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粒运移

微粒运移

微粒运移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5065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等;微粒运移的相关文献由327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毅力、游利军、鞠斌山等。

微粒运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5065 占比:99.88%

总计:65144篇

微粒运移—发文趋势图

微粒运移

-研究学者

  • 康毅力
  • 游利军
  • 鞠斌山
  • 蒲春生
  • 刘易非
  • 姚洋
  • 李大建
  • 杨立华
  • 杨贤友
  • 梁玉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玉凯; 于晓聪; 宋吉峰; 阚长宾; 韩宇; 徐启立
    • 摘要: 针对高黏土疏松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微粒运移堵塞储层孔喉导致注水压力高的难题,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一种中性梯度防堵体系。低速梯度防堵体系由0.5%KCl黏土稳定剂组成,高速梯度防堵体系由0.2%KCl和0.3%有机阳离子黏土稳定剂(YN)组成。考察了梯度防堵体系的防膨性能、驱替过程中岩心压力和渗透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体系的防膨率约为91%。与空白生产水(0.75 mL/min)驱替对比,较低的速度(0.25 mL/min)下,经0.5%KCl驱替后,压力增长倍数由5.41降为2.03,渗透率保留率由18.49%提高到49.15%;较高的速度(0.50 mL/min)下,经0.2%KCl+0.3%YN体系驱替后,岩心渗透率逐渐恢复;转生产水以0.75 mL/min驱替8 PV后,渗透率保留率由10.56%提高至91.58%,压力增长倍数由9.47降为3.28。通过速度梯度和防堵体系的协同作用,获得了明显的防堵降压效果。
    • 赵衍彬
    • 摘要: 参照目标储层岩石物性参数分布范围,采集了相对低、中、高渗的典型岩样,分别模拟地层温度和热采高温环境下的防砂及排砂流动过程,并对实验岩样进行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三维重构,建立数字岩心,利用孔道网络流动模拟技术,研究热采防砂、排砂开发方式对储层岩石孔道微观结构和地层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地层温度条件下,防砂导致孔隙度下降8.2%,渗透率下降60.4%,排砂则导致孔隙度增加7.4%,渗透率增加32.2%;在热采高温环境下,防砂导致孔隙度下降16.1%,渗透率下降79.8%,排砂只能增加0.8%的孔隙度,渗透率仍然降低18%。热采高温产生的新生矿物将充填孔道,其缩径降渗效果将削弱高温降粘及排砂带来的增产效果,因此需要在热采方案制定或实施前,对目的层热采增产的可行性条件和增产幅度进行综合评价。
    • 郑金定; 侯亚伟; 石洪福; 张章; 甘立琴
    • 摘要: 渤海L油田属于疏松砂岩油藏,具有含油井段长、小层数量多、薄层占比高、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开发过程中层间干扰和微粒运移,导致新井初期产能递减大。为了提高新井产能、降低递减速度,基于矿场资料,分析含水率、产层厚度、生产压差与新井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低含水阶段,生产压差是新井产能的主控因素,生产压差大导致储层微粒运移而堵塞孔喉,产能也随之降低,因此,新井初期采用合理压差是产能稳定的基础;在高含水阶段,含水率与产层厚度是新井产能的主控因素,细分开发层系是提高新井产能的重要手段,流场调控是降低产能递减速度的有效方法。针对多层疏松砂岩油藏,采用“流场调控、细分层系、合理压差”三位一体的综合调整策略,研究区新井初期产能平均提高26.9%,年递减率从治理前64.6%减少至20.6%,产能改善效果较好。
    • 李力; 孙杰; 陈伟华; 刘强; 舒刚
    • 摘要: 为明确玄武岩微粒运移潜在损害因素,弄清损害程度及其损害机理,通过对火成岩天然和露头岩心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测试,结果表明,玄武岩天然与露头岩样的矿物组成、微观构造相近,都主要发育微纳米级溶蚀孔缝,但露头岩心较天然岩心物性略差,平均孔隙度2.79%、平均渗透率0.00333 mD;启动流速测试微粒运移的临界流速为1.5~7 mL/min,与岩心孔隙度有一定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7;正向和反向岩心流动测试结果表明,正向流动时微粒堵塞喉道,形成较坚实的桥堵,反向流动时难以冲解;岩心换向流动实验表明,玄武岩存在双向微粒运移,最终建立起桥堵与解堵的平衡;核磁共振在线监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速逐渐增加,岩样微孔占比平均增加15.57%,大孔占比平均减少20.66%,微粒将大孔隙堵塞或切割成了更多的小孔.微粒运移对玄武岩储层造成的损害程度较严重,是重要的损害机理之一.
    • 赵靖康; 刘建华; 姜立福; 安玉华; 李媛婷
    • 摘要: P油田是渤海最大的陆相多层砂岩油藏,含油井段长,单井钻遇油厚度大,历经十多年的注水开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油井产液规律与常规油田开发不同,60%以上的油井表现出投产后产液下降,约30%的油井表现出投产后产液量稳定,不足10%的油井随着含水上升产液量增加,对油田高含水期提液增产措施有很大影响.以油田8区为例,通过对不同完井方式、不同含水阶段、酸化措施前后、出砂前后等油井产液规律对比,结合本区评价井岩心粒度分析,认为储层微粒运移堵塞是造成油井产液递减规律的主要原因,为油田改善产液状况提供依据.
    • 周泓宇; 吴绍伟; 林科雄; 郑华安; 罗刚; 胡友林; 任坤峰
