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艺
抗战文艺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专利文献88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武汉文史资料等;
抗战文艺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国林、章绍嗣、吴永平等。
抗战文艺
-研究学者
- 孙国林
- 章绍嗣
- 吴永平
- 王嘉良
- 曾广灿
- 段从学
- 沈卫威
- 何瑶
- 刘安
- 向延生
- 周勃
- 周启祥
- 孙晓东
- 张华林
- 张泉
- 张育仁
- 李文平
- 李葆琰
- 王子韩
- 王芳芳
- 苏光文
- 蒋娜
- 蔺玉娇
- 郝明工
- 严肃
- 伍毅师
- 何勇
- 何小海
- 何映宇
- 倩砺
- 傅正乾
- 冯亦代
- 冯仲平
- 刘卫东
- 刘国君
- 刘增杰
- 史珩
- 史莽
- 向蕾
- 吴宏聪
- 吴小宝
- 吴述桥1
- 周珉佳
- 士文
- 孙中田
- 孙焕英
- 孙继亮
- 宋嘉扬
- 屠毅力
- 崔明芬
-
-
何瑶
-
-
摘要: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的一翼,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重大。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大致可以1942年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时期,而大后方小说的主题也以此为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从《抗战文艺》上小说这种体裁入手,通过深入地细读文本,纵向整体地考察,可以复现大后方小说发展的原生态图景,从而更准确地揭示抗战时期大后方小说主题的变化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
-
何小海
-
-
摘要:
边缘生存与边缘话语,是南下作家在战时南洋地区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化方式。在南洋这样的多元文化主义国度里,左翼作家杨骚善于透过法西斯统治的重重帷幕,以边缘性的话语与南洋人民共同完成反侵略文学这一神圣篇章的主题书写。杨骚以编辑为务、编辑闽侨总会机关刊物《民潮》;在当时那些对马华文学影响较大的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撰写富有南洋特色的马来亚军民抗战剧,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
-
沈卫威
-
-
摘要:
一1937-1948年间,郭沫若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教育部、外交部、内政部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各类档案中留下的文稿有600多件。为了便于整理,我将其分为11类:一、信函。二、电文。三、通知。四、批示。五、指令。六、训令。七、报告。八、签呈。九、评审。十、文稿。十一、题字(手迹及钤印)。抗战期间,国共合作,郭沫若先后作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将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因工作需要,有大量公文签呈,仅从已打开的300卷档案中,查得300多份这类签呈文稿。
-
-
李忠全
-
-
摘要:
什么是延安文化?从2015年开始,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筹办延安文艺纪念馆,到2020年开馆,前后近六年时间,我多次参与陈展方案的论证。最终确定的方案六个单元包括文艺队伍大集结、鲁迅艺术文学院、抗战文艺大繁荣、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大发展、延安文艺新出发。突出了延安文艺,实际上也就是突出了延安文化。
-
-
王巨川
-
-
摘要:
东北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及发展,不仅有诸如中国左翼戏剧思潮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东北作家在异态空间中反侵略反殖民意识的自发呈现。以金剑啸为核心的东北左翼作家在1933年前后通过创办剧团、报纸副刊以及戏剧演出等方式,在东北沦陷区针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左翼戏剧运动,即一场以唤醒民众抵抗意识、揭示民众苦难境遇以及联合爱国文艺家共同反满抗日为宗旨的演剧与创作运动。相较于上海左翼戏剧运动而言,东北左翼戏剧的演剧及创作在主题精神、艺术表达及思想内涵等方面都表现出特有的启蒙与救亡叠加的本质性特征。东北左翼戏剧运动推动了东北抗战文艺的深入发展,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和抗战文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周珉佳
-
-
摘要: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不同时代的中国文艺创作者不断地阐释、传播和反思.新世纪伊始,抗战题材话剧创作在深挖人文价值、重塑民族形象、还原历史、反思人性等基础上,追求叙事视角、叙事风格、情节戏剧感等写作层面的突破,秉持抗战文化的新时代秩序和历史主体再生产的本质特征,构建一种本土性和世界性交融的艺术风貌以及多元与包容的创作个性,也就是说,抗战文化艺术创作在新世纪有了更为鲜明准确的定位和概念.在新世纪戏剧舞台上,在尊重历史与还原历史之中重新审视抗战戏剧所表达的民族意识和使命感,挖掘从曾经的"文化抗战"到今天"抗战文化"的本质内涵,既是新世纪抗战题材话剧的时代意义,也是分析中国话剧创作与接受的一个独特角度和研究层面.
-
-
蓝善康
-
-
摘要:
抗战期间广为流传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的提出者并不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根据老舍的记述,这一口号由老向在文协成立之前首次提出.但在文协成立之后,老舍等人却将这一口号的提出者移植到文协名下,且在多人的追述中将提出时间默认为文协成立之时,形成了"以讹传讹"的效应,使这一口号上升为集体意志并为抗战文艺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实践层面,由于人财物的紧张、内部的分歧以及认识上的差异,该口号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以胡风为负责人的文协研究部,无意于履行该口号的推行职责,进而导致该口号在抗战大后方没有生成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效果.
-
-
杨念泽;
蒋锐
-
-
摘要: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进了基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左翼文艺家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与代表国民政府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文艺家、自由阶级文艺工作者等社会阶层,在共同抗敌、共御外辱的基础之上共同组建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过程首先使得左翼文艺家走出了左翼文艺"地下"式、"反政府"式的写作环境,获得了合法的身份与写作、批评、出版的自由;同时,新的时代主题、新的历史处境和新的政治形式,也使得左翼文艺家必须转变其创作方式和创作方法,以获得本时期文艺界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总体来说,在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下,本时期左翼文艺家的生存处境呈现出一种"自由"与"不自由"复杂纠缠的境地,而对国民政府官方意识形态的接纳与改造,则成为本时期左翼文艺家创作转型的核心方针.这些也使得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具有与"五四"和土地革命时期截然不同的风貌.
-
-
段俊;
张倩
-
-
摘要: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创办的《抗敌报》设立了文艺副刊《海燕》,以鲜明的时代感凝聚起大批文艺工作者,刊载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艺批评等多种文体作品,顺应了抗战文化形势.《海燕》为抗战文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抗战宣传提供了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抗战背景下晋察冀根据地的文艺图景,生动体现了晋察冀文化界在抗战初期为巩固思想堡垒、宣传抗战而作出的努力.
-
-
高延胜
-
-
摘要:
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艺术家,他们与党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开展了抗战歌咏、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动员、组织、团结和教育人民群众的强大作用。鲁艺引领了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的抗战文艺的发展,奠定了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最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