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尖瓣反流

三尖瓣反流

三尖瓣反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42415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中国心电学论坛、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等;三尖瓣反流的相关文献由628位作者贡献,包括潘世伟、肖锡俊、周达新等。

三尖瓣反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2415 占比:99.97%

总计:542597篇

三尖瓣反流—发文趋势图

三尖瓣反流

-研究学者

  • 潘世伟
  • 肖锡俊
  • 周达新
  • 唐红
  • 孟红
  • 徐志云
  • 曹健斌
  • 李富骊
  • 李逢昌
  • 潘文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晓聪; 林辛辛; 张新禄; 修建成
    • 摘要: 三尖瓣反流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疾病,既往一直被忽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并不是一种良性疾病,多数患者因手术风险高而只能采取药物姑息治疗,经导管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或是一种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就目前经导管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方式与设备进行综述。
    • 王世栋; 王钊; 朱浩杰; 刘志敏; 樊晓寒
    • 摘要: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完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面积分为无、轻、中、重度四级。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基线提高至少一个等级。按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间隔部电极组和心尖部电极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对于三尖瓣反流进展是否存在影响。结果:198例患者平均年龄(57.1±12.1)岁,其中125例患者植入ICD,73例患者植入CRT-D。间隔部电极组115例(58.1%),心尖部电极组83例(41.9%),基线存在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共28例(14.1%)。中位随访12(9,16)个月,共有48例(24.2%)患者出现三尖瓣反流进展,其中间隔部电极组28例(24.3%),心尖部电极组20例(24.1%),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进一步分析显示,24例(12.1%)患者在随访期间进展为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其中间隔部电极组16例(13.9%),心尖部电极组8例(9.6%),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同时,两组患者随访时的三尖瓣舒张期流速和三尖瓣舒张期跨瓣压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显示两组三尖瓣反流进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14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除颤电极植入间隔部并未增加三尖瓣反流进展的发生风险(HR=0.55,95%CI:0.29~1.02,P=0.07)。结论:ICD除颤电极的植入位置与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可能并不相关。
    • 许毓楷; 张智伟
    • 摘要: 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常合并三尖瓣反流(TR)。严重TR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ASD介入封堵术已成为代替外科手术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三尖瓣的介入治疗也有了新的尝试。但目前对于ASD合并TR患者的研究较少,对于ASD合并TR的患者在ASD闭合后三尖瓣的变化情况以及严重TR的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本文就ASD合并TR的机制、诊断以及治疗进行阐述。
    • 党国琴; 苏新; 胡源; 崔芬芬; 李元敏
    • 摘要: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三尖瓣反流对许多疾病状态预后的影响,同时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介入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之际,三尖瓣介入治疗受到极大的关注,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综述将着重通过三尖瓣反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三尖瓣反流的超声评估,讨论三尖瓣反流疾病的现状及介入治疗新进展。
    • 刘小希; 吴子宁; 宋民; 王水云; 孙寒松; 陈亮; 蒙延海; 何莉; 然鋆; 常硕; 郑哲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合并三尖瓣反流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远期预后临床证据,从而寻找最佳手术策略。方法:本研究连续回顾性纳入了2013年至2018年,在我中心行外科治疗的伴有三尖瓣反流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两组。通过长期随访分析两组间远期全因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围术期超声心动变化和远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寻找合并三尖瓣反流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远期全因死亡及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平均时间为56个月的远期随访,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组的远期全因死亡率更低(P=0.028),远期MACCE事件发生率也更低(P=0.011)。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患者远期发生出血事件和心律失常风险更高。多因素回归发现,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是此类患者远期全因死亡事件的保护因素(OR=0.03,95%CI:0.00~0.40),而术前左心房较大及术前肌酐水平较高是其危险因素。对于远期MACCE事件发生率,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也是其保护因素(OR=0.29,95%CI:0.09~0.95),而年龄较大、术前肌酐水平较高是其危险因素。结论:合并三尖瓣反流可以作为此类患者积极行外科二尖瓣干预的有效临床指标。
    • 郑帆; 张晓春; 陈莎莎; 李明飞; 李伟; 潘翠珍; 郭克芳; 潘文志; 周达新; 葛均波
