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专利文献279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现代哲学、美与时代(下旬刊)、美术等; 德国浪漫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文婷、刘文杰、姜红娟等。

德国浪漫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29.37%

专利文献>

论文:279 占比:70.63%

总计:395篇

德国浪漫主义—发文趋势图

德国浪漫主义

-研究学者

  • 卢文婷
  • 刘文杰
  • 姜红娟
  • 尚晓进1
  • 张彦
  • 徐乐娜
  • 贾策
  • 郝春燕
  • 黄学胜
  • Y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帆
    • 摘要: 德国浪漫派将女性精神融入浪漫主义诗学,围绕女性展开富有浪漫想象的审美颂扬与哲学省思,奉女性为诗学理想的化身,宣称浪漫主义“进步的全面诗学”是一种“女性艺术形式”。浪漫派女作家以“接触的语言”“幻想的真实性”等“反模式”的美学原则,诠释和演绎了浪漫主义诗化人生的理念,生成颇具女性先锋实验和解放特质的浪漫主义女性诗学观。这既是对庸常现世的美学超越,亦是对社会禁锢的抵制与抽离,具有现实与空想的双重意义,在德国女性解放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诸多可供反思和借鉴的思想资源。
    • 陈莎莎
    • 摘要: 一反讽,源自希腊文“eironia”,是西方文论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近世以来,经过德国浪漫主义文论的阐发、英美新批评派的升华演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再造,不断地演变发展,反讽的涵义从古典的修辞格层面演进到诗学层面,后提升至哲学层面。反讽是一个不断拓展、衍殖的概念,反讽理论和反讽概念的发展脉络主要是修辞意识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渗透过程,反讽辞格随着修辞观的改变而变换着内涵,同时也顺应修辞学研究范围的扩容而增广适用范围: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典修辞反讽到德国浪漫派奉为文学创作规则的浪漫反讽,发展到欧美新批评派将反讽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础,再到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推崇理性的“形而上学”现代主义反讽,修辞观的演变推动了反讽的发展,从文字词句到文本指涉再发展到整个交流领域、认知领域。
    • 肖雪莹
    • 摘要: E.T.A.霍夫曼,是德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金罐》,在德国乃至中国,都是日耳曼语言文学界的研究热点.《金罐》是否是一篇童话?德国学术界有很多不同声音,学者们好像并不想找出确定的答案,即"是"或"不是",只是注重讨论的过程,在讨论中解析E.T.A.霍夫曼的这部作品.本文从德语非母语者的角度,分析这部小说,结论是:《金罐》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碗"心灵鸡汤".
    • 贾策
    • 摘要: 浪漫主义作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思潮,在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德国作为浪漫主义诞生的摇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浪漫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德国浪漫主义发展的分析,对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比较,表现德国浪漫主义在整个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浪漫主义。
    • 贾策
    • 摘要: 浪漫主义作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思潮,在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德国作为浪漫主义诞生的摇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浪漫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德国浪漫主义发展的分析,对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比较,表现德国浪漫主义在整个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浪漫主义.
    • 冯剑芳
    • 摘要: 在微博上看到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卡尔·施皮茨苹格的一幅作品:一间昏暗的藏书室里,四壁都是直达天花板塞满书的书架。一位衣着寒酸、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略伸脖子,探出头来,眼睛紧盯着左手摊开的书,隆起的鼻尖似乎就要贴在书页上;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老人不得不膝盖略弯,上身略向前倾,似乎早已忘记自己站在一人多高的梯凳上。
    • 尚晓进1
    • 摘要: 周作人具有明确的民族主义意识,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尤其是源自德国哲学家赫德尔的理念,构成他思想和学问的潜隐地基。回溯其思想中的德国渊源,可以发现,周作人形成了一整套以有机论为核心的民族观念,从留日归来至1930年代中期,他致力于一种浪漫民族主义的事业,围绕民俗学和新文学创建,从地域、乡土和民间的层面,发掘民族纯正的特质,保存民族生机,构筑文化认同。然而,周作人刻意淡化政治认同,抱着一种保全民族的退守姿态,这使得他的民族构建工程显得过于清静无为。
    • 尚晓进
    • 摘要: 周作人具有明确的民族主义意识,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尤其是源自德国哲学家赫德尔的理念,构成他思想和学问的潜隐地基.回溯其思想中的德国渊源,可以发现,周作人形成了一整套以有机论为核心的民族观念,从留日归来至1930年代中期,他致力于一种浪漫民族主义的事业,围绕民俗学和新文学创建,从地域、乡土和民间的层面,发掘民族纯正的特质,保存民族生机,构筑文化认同.然而,周作人刻意淡化政治认同,抱着一种保全民族的退守姿态,这使得他的民族构建工程显得过于清静无为.
    • 尚晓进1
    • 摘要: 周作人具有明确的民族主义意识,其民族国家观念可以用文化民族主义来界定,然而,它不是传统上''''天下主义''''的翻版,而是明显融合了西方影响。很少被提及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尤其是源自德国哲学家赫德尔(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的理念,构成周氏思想与学问的潜隐地基。回溯其思想中的德国渊源,可以发现,周作人以浪漫主义的有机论(organicism)为根基形成了相当系统的民族观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