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Ⅰ型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专利文献965862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中医急症、基层医学论坛等; Ⅰ型呼吸衰竭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易南平、刘歌、刘素彦等。

Ⅰ型呼吸衰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65862 占比:99.99%

总计:965969篇

Ⅰ型呼吸衰竭—发文趋势图

Ⅰ型呼吸衰竭

-研究学者

  • 易南平
  • 刘歌
  • 刘素彦
  • 周亚锋
  • 姚帆
  • 尹美辉
  • 崔杰
  • 李琴
  • 林石思
  • 沈悦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国伟; 杨京帆
    • 摘要: 目的探讨比较病毒性肺炎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NIPPV)和面罩给氧的疗效。方法68例病毒性肺炎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面罩给氧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上机时和上机24、48、96 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上机时和上机24 h的PaO_(2)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上机48 h和上机96 h的PaO_(2)分别为(61.52±9.95)、(69.34±9.38)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6±9.20)、(60.56±10.65)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上机48 h和上机96 h的PaCO_(2)分别为(64.01±10.38)、(55.81±10.59)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54±10.74)、(61.54±11.74)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改善患者呼吸衰竭情况,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 李华; 魏艳君; 徐棵; 张戈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8 h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48 h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治疗前后的疲劳量表(Borg)、舒适度评分(BCS)。结果 治疗48 h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48 h后两组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及治疗后Borg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及治疗后BCS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Ⅰ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升舒适度。
    • 李亚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数及呼吸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河南宏力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91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的4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8 h后,比较患者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及血气指标。结果:治疗48 h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高于治疗前,呼吸频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1、29.660,P<0.05)。治疗48 h后,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aO_(2))、血氧分压(PaO_(2))水平高于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52、25.616、38.96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4,P<0.05)。结论:与无创正压通气相比,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降低呼吸频率,并有利于血气指标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刘欣; 孙亚玲; 谷未强; 张振宝; 张淑莲
    • 摘要: 目的:分析高流量吸氧与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无创呼吸机治疗,研究组采用高流量吸氧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血气指标、生命质量、生命体征。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气指标、生命质量评分与各项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生命体征均较为稳定,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吸氧在呼吸衰竭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患者血气各项指标,治疗效果较理想,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值得临床应用。
    • 李梨
    • 摘要: 目的分析经鼻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辅助治疗对新生儿肺炎伴I型呼衰的疗效和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伴I型呼衰合计60例患儿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外加以头面部吸氧)和观察组(除基础治疗外加以NCPAP辅助治疗)各30例,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呼吸(respiration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_(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酸碱度值(pH value)、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出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RR、HR及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SPO_(2)、PaO_(2)及pH值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NCPAP辅助治疗对新生儿肺炎伴I型呼衰疗效确切,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指标,稳定其生命体征,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出现,值得采用。
    • 李琳; 汤燕; 张培锋; 杨旦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Ⅰ型呼吸衰竭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海宁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予以治疗组患者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气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24 h后HR、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4 h后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治疗组(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0%)(χ2=4.021,P=0.045)。结论与无创正压通气方式相比,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其生命体征维持效果相近,但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可显著提高患者机体含氧量,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度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卜丽君; 杨娅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湿化仪联合精细化护理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6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Ⅰ型呼吸衰竭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湿化仪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精细化护理进行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血氧饱和度(SpO_(2))、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心率(RR)],治疗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SGRO评分(活动情况评分、呼吸症状评分、疾病影响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酸中毒、肺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pO_(2)、PaO_(2)、PaCO_(2)、R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GRO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通过经鼻高流量氧疗湿化仪联合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减少治疗时间,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鲍洁; 乔庆哲; 吕培; 贺向红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成年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采取HFNC方法氧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方式氧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呼气末跨肺压、吸气末跨肺压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和48 h,观察组的HR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t=-4.057;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的RR值低于对照组,O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t=3.291;P<0.05)。治疗后24 h和48 h,观察组的PaO2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1,t=4.528;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疗效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61.25%、36.25%和2.50%,对照组分别为45.00%、43.75%和6.2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8,P<0.05)。结论:HFNC对成年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较常规氧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气、血动力学参数,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 王胜飞; 陈静瑜; 刘懿; 郑明峰; 毛文君
    • 摘要: 目的 通过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模式提高双肺移植治疗儿童囊性纤维化的外科疗效.方法 对1例国内罕见的终末期囊性纤维化10岁患儿进行肺移植术前MDT讨论,制定对应治疗方案.结果 患儿确诊囊性纤维化5年,肺移植指征明确,经过MDT讨论决定行Clam-shell切口下双肺移植术,术中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术后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免疫抑制、抑酸和预防应激性溃疡等治疗,并根据患儿特点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通过肺移植术前MDT讨论,肺移植治疗儿童囊性纤维化的手术效果满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 刘媛; 刘素彦; 沈悦好
    • 摘要: 目的:探讨时机理论下社区获得性肺炎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全程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收治的6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为对象,采用信封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院内护理及随访,观察组以时机理论指导开展院内及院外全程护理.比较两组院内治疗情况,准备出院时、出院6个月时呼吸功能及出院6个月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院内死亡患者剔除后,两组插管率及给氧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院内及随访期间死亡者后,出院6个月时,两组PaO2、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时间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及弥散功能(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DLCO)均高于准备出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时,两组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均低于准备出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时机理论下的全程护理,有助于改善社区获得性肺炎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这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