    • 摘要: 在分析南海W油田储层微粒运移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化学胶结技术强化地层砂粒之间的胶结,室内构建了一套HWR微乳水基胶结液体系,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HWR微乳水基胶结液体系具有注入黏度低、安全施工时间长、胶结质量好、控制微粒运移能力强等特点;胶结体在地层流体浸泡36个月后,仍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现场应用表明,W油田A7井注入HWR微乳水基胶结液进行化学胶结施工后,产液指数为冲洗解堵前的2.788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微粒运移,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 李鑫羽; 欧阳传湘; 曹杰; 赵鸿楠; 曾羽佳
    • 摘要: 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吐格尔明段的速度敏感性实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特征,以往伤害机理归咎于储层内的颗粒运移等因素,本次实验从速度敏感性实验的本质仍是在储层产生力的作用这一观点,设计两种不同的实验方式进行分析对比,结合CT扫描、铸体薄片等方法进行微观验证.研究表明:在速度敏感性实验中,TD-1不可逆损害率为48.62%,JE-1不可逆损害率为7.31%,TD-1岩心的无因次渗透率差值逐渐增大,而JE-1岩心的无因次渗透率差值先增大后减小,且在两种不同的应力敏感性实验中可观察出近似的下降趋势;此外,根据最大球孔隙网络提取算法结果发现,在0.40 MPa进口压力下,平均裂缝开度为9.36μm,进口压力增加到7.83 MPa时,平均裂缝开度为5.71μm;分析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实验数据可知,岩屑组分及晶间孔等因素也是造成速度敏感性损害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这类因素易受到力的作用造成敏感性实验中渗透率发生显著变化现象.
    • 游利军; 邵佳新; 王都; 王汉; 康毅力; 陈明君
    • 摘要: 储气库井在注采过程中因注采压力过大可能诱发微粒运移,为此,选用储气库碳酸盐岩储层岩心制取人工裂缝岩心,分别开展了应力敏感实验、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气体速敏实验、模拟储气库注采压力增加时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的流动实验,测试了实验过程中岩心渗透率,并借助扫描电镜对模拟储气库注采压力增加时和应力敏感实验前后岩心的裂缝壁面进行检测,揭示储气库注采过程中微粒运移机理.实验表明: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的速敏程度分别为中等偏弱—中等偏强和中等偏强—强,岩心应力敏感程度为弱—中等偏弱;模拟储气库注采压力增加时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的平均渗透率损害率分别为77%和84%.研究认为,注采过程中的裂缝壁面的微粒在高速气流拖拽作用下发生拉张破坏和有效应力下岩石被破坏是微粒运移的重要诱发机制,含水情况下岩石强度弱化,会强化微粒运移.建议合理控制注采压力和减少流体进入储气库井,防止产生大量微粒,最终影响储气库的多尺度注采,同时对于合理控制储气库的注采压力具有借鉴意义.
    • 游利军; 孟森; 高新平; 康毅力; 陈明君; 邵佳新
    • 摘要: 地下储气库投产前,需进行酸化,清除近井地带损害;投产后注采强度高、气体流速快、多周期注采的特点易诱发微粒运移损害.选取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某储气库碳酸盐岩岩心,开展了模拟储气库井酸化前、后多周期注采过程的岩心流动实验,利用岩心出口端产出流体的浊度,监测微粒运移程度,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一步分析了多周期注采条件下酸化对碳酸盐岩储层微粒运移的影响机理.结果 表明:盐酸酸化和胶凝酸酸化岩样渗透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产出流体的浊度分别增加了19.3倍和21.0倍;酸化降低碳酸盐岩裂缝表面结构的稳定性,在高强度注采条件下,诱发裂缝表面的石英和黏土矿物等微粒的脱落或运移.建议钻井、完井过程中,降低储层损害,要优选酸液类型并降低酸化规模,预防微粒运移.
    • 高新平; 彭钧亮; 韩慧芬; 周玉超; 李力民; 冯艳
    • 摘要: 储气库强注强采、反复注采的生产特征决定了储层特征在不断变化,使用常规方法难以准确评价微粒运移对储层的伤害大小.为了给储气库注采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实验技术支持,以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气库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储气库实际生产,建立了一套基于生产特征的实验方法;采用岩心伤害评价仪、扫描电镜及浊度仪开展微粒运移对储层伤害的实验研究,定量分析驱替压差递增、波动、正反向的变化引起微粒运移对储层的损害大小.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生产特征建立的实验方法,驱替方式为压差递增、波动、正反向,驱替压差1.5~10 MPa,实现了模拟实际生产全特征的实验评价;②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气库储层微粒运移的第一临界压差4 MPa,第二临界压差8 MPa;③驱替压差波动更容易使前期堵塞孔喉的微粒发生进一步运移,产生自然解堵或新的堵塞,4~8 MPa的驱替压差产生解堵的效果,8~10 MPa的驱替压差产生新的堵塞;④驱替压差方向的变化,可使微粒在喉道及孔隙中来回振荡,使部分大微粒破碎成小微粒进而运移出,使储层渗透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缓解储层的伤害.结论认为,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气库在注、采过程中控制一定的生产压差,不但能够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减小地面设备负荷,同时能有效缓解由于微粒运移导致的储层伤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