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区
康巴藏区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中国文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1469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国西藏、旅游、当代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等;康巴藏区的相关文献由111位作者贡献,包括林伟伟、肖波、曾伟等。
康巴藏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1469篇
占比:99.78%
总计:51584篇
康巴藏区
-研究学者
- 林伟伟
- 肖波
- 曾伟
- 蒋建琼
- 丰杰
- 葛飞
- 周裕兰
- 张兴国
- 王及宏
- 陈家晃
- 丹珍草
- 吴章玲
- 张冰松
- 曹容
- 林俊华
- 江浩
- 袁利
- 陈正江
- 麦贤敏
- 黄信
- 丛治辰1
- 严九如
- 亚中
- 付挺刚
- 任新建
- 伍英
- 何泉
- 余力
- 侯金涛
- 傅千吉
- 傅卫东
- 冯安平
- 刘大龙
- 卫勤
- 向长明
- 吴凯
- 周恋
- 周瑞琪
- 周锡银
- 嘉雍群培
- 太扎姆
- 姜明
- 孔占芳1
- 孙晨荟
- 宋友林
- 宋思梦
- 张习龙
- 张小林
- 张旭东
- 张琳1
-
-
陈星
-
-
摘要:
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距离成都约320公里,最高海拔4962m。在藏语中,“折多”一词为弯曲的意思。318国道川藏线在此处极为蜿蜒曲折,堪称“九曲十八弯”。当地人称之为“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可见其路况之险。折多山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西面是高原隆起地带,东面为高山峡谷地带;是雅砻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以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西属亚寒带季风气候与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交揉区;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翻越折多山之后便正式进入康巴藏区。
-
-
邬大光
-
-
摘要:
2021年,我们课题组承接了四川某高校的一个横向课题,暑假期间多次飞往成都进行调研。课题完成之后,校方邀请课题组游览了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道孚和丹巴三县交界处的雅拉雪山。此次雪山之行让我有了一个意外收获——雪山的雪线让我联想到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底线。雅拉雪山,藏语全称为“夏学雅拉嘎波”(意为东方白牦牛山),海拔5820米(也有资料说是5884米),被康巴藏区的牧民视为心中的一座神山。
-
-
周裕兰
-
-
摘要:
康巴藏区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大多以家族型传承、师徒型传承为主,近年来出现了培训型传承方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开始开设工厂.这不仅带来了传承方式的变革,也带动了康巴藏区民间工艺的发展.但目前民间工艺传承发展仍面临失传困境,传承链有中断的危险,现有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带动产业发展.藏区民间工艺的传承,要以创新传承方式为抓手,探索出藏区民间工艺发展的新路径.
-
-
王静;
鲁艺玲;
房金梅;
达珍拉姆
-
-
摘要:
在四川西部高原地区,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2020年8月在四川西部藏区开展了野生动物肇事、时间分布、受损类型和农牧民对肇事动物的态度和认知调查研究.调查分析发现:破坏庄稼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豪猪和藏酋猴,肇事多发生在4—8月,被破坏的庄稼主要是马铃薯、青稞和小麦;掠食牲畜的野生动物主要是狼,牦牛和黄牛常受到攻击,全年都有牲畜被捕食,但在冬季肇事事件更多;攻击人的野生动物最常见是野猪,其次是棕熊,棕熊对人的伤害程度最严重;村民也认为对人身安全威胁最大的野生动物是棕熊,对放牧家畜影响最大的是狼,严重危害庄稼的是野猪和熊,人们采用建刺篱笆、稻草人、看守犬等方法驱赶野生动物,但收效甚微;建议采用绘制人兽冲突风险地图、建立独立栖息地、实施"人兽冲突保险"补偿制度等方法来预防和缓解当地人兽冲突问题.该研究可为制定预防和缓解当地人兽冲突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对促进当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
-
伍英
-
-
摘要:
文章以中国红石公园作为野外实践地,以康定中学高一高二文科班部分学生为活动主体,对野外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详细布置,设计出实践内容、方案,并总结经验教训,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提升该区域师生野外实践能力,促进该区域野外研学活动的开展.
-
-
肖丽娟
-
-
摘要:
“谐”是在康巴藏区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项歌舞艺术.这项表演的主要演奏乐器就是用野牛角或木筒制作琴筒的胡琴,与汉族的二胡相近,因此当地汉族称此歌舞为“弦子”或“弦子歌舞”,这种汉语称谓流传全国,甚至取代了它原有的民族称谓“谐”和“康谐”.这种歌舞一般在劳动之余或者聚会、庆丰收、耍坝子等时候表演,极具草根特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