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档案
影像档案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电影、电视艺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1625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办公室业务、中国档案、档案天地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感光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四次理事会、2014年福建省科协第14届学术年会档案分会、2012年浙江省档案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外档案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影像档案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珉、车婷婷、高建国等。
影像档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1625篇
占比:99.67%
总计:51798篇
影像档案
-研究学者
- 林珉
- 车婷婷
- 高建国
- 徐永红
- 李玉虎
- 杨城
- 丁天天
- 严悦
- 刘杰
- 周亚军
- 周晓林
- 宿娜
- 张亚璇
- 李传芳
- 李月娥
- 李海啸
- 林伯荣
- 洪国峻
- 潘佳河
- 罗灿峤
- 董愉
- 谢俊彦
- 贺敏
- 贾玲
- 赖英荣
- 邓延枰
- 钟觉民
- 陈森
- 陈水淋
- 陈瑜
- 陶瑜
- Boris
- JIA Zhi-hui
- LI Yu-hu
- finekl
- 丛英姿
- 任子勇
- 何丛戎
- 何广源
- 何知洋
- 何雨
- 侯波
- 兰东兴
- 凌金梅
- 刘丽娟
- 刘付杰
- 刘守华1
- 刘海梅
- 刘银茂
- 单晓娟
-
-
陈森
-
-
摘要:
乡村振兴强调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档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对民间档案、口述档案、影像档案的收集,村史村志、历史文化保护专题、信息宣传的档案编研与利用,以及建立档案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好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档案工作。
-
-
徐园园;
李娜
-
-
摘要:
在5G技术赋能之下,移动端逐渐成为主流的传播终端,社会信息传播由“读”时代全面转向“看”的视频时代,这为城市影像档案的生产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纪实性是影像媒介和档案共同的基本特征,作为传播城市形象的新兴媒介,移动短视频能更加全面、直观地为人们呈现出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能够生动地再现场景、真实地还原时代,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融媒体领域的典型应用,移动短视频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城市形象展示与传播的主要聚焦载体,为研究城市形象提供了海量的影像资料,为建立完备的城市影像档案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
-
王勇
-
-
摘要:
2012年央视教科频道播出的50集纪录片《留住手艺》系统全面地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了中华古老手工艺的历史和传承故事。若从档案学的视角来看,《留住手艺》亦是一部珍贵的、经典的非遗影像档案。近年随着“非遗热”的兴起,非遗档案的展览工作颇受非遗保护人员和档案界同仁的关注。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好、解决好手工技艺类非遗档案展览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徐永红
-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影像档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医学影像档案资料的管理方式须不断更新,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多数行业都有较大的影响,也使得为医院的影像资料管理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产生了形式较多的管理策略。文章针对目前在新环境下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料管理进行探究,为管理方式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医院医学影像资料管理效果有所提升。
-
-
徐永红
-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影像档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医学影像档案资料的管理方式须不断更新,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多数行业都有较大的影响,也使得为医院的影像资料管理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产生了形式较多的管理策略.文章针对目前在新环境下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料管理进行探究,为管理方式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医院医学影像资料管理效果有所提升.
-
-
-
何知洋
-
-
摘要: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不断深化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更好应用成为各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影像档案资料的妥善管理.本文简析新媒体环境下影像档案资料管理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综合性的完善策略,期望我国影像档案资料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
-
陈瑜
-
-
摘要:
媒介是记忆的叙述机构和物质实体,媒介记忆的存储与重现方式经历了持续的变革.影像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进入档案领域之后,形成了文本和影像共存的档案话语格局.在我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书写方面,影像档案比纸质档案所存储的信息更加立体直观,诸多乡土元素通过镜头被真实记录和传播.乡土档案中的影像记录用图像和视听方式呈现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图景和人文风貌,对乡村记忆起着重构作用.
-
-
陈瑜
-
-
摘要:
影像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进入档案领域之后,形成了文本和影像共存的档案话语格局.在我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书写方面,影像档案比纸质档案所存储的信息更加立体直观,诸如乡村记忆、文明乡风等存在于一定微观时空坐标的人及事物中的乡土元素通过镜头被真实记录和传播.从内容上看,它是乡土文化的记忆与重构,从形式上看,它是构建大众的乡土认知的影像载体.乡土档案中的影像记录通过对在地文化的表述和书写,留存了乡土社会的原生性,深刻唤起人们关于家乡故土的集体记忆.
-
-
何丛戎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渐转向城市更新,在这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影像档案资料,收集和管理城市更新影像档案对做好档案利用工作十分重要.本文立足当前城市更新影像档案存在的问题,以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实施规律为依据,结合影像档案工作相关理论,研究城市更新工作中影像档案收集和管理的方法对策.
-
-
李海啸
- 《2012年浙江省档案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外档案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以照片、视频等为媒介的影像档案在工作、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影像档案已经成为记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档案载体,对提高影像档案在各级馆藏档案中的比重,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大力发展影像档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发挥档案完整记录历史功能的主要手段、是改善档案资源结构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当前发展影像档案存在认识不足、人才缺乏、机制不活的问题。大力发展影像档案要加大影像档案的收集力度、建立档案馆数字影像工作室、加大影像档案的开发利用力度、建立影像档案一整套工作机制。需要处理好向社会征集、部门接收与自主拍摄的关系、处理好档案拍摄与电视等新闻拍摄的关系、处理好政府指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
-
-
丛英姿;
姜峰;
赵越
- 《第一届全国声像资料检验鉴定技术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物证影像的检验鉴定及影像档案管理,在刑事技术领域中占有相当比重的地位.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的物证影像档案管理,面临着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构建刑事物证影像档案系统,使其实现规范化与资源共享.正确认识刑事物证影像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物证影像档案信息快速地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构建高速、及时、准确、系统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更好的支持一线民警打击犯罪,从而提高刑事办案效率.
