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繁殖

微繁殖

微繁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园艺、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82256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种苗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博士生学术年会、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等;微繁殖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思经、刘进平、吴禄平等。

微繁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2256 占比:99.94%

总计:182357篇

微繁殖—发文趋势图

微繁殖

-研究学者

  • 李思经
  • 刘进平
  • 吴禄平
  • 张志宏
  • 王旭宁
  • 韩玉琴
  • 张松
  • 成仿云
  • 朱丽华
  • 达克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书生; 成仿云; 钟原
    • 摘要: 【目的】牡丹微繁殖技术已在20多个品种中建立,但污染率高、增殖系数低、生根难和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并制约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开展微繁殖技术体系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正午’牡丹为材料,通过对不同外植体启动培养效果比较、增殖培养阶段LED(发光二级管)光源应用以及生根方式改进等试验,对微繁殖技术体系进行优化改进。【结果】启动培养阶段,黄化嫩茎外植体优于鳞芽外植体,其污染率较低(19.59%),存活率较高(80.41%),且基本不褐化。增殖培养阶段,与荧光灯光源相比,LED光源(光质配比70%红光+30%蓝光,光照强度50μmol·m^(-2)s^(-1))可以显著促进试管苗的增殖和生长,增殖系数3.79,且试管苗生长健壮。生根培养阶段,基于维生素B2(VB2)在黑暗条件下可以和IBA共存、但在光照条件下分解IBA的特性,将试管苗先在附加IBA 1.0 mg·L^(-1)和VB21.0~5.0 mg·L^(-1)的培养基中暗培养30天诱导根原基,再转至光照培养20天,利用VB2加速IBA分解、消除IBA对根原基伸长生长的抑制,可以实现试管苗一步生根,其生根率(71.07%~74.23%)和根数(3.17~3.34条)与两步生根无显著差异。与两步生根法获得的生根苗相比,一步生根法获得的生根苗基部愈伤组织较少,生根苗质量更佳,其一级苗占比为75.00%,移栽成活率为85.00%。【结论】在‘正午’牡丹微繁殖中,黄化嫩茎是一种优于鳞芽的外植体来源,其污染率较低、诱导成活率较高;光质配比70%红光+30%蓝光、光照强度50μmol·m^(-2)s^(-1)的LED光照培养,可以显著促进试管苗增殖和生长;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B_(2),结合光照条件控制(暗培养30天后转至光照培养20天),可实现试管苗的一步生根,其操作流程简单、生根成本低、试管苗质量佳、移栽成活率高。本研究所建立和优化的‘正午’牡丹微繁殖技术体系,不仅可以促进该品种快繁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还可为其他牡丹品种微繁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 武彦霞; 樊新萍; 田鑫; 李夏媛; 薛福亮; 乔永胜
    • 摘要: 作为核桃的起源中心之一,核桃在伊朗广泛种植.和其它果树及坚果相比,核桃的繁育相对要困难.过去的20~30a间,伊朗深入研究了不同的嫁接方式和组织培养技术.嫁接方法包括:上胚轴嫁接、 侧枝嫁接、 Ω枝接、 舌接、 鞍接、 片芽接、 嵌芽接、 Ⅰ型芽接及高接等.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细胞胚培养和微枝繁殖技术.主要研究了在温室、 大田和遮阳棚的不同栽植条件下,不同嫁接方式和时间对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的生长情况的影响.对核桃的微繁殖步骤进行了优化,包括体系的建立、 扩繁、 根的诱导和驯化等.
    • 朱天姝; 王保田; 张志宏
    • 摘要: 【目的】分析草莓微繁殖苗与普通苗表型差异,通过转录组测序揭示草莓微繁殖苗与普通苗差异表达的基因,探索草莓微繁殖苗与普通苗表型差异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草莓品种‘艳丽’为试材,在繁苗期和栽培期调查微繁殖苗与普通苗之间的表型差异,并以茎尖生长点为试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在繁苗期,微繁殖原种苗的匍匐茎数、新茎数、叶片数均明显高于普通苗,而株高、冠径、叶面积差异不明显。在栽培期,微繁殖一代苗比普通苗开花结果略早,但是两者在果实大小、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没有明显差异。微繁殖原种苗与普通苗的茎尖生长点里有1803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相对于普通苗,微繁殖原种苗中上调表达基因1469个,下调表达基因33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涉及光合作用、植物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互作等。【结论】‘艳丽’草莓微繁殖苗的繁苗能力明显高于普通苗,这一表型差异与植物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通路上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
    • 李花花; 康红梅; 苏苌; 李珊
