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病鉴定

抗病鉴定

抗病鉴定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5160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中国种业、种子、种子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五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杂粮产业发展论坛等;抗病鉴定的相关文献由375位作者贡献,包括冀丽霞、康厚扬、王作英等。

抗病鉴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5160 占比:99.62%

总计:25255篇

抗病鉴定—发文趋势图

抗病鉴定

-研究学者

  • 冀丽霞
  • 康厚扬
  • 王作英
  • 王昱琦
  • 王浩波
  • 白琪林
  • 程国旺
  • 郭宝德
  • 陈国跃
  • 顾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杨芳; 林凤仙; 宋小强; 梁海燕; 邓亚蕊; 李海
    • 摘要: 以365份糜子资源为材料,采用人工饱和接种法,于2020—2021年连续两年对其进行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65份参试资源中,免疫的资源5份,占总资源的1.37%,分别为PI365842、PAN886、PAN892、PAN102和I23290;高抗资源49份,占13.42%;抗病资源42份,占11.51%;表现中抗资源49份,占13.42%;感病和高感资源分别为143份和14份,分别占39.18%及3.84%。对62份感病糜子资源农艺性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糜子在感染黑穗病后,出现株高降低、茎粗减小、节数增加、叶面积减少等显著变化,而植株整体表现为矮化型褐小叶丛生型。
    • 李晓蓉; 苏思荣; 张银霞; 张振海; 田蕾; 罗成科; 李培富
    • 摘要: 以85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及引进水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瘟和穗颈瘟抗性进行鉴定,分析Pita、Pib基因在这些水稻种质资源中的分布及其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明确这2个基因在水稻抗穗颈瘟方面的价值,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穗颈瘟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85份水稻种质资源中,抗叶瘟的有66份,抗病率为77.65%;抗穗颈瘟的有40份,抗病率为47.06%;综合抗稻瘟病的有56份,综合抗病率为65.88%,综合抗性评价最高能达到抗。85份水稻种质资源中,基因组合为Pita^(+)/Pib^(+)的有42份,对穗颈瘟的抗病率为40.47%,对稻瘟病的综合抗病率为69.05%;基因组合为Pita^(+)/Pib^(-)的有17份,对穗颈瘟的抗病率为70.59%,对稻瘟病的综合抗病率为82.35%;基因组合为Pita^(-)/Pib^(+)的有17份,对穗颈瘟的抗病率为47.06%,对稻瘟病的综合抗病率为52.94%;基因组合为Pita^(-)/Pib^(-)的有9份,对穗颈瘟的抗病率为33.33%,对稻瘟病的综合抗病率为44.44%。不同基因组合对穗颈瘟的抗性表现为Pita^(+)/Pib^(-)>Pita^(-)/Pib^(+)>Pita^(+)/Pib^(+)>Pita^(-)/Pib^(-),对稻瘟病的综合抗性表现为Pita^(+)/Pib^(-)>Pita^(+)/Pib^(+)>Pita^(-)/Pib^(+)>Pita^(-)/Pib^(-)。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ib基因与穗颈瘟抗性无显著的相关性,Pita基因与穗颈瘟抗性有显著的相关性。综上,Pita基因可以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稻抗穗颈瘟育种,同时在生产上Pita基因也可以和Pib基因相结合,用于抗稻瘟病的基因聚合育种。
    • 赵沛; 杨兆光; 吴洁; 李捷; 吴珍平; 夏绍南; 乔艳艳
    • 摘要: 通过对江西省2010~2019年207份材料抗枯萎病性分析及对2016~2019年87份材料的抗黄萎病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近10年来高抗以及抗病品种占总参试品种的37.20%,且抗枯萎病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参试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水平较低,近4年来抗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17.24%,缺乏高抗品种,但近两年来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总体呈增强趋势。共筛选出5个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兼抗的品种。
    • 苏玉静; 张乐乐; 杨正威; 陈红旭; 刘帅; 杨世玮; 申顺善; 孙凯乐; 孙治强
    • 摘要: 利用马铃薯离体叶柄接种方法分别比较了5种不同接种浓度、4个不同接种时间的接种效果的差异,并利用该方法鉴定了14份马铃薯品种对黑胫病的抗性.在试验中发现,使用马铃薯黑胫病菌浓度为103CFU·mL-1,并且在接种马铃薯离体叶柄后36 h记录统计的接种效果较好.同时,利用该方法对14份马铃薯品种进行接种鉴定,鉴定出高抗品种2份、中抗品种5份、中感品种3份、高感品种4份,并且与传统主茎注射接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2种方法的抗性鉴定结果相近.因此利用离体叶柄接种方法鉴定出的马铃薯品种的抗性可为今后马铃薯黑胫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习玲; 王昱琦; 杨修; 朱微; 陈国跃; 王益; 覃鹏; 周永红; 康厚扬
