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室晚电位

心室晚电位

心室晚电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1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023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岭南内科大会、2009年第五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2008年全国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研讨会等;心室晚电位的相关文献由1241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大一、等、孙德利等。

心室晚电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0 占比:5.9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023 占比:94.00%

总计:11727篇

心室晚电位—发文趋势图

心室晚电位

-研究学者

  • 胡大一
  • 孙德利
  • 林家瑞
  • 吴水才
  • 王方正
  • 陈新
  • 佟润国
  • 王崇慧
  • 蒋文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ISSN 1672-0458,CN 13-1327/R),1994年创刊以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旨在普及和提高电生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报道和交流本学科的临床、实验研究和仪器研制等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推进本学科提高和发展。报道内容为:脑电图、肌电图、心电图、脑磁图、脑电监护、心电监护、心向量图、心室晚电位、诱发电位及诱发电位地形图、事件相关电位及事件相关电位地形图、耳蜗电流图、视网膜电流图、眼震电流图、颜面神经测试、神经传导速度和电生理学检测的其他新技术等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仪器研制、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有关内容。
    • 张晓锋
    • 摘要: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心室晚电位(VLP)、QT间期离散度(QT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2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对象均进行HRV、VLP、QTd、LVEF检测,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HRV(时域)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高频功率(HF)、总功率(TP)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低频功率(L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均方根值(RMS)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QRS时间(TQRS)、高频低幅时限(LAS)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QTd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对比健康体检者的HRV、VLP、QTd、LVEF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这四大指标间具有相应的关联性。
    • 刘健; 邵明晶; 郭新宇; 李然立; 马晓燕; 孙芸; 禚传君
    • 摘要: 目的 探讨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及心室晚电位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观察基线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治疗过程中抑郁缓解程度以及心室晚电位状况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联.对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进行评估,对于基线心室晚电位的判定采用DMS Lab 3.0心电工作平台晚电位分析系统进行判定(Car-dioScan 12 NET版本).对心室晚电位阳性的首发抑郁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考察心室晚电位阳性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联性,探寻心室晚电位的预测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联度.统计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 通过对400名首发抑郁患者3年的追踪随访,共22.25%(89/400)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基线心室晚电位阳性和阴性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9.46%(58/147)和12.25%(31/2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9.578,P<0.01)0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心室晚电位阳性(与基线心室晚电位阴性组比较,RR=10.78,95%CI=8.34~13.80),有心律失常家族史(与没有心律失常家族史比较,RR = 5.23,95%CI=2.41~9.85),基线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高(与基线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低比较,RR=1.73,95%CI=1.25~2.85),首次疗效差且反复入院次数多(与首次疗效好且入院次数少比较,RR=1.11,95%CI= 1.04~1.17),起病年龄<20岁(与起病年龄≥20岁比较,RR=1.07,95%CI= 1.02~1.93)是首发抑郁症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心室晚电位阳性、心律失常家族史、起病年龄小、治疗疗效欠佳者,其3年内需要心内科干预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 摘要: 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ISSN 1672-0458,CN 13-1327/R),1994年创刊以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旨在普及和提高电生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报道和交流本学科的临床、实验研究和仪器研制等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推进本学科提高和发展。报道内容为:脑电图、肌电图、心电图、脑磁图、脑电监护、心电监护、心向量图、心室晚电位、诱发电位及诱发电位地形图、事件相关电位及事件相关电位地形图、耳蜗电流图、视网膜电流图、眼震电流图、颜面神经测试、神经传导速度和电生理学检测的其他新技术等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仪器研制、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有关内容。
    • 林丽
    • 摘要: 目的:分析心室晚电位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收的1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心室晚电位检测,收集患者进行检测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差异,并且分析两组患者心室晚电位检测结果对于预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准确率,对比组间VLP的阳性检出率。结果: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VLP阳性检出率为0.0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VLP阳性检出率为8.57%,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VLP阳性检出率为18.92%;三组之间两两相比,其中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的检出率最高,与不稳定心绞痛组对比,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的检出率有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而不稳定心绞痛组也明显低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VLP预测发生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6.67%和93.33%,预测符合率为86.67%。结论:心室晚电位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的预后诊断中,对于高危型患者的阳性诊断率较高,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测结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 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ISSN 1672-0458,CN 13-1327/R),1994年创刊以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旨在普及和提高电生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报导和交流本学科的临床、实验研究和仪器研制等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推进本学科提高和发展。报导内容为:脑电图、肌电图、心电图、脑磁图、脑电监护、心电监护、心向量图、心室晚电位、诱发电位及诱发电位地形图、事件相关电位及事件相关电位地形图、耳蜗电流图、视网膜电流图、眼震电流图、颜面神经测试、神经传导速度和电生理学检测的其他新技术等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仪器的研制、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有关内容。
    • 摘要: 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ISSN 1672-0458,CN 13-1327/R),1994年创刊以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旨在普及和提高电生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报导和交流本学科的临床、实验研究和仪器研制等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推进本学科提高和发展。报导内容为:脑电图、肌电图、心电图、脑磁图、脑电监护、心电监护、心向量图、心室晚电位、诱发电位及诱发电位地形图、事件相关电位及事件相关电位地形图、耳蜗电流图、视网膜电流图、眼震电流图、颜面神经测试、神经传导速度和电生理学检测的其他新技术等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仪器研制、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有关内容。
    • 朱士彦; 甘平; 吴楚海; 陈剑泉; 罗承志; 李丹妮
    •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 患者心脏电生理指标:QT离散度 (QTd) 、心率震荡 (HRT) 和心室晚电位 (VLP) 变化特点, 探讨其评估MHD心脏损害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老年MHD患者 (A组) 32例, 同期住院临床确诊为慢性肾脏疾病2~4期老年患者 (B组) 30例作为对照, 所有患者接诊3 d内行QTd、HRT和VLP检测, 并于观察期当月、第3个月、第6个月用同样方法重复检测3次, 取其平均值.随访追踪1年内主要心血管疾病 (CVD) 不良事件.结果 A组QTd明显长于B组 (P0. 05) .将变量性别、年龄、QTd、HRT和VLP纳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QTd、HRT和VLP是发生CV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MHD患者QTd、HRT和VLP变化明显, 容易引起各类CVD.QTd、HRT和VLP作为一种无创、简易的电生理指标应常规应用于MHD患者的临床监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