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水源水
微污染水源水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431411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科技信息、安徽农业科学、工业用水与废水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二届膜法城镇新水源技术研讨会、广东省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八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等;微污染水源水的相关文献由63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占生、黄廷林、张玉先等。
微污染水源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1411篇
占比:99.95%
总计:431642篇
微污染水源水
-研究学者
- 王占生
- 黄廷林
- 张玉先
- 傅金祥
- 李德生
- 刘建广
- 张晓健
- 李明玉
- 杨涛
- 梁建浩
- 刘燕
- 吕锡武
- 孙治荣
- 张硕
- 李涵婷
- 桑军强
- 王占金
- 苏俊峰
- 莫罹
- 贺杏华
- 韩宏大
- 黄霞
- 于衍真
- 何文杰
- 刘思宇
- 刘红
- 刘锐
- 吴志超
- 姜颖
- 宿程远
- 富良
- 张可方
- 张山立
- 张建昆
- 张朝升
- 张立秋
- 张素霞
- 曹文平
- 李喜林
- 李思敏
- 查人光
- 沈飚
- 王志伟
- 王锋
- 白利云
- 秦媛
- 程家迪
- 肖利萍
- 薛罡
- 钟梅英
-
-
雷晓玲;
肖琴;
杨程;
魏泽军;
颜海
-
-
摘要:
以重庆市某微污染地表水源为对象,考察包埋硝化菌颗粒填充率为30% 的流化床-超滤联用工艺处理效果,并与传统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为0.38~1.27 mg/L、高锰酸钾指数CODMn为6.5~8.0 mg/L,在溶解氧DO≥2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10 min条件下,包埋菌-超滤工艺出水氨氮平均浓度为0.23 mg/L,CODMn平均浓度4.65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2% 和35.4%.包埋菌-超滤工艺去除氨氮效果比传统工艺高出44.2%,对CODMn的去除效果比传统工艺高出6.3%,出水指标可达到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
-
王宇岸;
易娟;
卢小艳;
颜欣;
宋庆;
孙岳锋
-
-
摘要:
系统地研究了臭氧和二氧化氯复合预氧化的除锰效能及特性,活性炭对预二氧化氯副产物亚氯酸盐的去除效果.利用CFD软件对预氧化进行优化设计,并利用试验验证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在处理含锰量较高的原水时,采用臭氧和二氧化氯复合投加除锰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二氧化氯预氧化,臭氧投加30 min后再投加二氧化氯,臭氧最佳投加量为0.5 mg/L.同时炭砂滤池对亚氯酸盐也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
-
-
-
戴红;
陈莽;
薛文文
-
-
摘要: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制备了一种新型聚合硫酸铁钛(PFTS)混凝剂.进行模拟水样混凝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快搅速度、快搅时间、初始pH值和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条件分别为快搅速度250 r/min,快搅时间60 s,初始pH值为8.0,混凝剂投加量为20.0 mg/L时,对水中COD和浊度去除率达到最优.通过对COD去除率的响应面优化,考察了快搅时间、初始pH值和混凝剂投加量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种因素影响显著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确定了最适条件快搅时间60 s、初始pH值7.0、混凝剂投加量22.0 mg/L时,COD平均去除率最高,PFTS混凝剂效果理想,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
-
靳鑫伟;
李梅;
谢培梁;
刘鹤鸣
-
-
摘要:
中国许多地区的饮用水水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着人们的饮水安全.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技术成为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论文介绍了中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微污染水中的新型微量有机污染物.分析了中国微污染水源水的特点,介绍了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技术,如生物预处理、化学氧化预处理、活性炭吸附、膜过滤、光催化氧化等技术的作用原理,研究与应用.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
黄孟斌;
王刚;
王长平;
蒋旗军
-
-
摘要:
针对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处理石岩水库微污染水源水开展生产试验,研究了工艺对CODMn、浊度、氨氮和细菌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1.0 mg/L时,工艺运行良好,滤后水CODMn去除率达到30%以上,氨氮去除率为75%,滤后水浊度降低至0.15 NTU左右,满足标准要求.