    • 摘要: 本文报告1例应用K-Clip系统经颈静脉路径进行三尖瓣瓣环修复治疗的左心机械瓣置换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TR)患者,经术前超声心动图、三维CT重建评估,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全身麻醉行介入三尖瓣瓣环修复,术后TR减轻,术后1个月随访TR较术后减轻,右心房缩小,症状明显好转。提示应用K-Clip系统是该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
    • 张毅; 杨荣泉; 刘志成
    • 摘要: 患者男,42岁,因劳累后心悸、胸闷2年就诊,否认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病史。外院胸部平片提示:心影外形增大,心胸比约0.61。今来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6.4°C,血压13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00次/min,右肺呼吸音不清晰,心脏向左扩大。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呈三联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右房横径57 mm,三尖瓣反流面积14.6 cm2。右心耳及部分右房体部瘤样扩张,失去正常形态,范围约11.2 cm×5.5 cm(图1)。
    • 丁铃; 孙子瑞; 毋会芃; 程江涛; 韩宇; 陈同峰; 刘煜昊
    • 摘要: 目的:旨在评估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短期疗效。方法:共纳入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并成功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32例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心脏各结构的形态功能、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肺动脉压力、临床心功能状况等。结果:32例患者房间隔缺损平均最大直径为(27.56±6.45)mm,封堵伞尺寸为(38.44±7.30)mm,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房水平残余分流。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提高,右心房内径、三尖瓣环径、三尖瓣反流面积、肺动脉收缩压等均明显减小;左心室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于术后1个月、6个月明显改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2例(6.3%)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无心血管死亡事件。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及以上者22例(68.8%),术后6个月下降至6例(18.8%);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295±380)pg/ml vs(.507±636)pg/ml,P<0.05]。结论: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房间隔缺损,术后6个月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三尖瓣反流程度等均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确切。
    • 刘凌; 刘君; 高磊; 何小梅; 支延春; 王震; 吕瑛; 张密林
    • 摘要: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2016-01至2017-12我院膜周部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44例患者,通过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VSD形态、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原因,评估VSD介入治疗效果及三尖瓣反流在介入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43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与术前相比,44例患者术后即刻三尖瓣反流长度[(0.60±0.19)cm vs.(2.72±0.21)cm]、三尖瓣反流面积[(0.55±0.19)cm2 vs.(2.61±0.23)cm2]、三尖瓣反流容积[(0.74±0.26)ml vs.(2.51±0.26)ml]、三尖瓣反流速度[(1.94±0.40)m/s vs.(2.88±0.42)m/s]、三尖瓣反流压差[(16.18±7.92)mmHg vs.(33.10±8.15)mmHg(1 mmHg=0.133 kPa)]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天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三尖瓣反流均不同程度减轻,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例介入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可见封堵器与三尖瓣腱索缠绕致三尖瓣重度反流行外科手术.结论:经严格筛选适应证的膜周部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可行介入治疗,且安全有效.
    • 李华龙; 黄俊; 宾武刚; 廖志勇; 李宜富; 李腾; 丁立刚; 姚焰
    • 摘要: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TR)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290例合并TR的NVAF患者,87例NVAF合并重度TR患者为重度TR组,男性35例,平均年龄(73.5±9.0)岁;203例NVAF合并轻-中度TR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14例,平均年龄(66.2±10.9)岁.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重度TR的危险因素.结果:290例NVAF患者中,30.0%合并重度TR,41.0%合并中度TR,29.0%合并轻度TR.与对照组相比,重度TR组年龄大[(73.5±9.0)岁vs.(66.2±10.9)岁]、心房颤动病程长[4.5(2.0,10.0)年vs.3.0(2.0,7.0)年]、心功能差、持续性心房颤动(96.6%vs.73.4%)及女性(59.8%vs.43.8%)比例高,同时心房扩大、肺动脉压升高及二尖瓣反流更明显(P均<0.05).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重度TR与年龄(OR=1.060,95%CI:1.020~1.102)、女性(OR=4.727,95%CI:1.977~11.306)、持续性心房颤动(OR=6.873,95%CI:1.419~33.297)、右心房左右径(OR=1.202,95%CI:1.117~1.293)相关(P均<0.05).右心房左右径≥45.5 mm可预测重度TR,诊断敏感度为0.712,特异度为0.697;ROC曲线下面积为0.763(95%CI:0.696~0.831,P<0.001).结论:NVAF合并重度TR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右心房左右径扩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