-
-
-
赵艳红;
李玉虎;
左晨曦;
周亚军
- 《2011年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中国感光学会影像保护专业委员会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底片是一类重要的影像档案,其影像部分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各种活动的场景与过程,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档案珍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档案长期保存的底片档案影像由于其自身构成材料和保存环境的影响使其在保存过程中易出现劣变,致使珍贵的信息无法获取,给人类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探析影响底片影像耐久性降低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预防病害的发生对长久保存底片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从底片档案的结构及物质组成入手,探讨影响底片影像耐久性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保护策略,从而使珍贵的照相底片得到有效的保存.
-
-
李扬
- 《第二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与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50年代的研究已经成为党史、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即是苏联模式.无论是以苏为师或是以苏为鉴,苏联始终在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文化领域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对于中共自建国到确立统治合法性过程中的苏联因素,以往研究更多集中于高层政治、外交、军事等层面,对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研究不够.近年来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从苏联专家到市政建设,从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宣传策略与方式等,让我们对50年代的社会有了更多元的理解.北京作为首都与政治中心,在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文化活动与社会运动中都能看到苏联的影子.近年来舆论颇关注的50年代"梁陈方案",以及反响颇大的《城记》一书,其实已经涉及到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规划专家与苏联专家的矛盾纠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相关档案资料与报刊杂志报道、日记与回忆录、口述访谈等,尤其充分利用影像史学方法与影像素材,从节庆仪式、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苏联电影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等角度解读建国初民众精神生活的若干侧面,以此丰富建国初北京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
-
-
李扬
- 《第二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与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50年代的研究已经成为党史、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即是苏联模式.无论是以苏为师或是以苏为鉴,苏联始终在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文化领域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对于中共自建国到确立统治合法性过程中的苏联因素,以往研究更多集中于高层政治、外交、军事等层面,对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研究不够.近年来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从苏联专家到市政建设,从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宣传策略与方式等,让我们对50年代的社会有了更多元的理解.北京作为首都与政治中心,在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文化活动与社会运动中都能看到苏联的影子.近年来舆论颇关注的50年代"梁陈方案",以及反响颇大的《城记》一书,其实已经涉及到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规划专家与苏联专家的矛盾纠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相关档案资料与报刊杂志报道、日记与回忆录、口述访谈等,尤其充分利用影像史学方法与影像素材,从节庆仪式、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苏联电影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等角度解读建国初民众精神生活的若干侧面,以此丰富建国初北京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
-
-
李扬
- 《第二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与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50年代的研究已经成为党史、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即是苏联模式.无论是以苏为师或是以苏为鉴,苏联始终在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文化领域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对于中共自建国到确立统治合法性过程中的苏联因素,以往研究更多集中于高层政治、外交、军事等层面,对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研究不够.近年来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从苏联专家到市政建设,从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宣传策略与方式等,让我们对50年代的社会有了更多元的理解.北京作为首都与政治中心,在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文化活动与社会运动中都能看到苏联的影子.近年来舆论颇关注的50年代"梁陈方案",以及反响颇大的《城记》一书,其实已经涉及到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规划专家与苏联专家的矛盾纠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相关档案资料与报刊杂志报道、日记与回忆录、口述访谈等,尤其充分利用影像史学方法与影像素材,从节庆仪式、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苏联电影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等角度解读建国初民众精神生活的若干侧面,以此丰富建国初北京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
-
-
李扬
- 《第二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与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50年代的研究已经成为党史、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即是苏联模式.无论是以苏为师或是以苏为鉴,苏联始终在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文化领域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对于中共自建国到确立统治合法性过程中的苏联因素,以往研究更多集中于高层政治、外交、军事等层面,对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研究不够.近年来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从苏联专家到市政建设,从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宣传策略与方式等,让我们对50年代的社会有了更多元的理解.北京作为首都与政治中心,在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文化活动与社会运动中都能看到苏联的影子.近年来舆论颇关注的50年代"梁陈方案",以及反响颇大的《城记》一书,其实已经涉及到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规划专家与苏联专家的矛盾纠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相关档案资料与报刊杂志报道、日记与回忆录、口述访谈等,尤其充分利用影像史学方法与影像素材,从节庆仪式、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苏联电影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等角度解读建国初民众精神生活的若干侧面,以此丰富建国初北京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
-
-
李扬
- 《第二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与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50年代的研究已经成为党史、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即是苏联模式.无论是以苏为师或是以苏为鉴,苏联始终在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文化领域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对于中共自建国到确立统治合法性过程中的苏联因素,以往研究更多集中于高层政治、外交、军事等层面,对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研究不够.近年来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从苏联专家到市政建设,从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宣传策略与方式等,让我们对50年代的社会有了更多元的理解.北京作为首都与政治中心,在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文化活动与社会运动中都能看到苏联的影子.近年来舆论颇关注的50年代"梁陈方案",以及反响颇大的《城记》一书,其实已经涉及到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规划专家与苏联专家的矛盾纠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相关档案资料与报刊杂志报道、日记与回忆录、口述访谈等,尤其充分利用影像史学方法与影像素材,从节庆仪式、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苏联电影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等角度解读建国初民众精神生活的若干侧面,以此丰富建国初北京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