-
-
朱振榕
-
-
摘要:
探讨超滤技术在目前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处理中,通过与活性炭、 混凝工艺、 浸没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等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水污染的处理效果,而且可以缩减污水处理中的成本投入.超滤技术在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中应用效果显著,该应用能够为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
-
-
朱振榕
-
-
摘要:
探讨超滤技术在目前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处理中,通过与活性炭、混凝工艺、浸没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等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水污染的处理效果,而且可以缩减污水处理中的成本投入。超滤技术在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中应用效果显著,该应用能够为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
-
Xu Jin
-
-
摘要: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各类生活、生产排放的废水对原水水质具有一定的污染性.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安全越来越重视,然而现有的常规处理工艺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水质要求.笔者对现有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对预处理、强化处理、深度处理等不同技术的进行介绍,并分析评述其技术的优缺点.
-
-
-
SHI Wenxin;
时文歆;
DUAN Yingsui;
段英随;
ZHANG Bing;
张冰;
YI Xuesong;
衣雪松
- 《第二届膜法城镇新水源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将吸附能力强的黏土晶体矿物凹凸棒土应用于膜生物反应器(MBR)中,对比研究了常规MBR与凹凸棒土-MBR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效能,结果表明二者均能有效去除CODMn、NH4+-N、UV254、TOC和浊度.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凹凸棒土-MBR组合工艺的膜污染程度明显低于传统MBR系统.凹凸棒土-MBR的污泥混合液粒径要小于MBR工艺,其Zeta电位比MBR低11%~3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明凹凸棒土的投加使MBR污泥混合液及其膜表面滤饼层中的有机物的结构和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减少,提高了MBR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效能降低了膜有机污染.三维荧光光谱(EEM)表明凹凸棒土-MBR工艺对于引起膜污染的污染物降解性能优于MBR工艺.
-
-
-
张强;
刘彬;
刘燕
-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由于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饮用水水源也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这些污染水体中存在的各种病原类微生物会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1~2]。因此, 为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健康,提高饮用水水质,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
-
-
王占金;
宋武昌;
贾瑞宝;
孙韶华;
潘章斌
- 《第二届IWA-中国水环境嗅味问题及控制技术国际研讨会暨第五届“黄河杯”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为探讨ClO2预氧化对超滤去除微污染物强化效果,试验采用二氧化氯/混凝-超滤和二氧化氯-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试验,研究表明:两种工艺均能提高超滤对有机物、藻类去除效果,缓解膜污染;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下,前者对CODMn的去除率始终比后者提高6%左右,比直接超滤提高12%,且确定最佳投量为0.1mg/L,在次投量下,两种工艺对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0%和91%,而对浊度、细菌和氨氮去除效果与直接超滤相比效果不明显,二氧化氯/混凝一超滤对叶绿素a去除率为35%,总嗅味量和土臭素去除率分别为58%和52%,且氯酸盐和亚氯酸盐均不会超标.
-
-
-
HAN Rubing;
韩如冰;
SUN Feiyun;
孙飞云;
DONG Wenyi;
董文艺;
ZHANG Quan;
张泉
- 《第八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投加粉末活性炭(PAC)的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并对比PAC-MBR和常规MBR工艺对TOC、UV254、氨氮、TN、2,4,6-TCP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PAC-MBR系统净水性能良好,对氨氮、TN、UV254、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7%、19%,74%、83%,较MBR系统分别提升了30%、8%、18%和24%.PAC-MBR工艺对2,4,6-TCP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3%,且表现出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2,4,6-TCP的去除途径分析发现,PAC-MBR系统中2,4,6-TCP的去除方式有曝气吹脱、活性炭吸附、污泥吸附、膜吸附截留和生物降解,曝气吹脱和污泥吸附作用对TCP的去除量较小,而活性炭吸附、MBR膜吸附截留和污泥降解是TCP去 除的主要原因.
-
-
李明玉;
朱枭强;
林达红
-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城市饮用水的质量标准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对重金属离子浓度限值规定了更严格的标准,其中镉(Ⅱ)浓度的限值由10μg·L-1降至了5μg·L-1。这对因工业废水和矿山废水排放,以及河流与湖泊底泥中重金属溶出等原因,而导致的微污染饮用水源水中微量镉(Ⅱ)的去除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镉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主要是以镉(Ⅱ)离子的形式存在,现有自来水厂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传统制水工艺,较难对可溶性镉(Ⅱ)离子进行有效去除。根据镉的理化特性,镉(Ⅱ)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可形成难溶的氢氧化镉。利用镉的这一特性,可通过加碱、混凝沉淀的方法,有效地去除水中的镉(Ⅱ)离子[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