    • 摘要: 以锦鸡儿(Caragana sinica)新生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结果表明: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μmol/L 6-BA+1μmol/L NAA;增殖培养最佳培养基为MS+5μmol/L 6-BA+0.1μmol/L NAA+2μmol/L GA3;以1/2MS+10 g/L蔗糖为培养基,增施0.15%CO 2可达到较好的生根效果;锦鸡儿茎段芽诱导较容易,但增殖培养需添加适当浓度的GA3;增施CO 2可提高试管苗生根率和存活率.
    • 管菊; 万劲; 陈嘉裔
    • 摘要: 以野雉尾金粉蕨的孢子为外植体,建立快繁体系.结果表明,野雉尾金粉蕨孢子HgCl2最佳处理时间为3 min,孢子最适萌发培养基为1/2MS+2%蔗糖.增殖期间,降低糖浓度更有利于配子体的快速增殖,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MS+1%蔗糖.1/2MS+2%蔗糖为最适孢子体诱导培养基,待幼孢子体长至3~5 cm时,即可出瓶炼苗,炼苗最优基质为草炭+蛭石(1∶1).
    • 郑鹏; 张明; 和志坤; 杨志龙
    • 摘要: 野生青刺果作为丽江特有的野生植物资源,其开发潜力巨大.本试验通过对野生青刺果茎段进行微繁殖,探讨青刺果内生菌对茎段培养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青刺果茎段接种到不合激素的MS培养基,茎段内生菌的污染率最低,为17%.本试验对外植体的处理方法能诱导野生青刺果茎段内生菌再生.
    • 郑鹏; 张玥
    • 摘要: 以MS、WPM、SHb、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相同浓度的激素,将青刺果茎段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表明,青刺果无法诱导愈伤组织或胚状体,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不适合;取材时间、部位不正确.
    • 李华庆
    • 摘要: 草莓属于蔷薇科草莓属,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果实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口味甘甜,具有一种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是温带地区的一种重要水果,深受人们喜爱.草莓具有栽培容易、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因此在世界各种浆果中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前列.
    • 蒋泽平; 张敏
    • 摘要: 以金焰彩栾试管苗为接穗,黄山栾树试管苗为砧木,对影响微嫁接苗成活的因子进行了研究.试验以黄山栾树优良单株具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灭菌后接种在1/2 MS +0.5 mg/L BA+0.1 mg/L NAA培养基上培养30 d的无菌芽苗为砧木,以金焰彩栾播种苗带侧芽的茎段为外植体、灭菌后接种在改良1/2 MS+ 0.02 mg/L 6-BA+0.05 mg/L NAA+0.05 mg/L IAA+0.02 mg/L IBA+30 g/L蔗糖的培养基中培养30 d的无菌芽苗为接穗,使用劈接法,嫁接后在含有不同基本培养基和不同种类、质量浓度的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表明:以培养30d带2叶的金焰彩栾试管芽苗为接穗,培养30 d带2叶的黄山栾树试管芽苗为砧木,嫁接后以改良培养基1/2 MS+ 0.02 mg/L 6-BA+ 0.05 mg/L NAA+0.05 mg/L IAA+ 0.02 mg/L IBA+ 30 g/L蔗糖进行培养,微型嫁接苗成活率最高,萌发生长效果最好.
    • 郎凤红1; 何金柱1; 郭惠萍2; 杨贵荷1; 任彦青1; 周彬1; 黄海蓉1; 张蕾1
    • 摘要: 以酿酒葡萄黑比诺三个营养系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继代次数对不同营养系植物形态学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继代次数和继代时间的增加,酿酒葡萄黑比诺试管苗不同营养系在叶形、叶色、枝芽等植物学形态上仍保持该品种的原有特性;继代次数对成苗率和移栽成活率均无影响。因此, “节培法”继代不影响酿酒葡萄品种的繁殖特性和植株生活力。In this study, test-tube plantlets of three vegetatively propagated lines from wine grape cultivar “Heibinnuo” were selected as plant material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bculture times on plant traits and transplanting survival rate of various vegetatively propagated lin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subculture times and subculture prolonging three vegetatively propagated lines from wine grape cultivar “Pinot Noir” maintained the original plant traits of the cultivar in leaf shape, leaf color and shoot buddy etc. Subculture times have no effects on plantlet rate and survival rate. Therefore, we proposed that “cutting culture method” does not affect micro-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t life vigor of wine grape cultivar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