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
干祖望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0194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档案与建设、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七次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分会第二十一次耳鼻喉科学术年会暨辽宁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8届学术交流会暨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第4届学术年会等;干祖望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干祖望、王东方、严道南等。
干祖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0194篇
占比:99.76%
总计:70364篇
干祖望
-研究学者
- 干祖望
- 王东方
- 严道南
- 陈国丰
- 黄俭仪
- 干千
- 徐轩
- 徐静
- 朱杰
- 沈修文
- 陈小宁
- 红岩
- 刘玉
- 史军
- 张世中
- 张新玲
- 纪然
- 马华安
- 乔植
- 冯桂兰
- 刘利民
- 宣伟军
- 廖月红
- 朱慧兰
- 李云英
- 田婷
- 胡晓燕
- 艾兴君
- 钱丽
- 陈晨
- 项楠
- 丁盼
- 万文蓉
- 为之
- 云子
- 付文洋
- 付玉娟
- 伍丹
- 侯晓菲
- 俞婷婷
- 俞宜年
- 冯广清
- 冯瑶
- 刘维荣
- 卢岚
- 史慧娇
- 叶丹
- 吴拥军
- 吴沁瑶
- 周爱玲
-
-
陈晨;
史军;
朱慧兰;
乔植;
刘玉
-
-
摘要: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筛选出国医大师干祖望5000余份医案手稿中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医案102份,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药物归经、药物核心组合、药物关联规则、证型分布,解析干教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用药规律。结果102份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19味,常用中药为石菖蒲、路路通、甘草、茯苓、陈皮、白术、半夏、葛根、升麻、柴胡、党参、防己、乌药。药性以温、平、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居多,多归肺、脾、胃经。对处方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34组,常用药对为“石菖蒲,半夏→陈皮”“路路通,升麻→石菖蒲”“茯苓,半夏→陈皮”等。基于k-means算法进行用药聚类分析,提取出3组核心药物组合:茯苓-陈皮-半夏-白术-党参,乌药-升麻-葛根-柴胡,石菖蒲-路路通-甘草-防己。证型分布以风邪外袭型为主,其次为清阳不升型、脾虚湿困型。结论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多用补气药、开窍药、利水药,以宣肺理气、健脾化痰、升清开窍为常用治法。
-
-
罗曦蕾;
吴沁瑶;
彭顺林
-
-
摘要:
通过梳理古代中医文献中“耳聋治肺”相关内容和现代医家对“耳聋治肺”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创新,总结“耳聋治肺”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依据:生理上,耳为肾之体、肺之用,肺之结穴在耳中;病理上风热痰涎郁结耳中,导致经气痞塞不通或肺虚宗气不能贯耳,引发耳聋。认为临床应基于“识病辨证”的诊断模式正确认识和应用“耳聋治肺”理论,既不可被常法拘泥而遇到耳聋均言肾虚,也不可一味求新而言耳聋均责之于肺。鉴于“耳聋治肺”理论目前在内耳疾病中应用较少,故以突发性耳聋为例,结合临床见闻,具体分析“耳聋治肺”理论的临床应用。
-
-
侯晓菲;
史军;
陈小宁;
刘玉;
陈莹;
伍丹;
陈洛萌
-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耳鸣的学术特色及用药规律。方法:整理筛选干祖望治疗耳鸣的临床病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药物名称规范化处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构建干祖望治疗耳鸣临床医案数据库,并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3.0)软件数据挖掘,总结其对辨治耳鸣的治则治法、用药规律。结果:干祖望治疗耳鸣的处方共324首,药物186味;高频药物为茯苓、石菖蒲、当归、山药、甘草、熟地黄;常用药物中药性多寒、温,药味多偏甘、苦、辛,归经多属脾、肝、肺经;聚类分析得到三组药物组合。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客观展示干祖望治疗耳鸣的用药特色,对干祖望治疗耳鸣学术思想的继承以及耳鸣临床用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
-
-
黄俭仪;
纪然;
严道南;
张新玲;
田婷
-
-
摘要:
干祖望是我国著名的老中医,提出“喉源性咳嗽”这一疾病。喉源性咳嗽指的是因咽喉疾病导致的咳嗽症状,与肺部疾病因素无关。该病主要特征为咽喉部分发痒咳嗽、干咳、阵发性咽痒,情况严重时会发生痉挛,可咳出少许白色黏痰,同时,伴有咽喉部位异物感以及咽喉部位干涩的感觉,对咽喉部位进行检查,显示咽后壁淋巴滤泡充血或增生,且肺部X线检查结果未显示异常。喉源性咳嗽属于中医范畴,与西医学中的慢性咽炎相当。
