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便
心里便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18年内共计10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4篇、专利文献15307篇;相关期刊387种,包括滇池等;
心里便的相关文献由1036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季世成、徐岩等。
心里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307篇
占比:93.62%
总计:16351篇
心里便
-研究学者
- 佚名
- 季世成
- 徐岩
- 金鳞
- 刘玉栋
- 吴心
- 周如钢
- 孙春平
- 宁子
- 岑桑
- 本刊编辑部
- 林清玄
- 王佩飞
- 王安忆
- 许立强
- 赵德发
- 陈川
- 三石
- 余平
- 傅昌尧
- 刘玉明
- 初雪
- 史铁生
- 周占华
- 多多黛
- 孔昭平
- 孙佳新
- 孙志保
- 季羡林
- 宋小词
- 尤凤伟
- 岳强
- 庞俭克
- 张宇
- 张炳坤
- 彭瑞高
- 徐均生
- 徐玲
- 晓苏
- 李小麦
- 李罕娇
- 林纾英
- 查舜
- 梁实秋
- 梧桐听雨
- 潘云贵
- 王国军
- 王大伟
- 王应良
- 王祥夫
-
-
白莹
-
-
摘要:
我不知道小赛姨他们家在这个村子里住了多少年了,我只知道,他们的祖籍是河南。不过他们早已经和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杂粮和洋芋为主食,肤色都染上了高原的颜色,走在人群里,分辨不出和本地人有什么区别。总之,他们已经成为这个村子里普通的一家人了。但是,在生活的细节里,他们似乎又与我们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因着这些不同,我一直是崇拜小赛姨的。
-
-
熊秀兰
-
-
摘要:
灶台,是乡村人家最基本的生活区域,它们就像乡村河岸边的水埠头一样,是乡村主妇一年四季待得最多的地方。乡村的灶台虽然原始、简陋,却是每个家庭最温暖的地方,一日三餐,一样可以做出美味佳肴,滋润着人们的味蕾。尽管我早已远离乡村生活,但我却时时想起家乡温暖而熟悉的灶台,想起奶奶和母亲终年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内心里便对灶台多了一份感情。
-
-
包利民;
李仰臣
-
-
摘要:
那一天,母亲弥留之际,他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说:"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小时候,他贪玩,家在农村,常常是在野外跑着玩着就忘了离村子有多远。不知多少次,都是母亲把他带回温暖的家。可是第二天,他依然这样疯跑疯玩,因为他知道,母亲总会找到他。
-
-
曲文学
-
-
摘要:
小关发廊的老板关多,五十岁开外了,可人们还是一口一个"小关"地叫着。也不知他妻子姓啥,人们只管叫她"小梅"。两口子有一个儿子,大学刚毕业,在省城一家国企工作,不常回来。夫妻开店,小关剪发,小梅打下手,夫唱妇随,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
-
何学滔
-
-
摘要:
她是管理这个邮筒的,每次将信件分门别类分配到应该去的地方。见到一种信邮票是小孩子手画的,地址是天堂6路27号,收信人是妈妈。这样的信没法寄出,她就直接留着。差不多一个礼拜她就能见到这样的信,都是来自同一个邮筒。她觉得这不像是小孩的恶作剧。她很好奇,决定一探究竟。他常来这个邮筒寄信,带着女儿。每次都是他抱着三岁的女儿,让她自己投到邮筒里。她截住他,问,那些信是你寄的吗?
-
-
王今
-
-
摘要:
置身春天远比怀念春天要激动、甜蜜、美好得多。在这春风习习、春雨霏霏、春柳依依、春花艳艳的春日里,讲几段春的故事,让缕缕春光驻入心底。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说的一定是江南的春风。生长在北方的人们,无缘与其相识。
-
-
毅剑
-
-
摘要:
风过黄河一直想象着那场景的恢弘、那水天相接的波澜壮阔。风——这位生性无羁的旅人,他跋山涉水、穿越洪荒的脚步,掠过千年时空,跨过万载岁月,一路跌宕、一路高歌、一路疾奔的身影如湍湍急流,似飞速闪电。在那恒远的跫音中,历史的尘烟纷纷扬扬。
-
-
-
张洁
-
-
摘要:
小时候最讨厌的三件事:打针、洗澡、理发。现在打针对于已献过血的我来说不是难事,洗澡也成了一种享受,唯独理发还是心中"大恨"。因为不喜欢理发,我从小学以来就没换过发型,此事也变为朋友口中的笑料。上周学校停了两天水,无奈头发油得发光,我只得坐车回去洗头。又不料家里也停水,再三考虑后决定去理发店洗头,顺带着修剪一下分叉。
-
-
旧海棠
-
-
摘要:
这个修理铺几乎无所不能,修鞋,修伞,修自行车,修锅底,修瓷盆。喜欢打趣的人拿瘸子开玩笑,问他“瘸子,你都没骑上过自行车,能修好吗”?对这样的话瘸子也不计较,说:“你天天骑,屁股都能长上面,没见你能修它。”打趣的人嘿嘿一笑,继续给瘸子打下手递工具。瘸子瘸得实在厉害,站起来,整个右腿在空中打秋千不着地,即使是那条好的左腿也是瘦得不成样子,总之他的下身整个就是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