念松潘平武地震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9届年会等;振幅比的相关文献由4906位作者贡献,包括董庆宾、林嘉平、朱威等。

振幅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6.6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2306 占比:93.13%

总计:2476篇

振幅比—发文趋势图

振幅比

-研究学者

  • 董庆宾
  • 林嘉平
  • 朱威
  • 陈玉珍
  • 张俊利
  • 王猛
  • 刘立上
  • 刘言成
  • 殷木云
  • 刘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永烨; 张蕙; 高伟亮
    • 摘要: 随着山西数字化台网监测能力的不断提升,近几年积累了丰富的非天然地震事件波形,由于震源性质及其传播路径等差异,使得波形特征不尽相同。选取2009年以来山西台网记录到的M;≥2.5爆破和塌陷事件波形数据,通过对事件的体波和面波波形形态、P波初动方向、A;/A;振幅比、幅频特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爆破A;/A;的值随震中距的增加基本呈现上升状态,而塌陷则呈现下降状态,并在一定震中距后基本保持持平。爆破和塌陷的能量均多集中在低频阶段0 Hz~1.5 Hz、能量衰减较快、频率成分相对简单,但塌陷的高频衰减要比爆破的略大。
    • 关鹏虎; 李斌; 李自红; 宋美琴; 梁向军
    • 摘要: 以近年来发生在山西地震带的3次代表性中小地震为例,基于P波初动、P波初动联合P/SV/SH振幅比、CAP波形反演与矩张量反演等多种方法,通过逐步增加参与计算的台站个数及选用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全面展示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求解过程与结果,并分析验证了不同数据类型、数据量及求解方法对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影响与约束。结果显示:1)基于P波初动获得稳定可靠的震源机制解至少需要8个以上初动清晰、对震中包裹性较好的P波初动数据;2)对于震级较小、台站记录不足的地震,增加振幅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结果的约束,但过多增加振幅比的同时,往往会显著增加矛盾比,而对结果的约束不明显;3)对于M;3.2这一级别的显著地震,CAP方法通常可以给出稳定且信度高的结果,但对于震级更大的中等地震,矩张量方法和CAP方法均可作为获得可靠震源机制解的理想选择。
    • 周力; 邱中秋; 袁亚帅; 宗智
    • 摘要: [目的]为了实现亚临界雷诺数下圆柱涡激振动振幅响应的准确预报,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强迫振动时圆柱的升力系数与振幅比(Cl-A/D)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圆柱的强迫振动进行二维数值模拟,计算得到激振频率比fe/fn=1附近范围内不同振幅比下的升力系数曲线。选取圆柱振动速度最大时对应的升力系数,建立Cl-A/D关系曲线。[结果]结果表明,Cl-A/D拟合曲线总体变化趋势与涡激振动预报程序SHEAR7的结果吻合良好。同时,各激振频率比fe/fn下的零升力系数点均位于振幅比A/D=0.8附近,且结构尾涡脱落模式在A/D=0.8附近发生了转变,由“P+S”模式转变到“2P”模式(P表示一对旋转方向相反的旋涡脱落,S表示单个旋涡脱落)。在圆柱涡激振动实验中,发现涡激振动出现“锁定”时的最大振幅在0.8D附近。[结论]亚临界雷诺数下强迫振动圆柱Cl-A/D关系曲线升力系数为零时对应的振幅比与圆柱在涡激振动中的最大响应振幅比基本保持一致,且圆柱尾涡脱落模式在此振幅比下发生了转变。
    • 韩彦伟; 张子建
    • 摘要: 深入研究车辆在粗糙路面行驶而激励引起的非线性振动响应,对揭示复杂动态响应机理和提升动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首先,本文利用运动非线性机制,建立质心垂向平移和绕质心俯仰的两自由度车辆系统的力学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导出系统的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分析自由振动系统的非线性回复力、势能曲线特性及平衡点稳定性.其次,针对自由振动系统,分析线性近似系统的频率比随参数的变化规律,又利用谐波平衡法分析非线性近似系统的幅频曲线特性.最后,针对强迫振动系统,利用数值方法得到系统的阻尼、路面波长及波幅对幅频响应曲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新型车辆模型具有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为行驶车辆系统提供参数设计和揭示振动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 李川江; 兰鸽; 王晓亮; 崔河; 朱辰哲
    • 摘要: 以滑动轴承作为支承的转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两边支承加柔性支座,建立了圆盘,轴颈和支承的微分方程,以复数矢量法为计算依据,求解了系统的最大振幅比公式,在软件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增加,系统最大振幅比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最后趋于平稳的过程;随着偏心率增加,系统最大振幅比峰值点也在增大;在偏心率增加的过程中,系统的最优匹配点和对应的支承参数值先减少后增大最后整体处于较平稳状态.
    • 高荣; 聂晓红; 刘建明; 向元; 张琳琳
    • 摘要: 对2021年3月24日拜城Ms5.4地震震前异常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其震前地震学异常,包括地震平静、天山中段3、4级地震异常增强、拜城地震窗、阿克苏单台振幅比和小震调制比等中短期异常.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震前异常主要为地震平静类异常,共有4项,按出现时间顺序分别为:乌苏—拜城地区ML4.0地震平静,拜城—乌鲁木齐地区Ms4.0地震平静,拜城—新源—库尔勒地区Ms3.0地震平静和新疆境内5级地震平静.
    • 李艳永; 王成虎; 乌尼尔
    • 摘要: 本文采用新疆测震台网数字波形记录,利用CAP和P、S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2018年9月4日伽师5.5级地震序列中MS≥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地震烈度等震线和双差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空间展布等特征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反演了震源处应力场.结果表明,伽师5.5级地震呈NE向的节面I为发震断层面,属于左旋走滑断层,震源深度为9km,发震构造可能为浅部超基底断裂;地震序列中有21次为走滑型,4次为正断型,说明绝大多数序列的破裂方式与主震相近,表明余震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控制;P轴方位在NNE向有明显的优势分布且倾伏角较小,T轴方位在NWW向有明显的优势分布且倾伏角较小,说明震源处主要以NNE向水平挤压和NWW向水平拉张作用为主;此次伽师5.5级地震序列表现的浅部应力场与已有研究得出的震源区深部应力场基本一致,应力形因子R的最优解为0.17,说明震源处近NE向中间主应力σ2有一定挤压成分.
    • 陈江琴
    • 摘要: 鉴于马鞍山地区矿山较多,常有人工爆破发生,为了快速识别事件性质,分析了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在P波初动方向、纵横波振幅比、衰减速度、频谱、发震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 白旭; 陈云
    • 摘要: 文章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采用有限体积法结合重叠网格技术在低雷诺数Re=300条件下对串列不等直径双圆柱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直径比(d/D)和间距比(G/D)对串列不等直径双圆柱涡激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下游圆柱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间距比的增加而减小;下游小圆柱的振幅比随着直径比的增加而减小,当G/D=2,d/D=0.2时,上、下游圆柱的振幅比均取得最大值,其中下游圆柱的振幅比最大可达3.2 d;间距比和直径比对上游大圆柱的升、阻力系数的影响较大,下游小圆柱的升、阻力系数均随着直径比的增加而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海流能发电装置振子直径比和间距比的选取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