-
-
乔植;
史军;
陈晨;
朱慧兰;
刘玉
-
-
摘要:
目的 探讨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实践和新药开发.方法 收集整理干祖望教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医案,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状分布、证型分布、处方药物频次、核心组合及药物关联规则.结果 筛选出的101则医案中,辨证分型以脾虚湿困证最多(53.47%),其中耳道渗液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穿孔为最常见症状.中药使用频次共664次,单味用药频次较高的有甘草(60次)、茯苓(53次)、白术(45次)等.用药以寒(35.79%)、平(30.16%)、温(27.74%)性药居多,药味多甘(46.27%)、苦(29.96%).药物归经以脾、肺、肝、胃、肾经为主.对处方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演化出核心组合19组,得到常用药对"白术-党参""茯苓-白术""茯苓-党参"等.基于k-means算法进行用药聚类分析,进一步演化出5组核心组合,分别为参苓白术散合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五味消毒饮合二妙丸、龙胆泻肝汤合三妙丸、益气聪明汤基础方.结论 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采用健脾补土、益气升阳的方法,从脾胃论治,坚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用药轻灵,灵活多变.
-
-
蒋中秋
-
-
摘要:
慢性咽炎既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在传承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以脾论治"慢性咽炎特色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以经典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结合咽部局部辨证,从肝胆、肾、二阳结及膀胱气化不利论治慢性咽炎,拓展了慢性咽炎的治疗方法.
-
-
郑华平;
郝春花
-
-
摘要:
根据已故国医大师干祖望耳鼻喉科临床经验,探讨其学术思想中蕴含的升降观念.干老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诸窍司属失灵,气机失调、升降失常也是导致耳鼻喉科疾病的基本病理之一.干老将中医升降理论灵活运用临床诊疗,运用药物升降之性,调脏腑、气机升降,治疗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疗效显著.
-
-
-
陈小宁
-
-
摘要:
干祖望生于1912年,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耳鼻喉学科的奠基人之一。2015年,干祖望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岁。干祖望生前不仅是道德楷模,还因养生有道被世人称赞,其中著名的是其总结的修心养生十字妙法。
-
-
-
-
杨朝杰
-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分析和挖掘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干祖望教授治疗鼻渊病的用药规律,探索中医名家经验整理的方法.方法:以《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等干老治疗鼻渊病典型医案20例,建立名家鼻渊病诊疗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干老治疗鼻渊的方药配伍规律.结果:在所使用的73种中药中,疏风行气药物与清热利湿化浊药物之间的配伍是最常用的药物组合,常用辛夷、白芷、苍耳子、鱼腥草、黄芩、鸭跖草、薄荷、藿香等药物进行随机配伍,苍耳子散是其治疗鼻渊的基本方。结论:以关联规则所得的干老治疗鼻渊药对、药物组合体现了干老治疗鼻渊标本同治的治疗思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
-
-
-
黄俭仪
- 《2009年全国中医耳鼻喉学术传承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慢性咽炎为咽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病因复杂、病程长、症状顽固、易于反复,很难治愈。中医称为“慢喉痹”,认为本病多因肺肾亏虚、津液不足、虚火上炎、熏蒸咽喉,治疗以养阴利咽为主。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较好,其“补脾法”是治疗过程中的股肱力量,现选三则医案以做说明。
-
-
-
-
严道南;
干千
- 《2009年全国中医耳鼻喉学术传承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声音嘶哑在中医称“喑”,喉部病变引起声音嘶哑则称为“喉喑”,喉炎在中医属于喉喑范畴。喉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喉部不适,声带或室带(假声带)充血、肿胀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喉炎与慢性喉炎。本文就声带属肝学说、音调音量之辨及室带属脾学说分别进行举例说明,并就辨证论治做一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