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歌曲
抗战歌曲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专利文献966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下一代、琴童、北方音乐等;
抗战歌曲的相关文献由25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梦悦、梁茂春、雍凌凌等。
抗战歌曲
-研究学者
- 王梦悦
- 梁茂春
- 雍凌凌
- 孙焕英
- 林媛
- 谭小萍
- 丁庆
- 于林青
- 何季元
- 刘建望
- 半夏
- 常丽梅
- 木子
- 李焱
- 樊右伟
- 白兰
- 秦宁
- 臧持
- 陈洁
- 马力
- 魏军
- 丁明飞
- 万梅红
- 付继红
- 任卫新
- 任竞
- 何云蛟
- 何坤
- 何新宇
- 余玮
- 傅家德
- 傅庚辰
- 关鹤岩
- 冉国元
- 冉平
- 刘剑锋
- 刘天虹
- 刘小宁
- 刘庆云
- 刘庆鹏
- 刘意
- 刘昊
- 刘晓川
- 刘智勇
- 刘正材
- 刘玲
- 刘璐璐
- 刘良模
- 刘金华
- 刘雅琴
-
-
尚天鸿
-
-
摘要:
歌曲《松花江上》,是创作于抗日战争前期的抗战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歌曲分三段,每一段都有其独特的感情色彩,丰富的情感在当时激励和鼓舞人们奋起反抗。在曲调中,大胆地进行中西方融合。张寒辉老师在1936年创作的版本,非常适合美声男高音演员独唱。传唱至今,形式也已丰富多样,其经久不衰更加证明了本首作品的经典。本文以歌曲《松花江上》的演唱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分析研究歌曲《松花江上》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
王琪
-
-
摘要:
抗战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叙事性歌曲,作品逻辑独特,意义深刻。本文旨在通过歌词情感塑造,探究该音乐作品中作曲者的音乐创作构思。本文通过叙事性分析、调式调性分析和旋律分析等对该音乐作品进行多角度阐述。
-
-
林媛
-
-
摘要:
抗战时期,俄苏音乐在中国出现了一次传播高潮。这一传播高潮以中苏重新修好为背景,呈现出跨越党际、以声乐体裁为主、逐渐向音乐专业内部过渡的传播特点。这一时期俄苏音乐对中国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虽然局限于“旋律层”,且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但是俄苏音乐在微观技术层面促进了中国音乐在技术语言上表达群体情感的准确性,具有象征意义的旋律音调为下一个具有“排他性”的友好序列的最高峰做了一次历史性的铺垫。
-
-
白宁
-
-
摘要:
《游击队歌》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贺绿汀在1937年11月创作的群众歌曲。歌曲的创作另辟蹊径,从鼓励游击队员的战斗勇气和反映其乐观精神的角度出发,展现出游击队员们机智勇敢、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整部作品具有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的真实质朴、诙谐生动的音乐形象以及鲜明的时代性与斗争性等特点。文章主要分析抗战歌曲《游击队歌》的创作,以供参考。
-
-
林媛
-
-
摘要:
抗战时期,俄苏音乐在中国出现了一次传播高潮。这一传播高潮以中苏重新修好为背景,呈现出跨越党际、以声乐体裁为主、逐渐向音乐专业内部过渡的传播特点。这一时期俄苏音乐对中国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虽然局限于“旋律层”,且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但是俄苏音乐在微观技术层面促进了中国音乐在技术语言上表达群体情感的准确性,具有象征意义的旋律音调为下一个具有“排他性”的友好序列的最高峰做了一次历史性的铺垫。
-
-
李晓利
-
-
摘要:
抗战时期,文艺成为宣传抗战思想、鼓励民众斗争的一股重要力量。桂林作为当时西南的文化中心之一,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推动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桂林文化城”的形成。音乐家薛良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桂林开展各类抗战活动,编辑期刊、歌曲集与音乐书籍;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歌曲作品;并且还撰有一部分通俗的音乐理论文章,推动了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的发展。
-
-
周渝
-
-
摘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事变地建起博物馆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那段苦难的民族血泪史:1931年9月18日夜晚沈阳北大营的枪炮声,改变了太多中国人的命运。
-
-
宋一平
-
-
摘要:
《叱咤风云集》是目前所知抗战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抗战歌曲集,该歌集版本众多,影响广泛,但至今鲜为人知.这部歌集的诞生,不仅促进了抗战歌曲的创作与传播,也推动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发展.本文对该歌集进行整理,并对其版本和编者吴涵真的身份进行考证,来探究该歌集及其所录歌曲的历史面貌,并思考歌曲传播媒介对抗战宣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
陈灏月;
李焱
-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一批内容丰富、极富感染力的抗战歌曲,极大鼓舞了各族人民共御外侮的斗志,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挖掘这些抗战歌曲的内涵、特点和时代意义,对于纠正一些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存在的"恶搞"与哗众取宠不良倾向,创新抗战精神宣传形式,进而从艺术领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现实意义.
-
-
曹利群;
程曦敏;
吴山青
-
-
摘要:
“诗言志,歌咏言”。抗战时期,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据统计,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抗战期间,至少流传下来了500多首抗战歌曲,其中以《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为代表。国难当头,千万中华儿女踏着瞭亮歌声奔赴疆场,无所畏惧,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