    • 摘要: [目的]小麦条锈病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Pst)引起的气传性真菌病害,是世界范围内最具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之一.发掘抗病资源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通过鉴定和评价云南小麦地方品种对中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综合分析可能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当前中国小麦生产上毒性强、流行频率高的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和CYR34对243份云南小麦地方品种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成株期使用CYR32、CYR33、CYR34和贵农致病类群等混合生理小种进行抗性鉴定,并利用小麦生产上重要抗条锈病基因Yr5、Yr10、Yr15、Yr18、Yr26、Yr28、Yr29、Yr30、Yr36、Yr39、Yr41、Yr48、Yr65、Yr67、Yr80和Yr81的紧密连锁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在243份小麦材料中,18份种质对CYR32表现苗期抗性,32份种质对CYR34表现苗期抗性,对CYR32和CYR34均表现苗期抗病的有8份,占3.29%.结合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174份地方种质表现为稳定的成株期抗性,占71.6%,其中105份种质高抗条锈病.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携带Yr10、Yr18、Yr29、Yr30、Yr65和Yr81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48、44、4、6、4和101份.同时携带2、3和4个抗性基因的材料各有34、4和1份.所有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Yr5、Yr15、Yr26、Yr28、Yr36、Yr39、Yr41、Yr48、Yr67和Yr80.此外,74份地方种质未检测到以上所有抗性基因,其中58份具有成株期抗性,可能携带其他已知或新的条锈病抗性基因.[结论]云南小麦地方品种作为中国特有的小麦种质资源,具有优良的条锈病抗性.243份供试小麦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抗性水平整体偏高,筛选得到174份具有稳定抗性的地方种质,同时有74份可能携带其他已知或未知的抗性基因,可作为进一步挖掘抗条锈病新基因或QTL的亲本来源.
    • 赵旭阳; 陈国跃; 姚方杰; 龙黎; 王昱琦; 康厚扬; 蒋云峰; 李伟; 邓梅; 李豪
    • 摘要: 为应对当前条锈菌强毒性小种对中国小麦生产带来的威胁,本研究通过鉴定来自青藏春冬麦区的93份小麦地方种质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或致病类群在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水平,检测其可能携带的条锈病抗性基因,为培育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抗源.利用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号(CYR32)和条中34号(CYR34)对93份来源于青藏春冬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进行温室苗期抗性鉴定,并于2015—2016、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在四川崇州和绵阳共4个田间环境下,利用由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水源致病类型(Su11-4、Su11-5)、贵农22致病类型(G22-14)组成的混合菌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同时利用Yr5、Yr10、Yr18、Yr24(=Yr26)、Yr48、Yr65和Yr67共7个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紧密连锁的侧翼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进行检测.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份(占4.30%)种质对CYR32表现苗期抗性;3份(占3.26%)对CYR34表现苗期抗性;其中1份种质(白颖无芒小麦)对CYR32和CYR34均表现苗期抗性.10份种质(占10.75%)在4个田间环境中均表现成株期抗性.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Yr18、Yr48和Yr65的种质分别有11份、40份和1份.其中,7份可能同时携带Yr18+Yr48基因;3份未检测出供试已知Yr基因,推测其可能携带其他已知或未知条锈病抗性基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春冬麦区小麦地方种质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或致病类群的抗性整体水平较低,其携带抗性基因的多样性也较低;建议对表现良好抗性且可能携带未知抗性基因的地方种质进行发掘并利用其加快育种.
    • 李文凤; 王晓燕; 仓晓燕; 单红丽; 王长秘; 张荣跃; 尹炯; 黄应昆
    • 摘要: 为建立简便高效、致病性稳定和规范实用的甘蔗抗白叶病鉴定方法,推动甘蔗抗白叶病育种,本文从甘蔗材料处理与种植、接种液配制、接种方式、病情调查、分级标准制定等层面对甘蔗抗白叶病鉴定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索,首次优化创建了简便高效、致病性稳定和规范实用的甘蔗抗白叶病鉴定方法,即种苗喷雾接种法和生长期切茎接种法.种苗喷雾接种法:直接筛选甘蔗白叶病植原体蔗茎榨汁加10倍量无菌水配制接种液,接种液喷洒蔗种,塑料薄膜保湿,接种材料桶栽置于防虫温室培养,接种种植30 d开始调查病株率,按1~5级标准进行抗病性评价.切茎接种法:直接筛选甘蔗白叶病植原体蔗茎榨汁加10倍量无菌水配制接种液,鉴定材料桶栽置于防虫温室培养,株龄6月时切茎用移液枪将100 μL接种液滴入根部切口接种,接种种植20 d开始调查病株率,按1~5级标准进行抗病性评价.两种方法与自然传播相似,接种后发病显著、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发病相吻合.通过两种接种方法和田间自然发病调查,鉴定明确了10个主栽品种对甘蔗白叶病抗病性,其抗病性真实、可靠,可作为今后甘蔗抗白叶病鉴定标准品种.
    • 赵沛; 杨兆光; 吴洁; 李捷; 吴珍平; 夏绍南; 乔艳艳
    • 摘要: 通过对江西省2010~2019年207份材料抗枯萎病性分析及对2016~2019年87份材料的抗黄萎病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近10年来高抗以及抗病品种占总参试品种的37.20%,且抗枯萎病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参试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水平较低,近4年来抗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17.24%,缺乏高抗品种,但近两年来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总体呈增强趋势.共筛选出5个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兼抗的品种.
    • 蒋舒蕊; 王怀正; 李静; 赵威; 赵凯; 朱海山
    • 摘要: [目的]调查统计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资源的农艺性状,筛选具有抗番茄青枯病、溃疡病、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材料,为茄科抗病优良砧木的收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及田间常见病虫害调查,筛选出优良砧木,并与对照(自交系番茄5号)进行番茄青枯病、溃疡病、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抗性鉴定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热图对资源属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形态特性及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可将材料归属为茄科的3个属,其中茄属材料17份,皆为直立型,主茎颜色主要为绿色,株高为82.42~292.29 cm,叶型均为长卵圆形,叶色为绿色和深绿色,花冠颜色以白色为主,果面皆有光泽,果色多数为橘红色,单果重在1.61~433.54 g;番茄属材料7份,生长习性以无限生长型为主,株型以半蔓性为主,叶片类型有普通叶型、复细叶型和薯叶型,叶片均为羽状复叶,花序类型为单式花序,花色皆为黄色,果实以中果型为主,果形有圆形、扁圆形和长圆形;辣椒属材料5份,株型有半直立型和直立型,主茎颜色绿色为主,叶形以长卵圆形为主,花冠颜色皆为白色,成熟果色红色,果面光滑有光泽,果顶形状以钝圆形为主.主成分分析得出前3个主成分能反映所测15项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累积贡献率为82.758%.所有材料中7份抗病性、生长势、适应性均较好,且在相近苗期,砧木与接穗茎的粗度一致,茎叶无皮刺;5份具有优良的果实性状.7份优良材料中,对青枯病表现免疫的3份,高抗2份;对溃疡病免疫的2份,高抗资源3份;对枯萎病没有表现免疫和高抗的资源,抗病2份;对茄子黄萎病免疫的3份,高抗1份;S-11免疫青枯病、溃疡病和黄萎病3种病害.[结论]29份野生茄科资源属于3个属,其中7份砧木材料表现优良,2份(S-7和S-11)免疫青枯病和溃疡病,1份(S-11)免疫番茄青枯病、溃疡病和黄萎病,可为茄科蔬菜抗性基因的开发利用提供材料,且部分茄科砧木资源具有应用于生产的价值.
    • 管方念; 李豪; 陈国跃; 龙黎; 姚方杰; 王昱琦; 江千涛; 康厚扬; 蒋云峰; 李伟; 邓梅
    • 摘要: [目的]黄淮海麦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和条锈病流行区,从该麦区小麦农家品种中鉴定一批对当前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具有稳定抗性的优良种质,并了解其携带当前抗病育种利用的重要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布,为进一步在条锈病抗性育种中有效利用和发掘其抗性基因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应用当前中国小麦生产上毒性强、流行频率高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CYR32)和条中34(CYR34)对152份来源于黄淮海麦区小麦农家品种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并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在四川崇州和绵阳利用由条锈菌CYR32、CYR33、CYR34、水源11-4、水源11-5组成的混合小种进行人工接种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同时利用Yr9、Yr10、Yr18、Yr24/26、Yr30、Yr36、Yr39、Yr41、Yr48、Yr65、Yr67、Yr80和Yr81共13个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应用的重要已知条锈病抗性基因的标记进行分子检测,推测其可能携带的抗性基因.[结果]9份农家品种对CYR32具有苗期抗性,9份对CYR34具有苗期抗性;其中,2份种质在苗期对CYR32和CYR34均表现抗性.35份农家品种表现为稳定的成株期抗性,占23.03%.结合苗期和成株期抗性表型分析,7份种质表现出全生育期抗性,占4.61%.利用已知条锈病抗性基因单基因系为阳性对照进行分子检测发现,131份种质携带Yr18,2份携带Yr41,13份携带Yr48,57份携带Yr81;共有66份种质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组合类型(Yr18+Yr41、Yr18+Yr48、Yr18+Yr81和Yr48+ Yr81);所有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Yr9、Yr10、Yr24/26、Yr30、Yr36、Yr39、Yr65、Yr67和Yr80,5份抗性种质未检测到上述Yr基因,可能携带未检测的其他已知条锈病抗性基因或未鉴定的新基因.[结论]黄淮海麦区小麦农家品种对当前流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多表现为成株期抗性,该麦区主要携带来源于中国农家品种抗性基因Yr18和Yr81;获得的苗期或成株期稳定抗性农家品种可能携带对当前小麦生产中流行小种具有抗性的其他已知或未知基因及其组合,是在小麦条锈病持久抗性育种中可进一步利用的重要抗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